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输了,这事儿吧,说多了都麻木了。但这次不一样,大家好像更关心另一个事儿:奥斯卡,那个巴西球星,想入籍,降薪百万都不行?这事儿,有点意思。
说实话,当初传出归化奥斯卡的消息,不少球迷心里是咯噔一下的。毕竟,之前归化了好几个,效果…大家都看到了。有人说,与其指望“外来和尚”,不如好好培养自己的苗子。这话听着刺耳,但也不是没道理。奥斯卡想来,动机其实挺简单,为了踢球。年纪上去了,欧洲那边竞争力太大,中超是个不错的选择。而且,伊万科维奇也对他挺认可,觉得他能给带来变化。但问题就出在这“归化”俩字上。为啥这么难?这事儿吧,水深着呢。表面上看,是奥斯卡自己的问题,入籍没成功。但实际上,可能涉及到更复杂的政策、规定,甚至还有一些我们看不到的利益博弈。要知道,中国国籍是出了名的难拿。有多少在华工作多年的老外,想加入中国籍,都卡在了各种门槛上。奥斯卡就算是个球星,想破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有人可能会说,都降薪100万了,还不行?这不摆明了为难 人吗?话是这么说,但规矩就是规矩。而且,这降薪,也未必是完全为了“爱国”。更大程度上,是市场规律在起作用。毕竟,现在的中超,金元时代已经过去了,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下云南玉昆。本来指望着靠“容缺注册”捞个便宜,先以内援身份把奥斯卡签下来,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这下好了,降薪了,人也来不了,亏大了。这事儿,其实也反映了一个问题:我们对于“归化”,到底应该抱什么样的态度?是饥不择食,只要能提升成绩就行?还是应该更加谨慎,考虑长远发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俱乐部可能更看重眼前的利益,毕竟成绩直接关系到生存。但球迷和足协,可能需要考虑更多。
有球迷觉得,归化就是饮鸩止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他们更希望看到中球能够踏踏实实地搞青训,培养出自己的球星。这种想法很理想,但见效太慢。也有人觉得,归化是一种捷径,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的实力。但这种方式,也容易让人产生依赖,忽略了自身的发展。
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看到归化的积极作用,也要避免过度依赖。说到底,中球的问题,不是靠一两个归化球员就能解决的。它涉及到更深层次的体制、文化,甚至社会问题。奥斯卡这事儿,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球的尴尬和无奈。它提醒我们,想要真正崛起,不能只靠外力,更要靠自己。这事儿的结局,现在还不好说。也许,下个转会窗,奥斯卡就能以外援身份加入云南玉昆。也许,他会选择离开中国,去其他地方踢球。但无论如何,这件事都值得我们深思。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政策问题时,是否忽略了我们自身足球体系的建设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