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店把客人聊没了”:揭开了陌生人社会最真实的一幕

杨培川 2024-06-27 11:11:46

开店把客人聊没了:揭开了陌生人社会最真实的一幕

一位博主在网上发了这样一段视频和文案:开餐厅因为和客人多聊了几句,最终导致客人不来了。

对此,很多网友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大多数是对客人不来觉得理解的,纵观评论,基本上保持一致:大部分人都不想和做餐饮的老板们说太多话、混得太熟,进一步说,很多人也不想在陌生人社会中,对长期有固定小额经济往来的陌生人交浅言深,更愿意做点头之交。

但是,一些开店和一些性格开朗的人,或许很难理解此种现象和心理,他们在这段视频下搜索的是“做餐饮为什么要和客人保持距离”。

这个答案的成因很有意思,如果能明白其本质并运用,那对于我们做生意、理解社会的部分现象,或许会有不少好处。

先说答案:原因是熟人社会正在瓦解,并且被一代代年轻人所厌弃和倦怠,加上互联网的发展和区域间的大规模流动,现代社会的相当一部分普通你我,实际上是处于一个陌生人社会。

熟人社会需要人情维系,以前的社会都是如此,以宗族、村子为纽带,但这不代表他们小时候就喜欢,而是没有选择,现代的人有逃离人情社会的部分选择,所以他们做了这个选择。

人情是复杂的,维系人情需要更多的能量和心思,而现在不少人工作就很累了,因此不想有更多疲于应付的客套,不然,客人们就会有一种被冒犯、隐私被窥探、店家管得太多、或者尴尬的感觉。

举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很多村子和小镇都有集市,已经存在了成百上千年,到集市上卖东西的人,也很少在村子里挨家挨户的去卖,因为在集市里买卖,即使是熟人,也不需要顾虑太多人情,相反,在村子里,就得考虑人情。

大多数人要的,其实也就是简单的交易,不想在工作、婚姻等方面被人评价和审视,这是陌生人社会的真相。

很多人逃离熟人社会的真相是:这些熟人往往会带来对自己不舒服的言论。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的《血缘和地缘》一章中说道:“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

反向推理,在陌生人社会中,人们只需要商业,因为真正的理解和知己,是求之不得的,不打扰已是现实的上限。

对于外来的打工人,费孝通还写道:“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到土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这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

“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很明显,年轻人更倾向于契约社会,在以前,外乡人要到落脚地立足,其一,要拥有那里的土地,其二,和本地人建立姻亲关系。

现在也大致差不多,只是土地变成了住房。

什么样的人更倾向于维持大量人情关系呢?也很明显,是有后代的人。

不选择婚恋和养育后代、在城市也没有住房的人,人情关系对他们来说就没那么必要了。

不过,并非仅仅只有无后之人远离熟人社会,一些成家立业的年轻人,相比起上一辈,走亲戚和维系人情也是相对少了的,其中固然有不愿陷入代沟和攀比的苦恼,也有技术发展的原因,这个时代,一段视频,一个帖子,我们就能和成千上万人的思想发生碰撞、共鸣,就更坚固了自己内心的原本想法。

从个人角度来说,远离精神内耗和别人难听的说教,当然是一个无比明智的决定,在嘈杂和浮躁的社会中,找到自己最舒服的生活方式就很好,没必要太过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评价。

0 阅读: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