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兵临成都,刘禅若马上禅让给他,蜀汉不会亡

微笑面对挑战 2025-01-04 14:05:55

邓艾兵临成都,刘禅若马上禅让给他,蜀汉不会亡

蜀汉末年战火再燃时

公元263年,魏将邓艾率军三万翻越崇山峻岭,出其不意攻破汉中,与诸葛瞻血战于绵竹,一路势如破竹直抵成都城下。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蜀汉后主刘禅在大儒谯周的劝说下,不顾太子刘谌的极力反对,选择了投降献城。然而,历史的天平在此刻似乎本可以有另一种倾斜:若刘禅能够采纳太子刘谌的建议,或将皇位禅让给这位具有先祖刘备血性的年轻人,蜀汉的命运或许会有转机。毕竟,此时邓艾军中实力已经所剩无几,而蜀汉朝廷尚有汉嘉郡的驻军、南中霍弋的生力军、永安罗宪的精锐部队可以调遣,完全可以组织一场殊死反击。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刘禅的"识时务"选择,最终让这个由刘备艰难打下的基业,在他手中轻易地覆灭了。

蜀汉末年命运悲歌起

到了公元263年,蜀汉已经走过了四十余年的岁月。这个由蜀汉先主刘备披荆斩棘打下的基业,在他的儿子刘禅手中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锐气。

刘禅此时已经五十六岁,在位执政三十多年的他早已褪去了年轻时的朝气。这位被世人称为"阿斗"的皇帝,继承了一个战力强盛的国家,却让它逐渐走向了衰落。

在蜀汉的朝堂之上,大儒谯周凭借着自己的才智和口才,成为了最受刘禅信任的臣子。他精通世事,对时局有着独到的见解,在后来的危急关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与此同时,刘禅的长子北地王刘谌,继承了祖父刘备的血性和勇气。年过而立的他早已具备治国理政的能力,却因为父亲的长期在位而无法施展抱负。

在魏国那边,早已在暗中筹划伐蜀大计。善于用兵的邓艾被魏国委以重任,这位出身寒门的将军以其过人的军事才能,成为了伐蜀战争的主帅。

蜀汉的军事布局看似固若金汤:汉嘉郡驻扎着数千精兵,南中霍弋治理有方且兵强马壮,永安太守罗宪更是以寡兵抗衡东吴的能将。这些力量本该成为保卫国家的坚实后盾。

在成都,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继承了父亲的位置,镇守着蜀汉的门户。他虽不及其父丞相那般运筹帷幄,却也恪尽职守,为国戍边。

就在这样看似平静的表象下,一场足以颠覆蜀汉国运的暴风雨正在酝酿。魏国的军队已经开始了他们的行动,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即将展开。

在这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上,蜀汉的命运正悄然转向。一边是老成持重的谯周,一边是血气方刚的刘谌,他们对于国家存亡的不同主张,将在最后时刻得到一次生死攸关的检验。

(文章结束)

邓艾奇袭定汉中震巴蜀

公元263年初,魏将邓艾站在阴平道的入口处,看着眼前陡峭的山势。这条被诸葛亮称为"此路险峻,进则难,退则易"的山路,成为了邓艾突破蜀汉防线的关键选择。

邓艾带领三万精锐,放弃了走正常的剑阁道,而是选择了这条几乎无人能走的崎岖小道。他命令士兵们用绳索结成人链,攀援而上,硬生生在这悬崖绝壁之间走出了一条血路。

这支队伍在山中跋涉了数日,士兵们饱受饥饿和寒冷的煎熬。邓艾亲自带头,和将士们一起披荆斩棘,终于穿越了这条被认为不可能通过的道路。

当魏军突然出现在汉中境内时,驻守在这里的蜀军将领们完全没有防备。邓艾抓住敌军惊愕的机会,发起了迅猛的进攻,一举攻破了汉中重镇。

汉中失守的消息传到成都,让蜀汉朝野震动。这个被称为"蜀汉门户"的战略要地,竟然在敌军手中轻易陷落。

绵竹守将诸葛瞻接到军报后,立即调集兵力准备迎敌。作为诸葛亮的儿子,他深知守住绵竹就是守住成都的最后机会。

邓艾的军队虽然经过长途跋涉,但士气正旺。他们一路南下,所到之处,蜀军望风而逃。

在绵竹城下,诸葛瞻率军与邓艾展开了激烈的交锋。这场战斗关系到蜀汉的存亡,双方都使出了浑身解数。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蜀军在诸葛瞻的带领下奋力抵抗。但最终,邓艾军队的强大攻势击溃了蜀军的防线。

诸葛瞻在战斗中身中数箭,仍然率军死战。他和儿子诸葛尚一起战死在绵竹城下,用生命践行了对蜀汉的忠诚。

随着绵竹的陷落,邓艾军队已经打开了通往成都的最后屏障。这支原本只有三万人的军队,虽然一路损失惨重,但胜利已经近在咫尺。

成都城内,刘禅召开紧急朝会商讨对策。大臣们议论纷纷,有主战的,也有主降的,朝堂上一片混乱。

(文章结束)

蜀军余部尚可战复国业

成都城下,邓艾的军队已经布防完毕,准备对这座蜀汉都城发起总攻。经过长途跋涉和连番战斗,他的军队实际战力已经不足两万人。

在城内,刘禅手中还掌握着数千名士兵,这些是成都最后的守军力量。驻守在城内的将士们虽然人数不多,但只要组织得当,完全可以支撑起一场坚守战。

汉嘉郡距离成都并不遥远,那里驻扎的军队随时可以驰援。这支部队曾经在黄元手中掀起过叛乱,足见其战斗力不容小觑。

南中地区的霍弋将军早就看出了战局的危急。他派人向刘禅请命,要求率军北上支援成都。

霍弋在南中经营多年,治理有方,手下兵马精锐。他完全有能力调集上万人马,快速北上支援成都。

永安太守罗宪也有两三千精兵在手。这支部队曾多次击退东吴的进攻,是一支久经沙场的劲旅。

罗宪在永安的战绩有目共睹,他曾以寡兵抵挡东吴的数次进攻,屡战屡胜。如果调他回援成都,必定能给邓艾军队一记重击。

这三路援军如果能够及时赶到,完全可以对邓艾的疲惫之师形成合围之势。邓艾此时已深入蜀地,补给线被拉得很长,正是他最虚弱的时候。

刘禅的太子刘谌在朝会上据理力争,主张召集这些援军,死守成都。他认为只要坚持一段时间,等到援军到达,就能扭转战局。

就在各方援军蓄势待发之际,大儒谯周站了出来。他以一番说辞打动了刘禅,让这位蜀汉的皇帝放弃了抵抗的念头。

谯周分析当前形势时说,继续抵抗只会让百姓遭受更多战乱之苦。他认为识时务者为俊杰,主动投降才是明智之举。

就这样,一个本可以凭借多路援军扭转战局的机会,在谯周的分析和刘禅的决断中悄然流逝。蜀汉最后的希望,就此破灭。

(文章结束)

刘谌慷慨殉国皇祚终

刘禅在朝堂之上宣布了投降的决定,命令大臣准备投降的仪仗。这个决定让在场的大臣们反应不一,有人暗自松了口气,有人面露悲色。

太子刘谌在殿上勃然大怒,他指着刘禅痛斥这个决定的荒谬。作为刘备的嫡孙,他无法接受蜀汉就这样轻易地投降。

刘谌声音洪亮地说,在国家存亡之际,就算是妇女老幼也要拿起武器死战。他的话语中透露出浓浓的悲愤之情,让在场的文武百官都为之动容。

但刘禅已经下定决心,他命人将太子刘谌押下,不再理会儿子的劝谏。朝堂上的气氛越发凝重,谁都没想到父子二人会在这种时候彻底决裂。

投降的诏书很快就拟好了,刘禅命人将蜀汉的玉玺送到邓艾军营。这个由刘备打下的基业,就这样轻易地交到了敌人手中。

刘谌被软禁在自己的宫中,他看着窗外忙碌准备投降仪式的人群,发出一声长叹。这位年轻的太子,终究还是没能改变父亲的决定。

在被软禁的当天夜里,刘谌做出了自己最后的选择。他提笔写下绝命书,表达了对父亲决定的不满和对蜀汉覆灭的痛心。

随后,这位继承了祖父血性的太子,选择了自刎。他用生命诠释了对蜀汉的忠诚,也成为了蜀汉投降过程中最悲壮的一幕。

第二天清晨,当侍从发现刘谌的遗体时,投降的仪式已经开始。刘禅正带着大臣们向魏军投诚,而他的儿子却用死来表达了最后的抗争。

成都城内一片寂静,百姓们看着这些投降的场面,想起当年刘备进入成都时的景象。短短四十余年,情况就发生了如此巨大的转变。

刘禅被魏军优待,封为安乐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而那些曾经追随刘备打天下的老臣们,有的跟随刘禅投降,有的选择了和刘谌一样的结局。

历史学家后来评价说,蜀汉的灭亡不是偶然的,但最后的结局未必如此仓促。如果当时刘禅采纳太子的建议,或是将皇位禅让给这位年轻有为的继承人,也许蜀汉还能多存在一段时间。

(文章结束)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