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帆
四月中旬,在关中平原的晨雾里,礼泉县的苹果花正在酝酿着四季的轮回,而诗人白养民用笔尖蘸取着这片土地的晨露与星光,将农事节气编织成诗意的经纬。《田园行吟》不仅是二十四节气在诗行中的轮回,更是一部用方言与土地对话的农耕史诗。当渭河的柳枝拂过诗集的扉页,我们得以在工业文明的缝隙里,窥见一个扎根泥土的诗人如何用诗歌重建正在消逝的田园牧歌。
一、泥土芬芳的诗学构建
白养民的诗歌语言如同关中老农手中的犁铧,在保留农耕文明原生态肌理的同时,开垦出独特的诗性空间。"除草在田间/小虫飞得欢"(《惊蛰之日》),这种近乎口语的白描背后,潜藏着如物候学般精准的观察。诗人将方言的韵律熔铸进诗歌节奏,在"秦腔吼放"与"彩绸漫舞"的意象碰撞中,完成来了对农耕文明的立体呈现。这种语言选择不是对古典诗词的简单模仿,而是创造性地将农谚、节气歌与现代诗歌语境的无缝嫁接,形成"穗满麦渐黄/仓储丰收粮"(《农人在田》)这般充满颗粒感的独特诗行。
在诗体结构上,白养民构建起立体的农耕叙事空间。《夏夜乘凉》中"蒸笼浴垢门前坐"与"池清一轮引静观"形成热与冷的空间对峙,如同关中民居的前院与后庭,在矛盾中达成美学平衡。这种空间诗学在《春望古寺》中尤为精妙:"古树蝉鸣野径深/小溪横舟渡行人"构建水平向度的自然空间,"山寺钟声唱旧事"则竖起垂直向度的历史维度,最终在"风涌绿波醉君魂"中达成天地人的三维统合。
礼泉特有的地理符号在诗集中化作流动的意象群。九嵕山的倒影投射在《咸阳塬上秋景》的红黄浓粉中,渭河不仅是"柳枝绿拂堤"的地理坐标,更是承载着"曾留多少童年梦"的情感容器。当"秦冠苹果归隐九嵕山"的现代农耕叙事与"唐昭陵石马"的历史记忆相遇,土地不再是沉默的客体,而成为能指与所指交织的符号系统。
二、节气流转的生命哲思
白养民对节气的抒写超越了物候记载的层面,在《春思》中,"纺车三更月西洼"的农耕场景与"天下母亲同一品"的生命感悟交织,将节气转化为承载感恩与孝道记忆的文化基因。这种时间意识在《谷雨记》中呈现为"林染朦胧翠色幽"的自然渐变与"明朝种豆犁头欢"的人为预期的辩证关系,形成独特的农耕时间哲学。
诗人对生命轮回的参悟往往隐藏在农事细节里。《落红逢雨》中"捡起落瓣惜红颜"的怜惜,在《秋雾行》中转化为"苔癣痕迹盼云晴"的期待,最终在《丰收之悦》里升华为"玉米如金堆满院"的圆满。这种生命观照在《渐渐成熟的秋色》中达到形而上的高度:"看惯渭水涨与落/九嵕依然游人忙",将个体生命体验融入地质时间的宏大叙事。
礼泉的农耕文明在诗行中显影为独特的仪式符号。《春拜后稷》中"农人踏春拜后稷"的仪式,不仅是农耕崇拜的当代延续,更是将"香烟袅袅绘云丽"的视觉美感升华为文化记忆的保鲜剂。这些仪式在《端午节记事》中演变为"雄黄门前避五毒"的生存智慧,在《农家包子》里转化为"蒸气似云海"的味觉图腾,构成礼泉特有的文化密码。
三、乡土美学的现代转型
在白养民的诗歌版图上,传统田园牧歌正在经历现代性转换。《出门打工》中"披星踩霜向远行"的农民工身影,与"果市声集云"的现代农业图景并置,揭示出乡土社会转型的阵痛。这种转型在《久旱迎来一场雪》中呈现为苹果产业迭代的隐喻:"秦冠归隐九嵕山"的传统荣耀与"礼富苹果贯万元"的现代叙事,构成产业升级的诗意注脚。
诗集对农耕价值的重估体现出现代性思考。《点补玉米》中"种田踏实丰在基"的劳动哲学,在智能手机时代依然闪烁着智慧光芒。这种价值重估在《振兴乡村泰运昌》中升华为文化自信的宣言,将"老翁吼放大秦腔"的传统艺术转化为当代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
面对农耕文明的消逝,白养民选择用诗歌进行美学救赎。《归巢》中"檐头燕子啄毛衣"的细节保存着即将消失的农耕记忆,《初春寻踪》里"光脚石背记晚情"的童年印记则成为对抗遗忘的诗歌化石。这种救赎在《宅家读书》中转化为"心猿意马笔下飞"的文化自觉,为消逝的田园建立文字的纪念馆。
当礼泉的苹果树在秋霜中褪去绿装,白养民的诗歌依然在渭河两岸生长。《田园行吟》的珍贵之处,在于它不仅是农耕文明的挽歌,更是乡土美学的重建方案。在这些沾着露水的诗行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诗人如何用文字的铧犁开垦记忆的荒原,让消逝的农耕记忆在诗歌的沃土中重新抽穗扬花。当工业文明的车轮碾过关中平原,这些诗作将成为未来考古者发掘农耕文明的精神洛阳铲,在文化的断层中叩响永恒的土地回声。
我在白养民诗集《田园行吟》出版座谈会上,侧耳聆听了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阎纲前辈、陕西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王海、咸阳市作协副主席、本书序言撰写者董信义等老师的经典点评后,不敢以作家的名义发声了。仅以此文表达对白养民老师的敬意。
礼泉出文人,白老师不算著名,但他能把梦想种进黄土里,把诗行写在大地上,就足以让人敬仰。礼泉的土地养民,养民的诗句养人。诗也是词,诗也是歌。衷心祝愿太阳不要晒黑白老师那醇厚、质朴的脸庞,要晒就晒黑他那让岁月洗刷的已经少颜无色一头银发,让这位田园诗人的诗性与灵魂一起律动并永远蓬勃。
(2024.4.20.夜于西咸工作室)
【作者简介】
杨帆,陕西乾县人,军旅词作家。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职工音乐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专家库评审专家。长期从事军事新闻和文艺宣传工作,80年代以来,发表新闻、文学、文艺作品百余万字,70余件在军内外获奖。2003年开始歌词创作,目前发行歌词作品100余首。代表作品有:《千年万年》《战士与界碑》《中国的碗自己端》《万紫千红你最美》《建功新时代》《远征的旗》《时代答卷》《真龙传说》等。30余首作品在央视三套、七套、学习强国总平台、亚洲卫视、陕西卫视等央、省级电视台播出,《千年万年》获中华全国总工会“亿万职工心向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优秀作品奖,由太平洋音像出版社、中国唱片总公司发行。2024年12月入选“首届全国音乐文学盛典百首优秀歌曲”。《世纪赞歌》获2021“词曲中国”金奖、全国十大歌词创作奖,被编入普通高等院校“大思政课”教育系列教材《经典歌曲赏析》,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战士与界碑》获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网信办联合举办的2021“网聚职工正能量,争做中国好网民”大赛一等奖、最佳传播奖,《时代答卷》获2022年全国优秀歌词评选金奖,《建功新时代》获2022年全国总工会“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歌曲征集大赛优秀奖、陕西省“学习强国”平台一等奖、MV优秀短视频奖,并被收入《光荣与梦想的远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歌曲集》,由人民音乐电子音像出版社发行。《远征的旗》获2024年陕西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职工文艺调演创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