三个月内卖掉五座万达,如今王健林再遭重创,80亿元股权全部冻结

绍辉说过去 2025-03-25 09:25:04
十年前,他是三次问鼎胡润百富榜首的商业巨头,"买下好莱坞"的豪言壮语犹在耳畔;十年后,他却跌出百富榜,旗下核心资产被接连冻结。

昔日首富王健林,如今正深陷债务泥潭...

据澎湃新闻报告,从2025年1月1日到2月25日期间,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王健林就已经卖掉五座万达,而从2023年到现在,万达就已经累计被出售了30多座。

从2月到现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王健林和万达集团资产就被冻结了多处资产,其中,3月18日,万达核心资产北京万达文化产业集团80亿股权被冻结三年。

债务危机如影随形,曾经的商业帝国,如今却不得不靠变卖资产、股权质押来续命,万达,究竟怎么了?

2月11日,大连市西岗区人民法院冻结了王健林所持“大连合兴投资有限公司”的7702.8万股权引发热议。

2月13日,大连市西岗区人民法院再次冻结王健林所持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者240万后者960万共1200万元股权。

2月13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人民法院冻结万达文化产业有限公司1亿元人民币。

而就在3月18日,河南省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冻结了大连万达集团持有的北京万达文化产业集团80亿全部股权,冻结期三年,到2028年3月17日。

这次被冻结的北京万达文化产业集团,对万达来说可不是一般的公司,当年这公司成立,那可是万达甚至中国文化产业里一件大事,注册资本和资产规模比其他文化企业高出一大截。

2012年的王健林可谓是意气风发,那一年的王健林,在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中仅仅落后于娃哈哈的宗庆后以及百度的李彦宏。

他坚信,自己的文化产业集团在成立当年就要将收入挤进世界前四十名,甚至再次立下目标,指出要在八年后将其打造为全球文化企业的前十名。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在初期的时候,王健林的确依托文化旅游为核心发展方向,开发万达城、文化旅游区等大型综合文旅项目,成功将其打造为了中国最大的文化企业。

但好景不长,2017年,王健林因过度扩张和债务压力陷入危机,为了活下去,万达文化成了第一个被“牺牲”的,开始大规模卖资产。

从此,王健林似乎开启了“卖卖卖”的方式,有知情人士指出,之所以卖资产,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为了弄钱。

回顾王健林和他的万达帝国的崛起,1988年,他接手了一个濒临破产的公司——大连市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

当时公司负债高达149万元,几乎陷入破产边缘,面对困境,他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大胆投身于被同行普遍避开的旧城改造项目。

凭借着非凡的商业眼光和大胆的创新,王健林迅速扭转了局面,通过精妙的设计和独到的营销策略,他成功为公司带来了超乎预期的收益,让这家濒临破产的企业重焕生机。

1994年,王健林又做出了一项大胆举动——成立了万达首家职业足球俱乐部,迅速在全国打响了名号,甚至创下了55场不败的辉煌纪录。

借此机会,他不仅让万达的品牌知名度飙升,还为公司积累了丰厚的口碑和影响力,紧接着,他首创了“订单地产”模式,这一创新模式在当时迅速引起了市场的关注。

到了2000年,王健林再次转型,进入了商业地产领域,他与沃尔玛等全球巨头签订长期租赁协议,提前保障了商场的租客,降低了项目风险。

而后,万达广场以“城市综合体”的模式迅速在全国复制开来,形成了标准化的运营体系,并牢牢占据了各大城市的黄金地段。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万达不仅在地产行业站稳了脚跟,更是快速扩张,成为了国内商业地产的领军者。

而王健林的野心不止于此,万达的业务不断扩展,从单一的地产领域逐步延伸至酒店、百货、文化等多个行业,形成了多元化的商业帝国。

2012年,王健林做出了一项全球化布局的重要举措——收购了美国AMC院线,进一步巩固了万达在全球影业市场的地位,万达不仅进入了电影产业,还实现了国际化的跨足。

到了2015年,凭借着万达的快速扩张和成功转型,王健林一举登上了《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首位,成为中国的首富。

随着万达的急速扩张,随之而来的高杠杆风险也逐渐显现,到了2017年,受债务压力的逼迫,王健林不得不做出艰难决策。

他果断出售旗下酒店、文旅项目等重资产,成功回笼资金超过千亿元,资产变卖虽然为万达提供了短期的资金保障,却也意味着它的传统重资产模式正面临着挑战。

在此基础上,王健林和万达集团开始实施转型,逐步向轻资产模式过渡,试图降低负债率、提高灵活性,然而现实却并不像他们预期的那样顺利。

随着疫情爆发、行业政策的不断调整以及其他外部因素的叠加,万达的资金链开始日益紧张,市场环境的恶化让万达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原本希望通过轻资产转型实现腾飞的计划似乎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未来,王健林和他的万达究竟何去何从,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