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奶豆爸爸~
一位家长,在网上分享了女儿的两张照片。
看完后,五味杂陈,感慨万千。
一张是孩子上小学那会儿,每次接她放学,犹如清风拂面。
小姑娘整个人活力满满,眼眸闪亮、笑容灿烂,看上去朝气蓬勃。
与之相对照的另一张照片,是在初中。
不过短短几年时光,状态肉眼可见的下滑,简直是两个极端。
目光呆滞麻木,扑面而来的都是一种死气沉沉的萎靡感。
两相对比,不少网友直言,孩子的“灵气”消失了。
我想,大多数家长都跟我一样,心底深处都会传出一种扎心的疼痛感,以及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
有的人,把这种转变,归咎于当下日益惨烈的“学习环境”。
可实际上在我看来,家庭才是孩子成长的土壤,父母的一举一动,生活里的一点一滴,才是塑造孩子精神世界的养料。
只有活在能量充沛的环境,孩子才能被更好的滋养。
若是环境恶劣,孩子的“灵气”就会被一点一点的吞噬,最终变成枯枝烂叶。
而妈妈这个角色,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陪伴者,往往更是决定着孩子精气神的整体走向。
正如不少教育者所说的那样:母亲,决定着一个家庭的风水。
所以说,一个妈妈,若是聪明,多半不会在3方面消耗孩子的“灵气”。
01.第一方面:不停地批评吼骂孩子
先跟大家讲一个有趣的实验:
有研究人员,把两颗绿植放置在同一个地方。
一样的室温,一样的光照,一样的侍候。
实验进行到第30天,神奇的一幕发生了。
而另一种绿植,则越发生机勃勃、郁郁葱葱。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就能发现,语言对任何生命,都会带来打击或者提升。
正如诗人安琪洛说的那样:
语言就像是小小的能量子弹,射入肉眼所不能见的生命领域。
也许成年人的世界里,充满了疲惫、辛酸与无奈,每天会被各种各样的情绪包裹。
但孩子是无辜的,我们不该让孩子成为承载自己情绪的垃圾桶。
这种做法,无异于在孩子的世界里投毒。
试想想,当一个孩子每天都被父母的坏情绪笼罩,那么他们还能迸发出作为孩子,该有的风采和活力吗?
答案显而易见,所以千万不要做那个亲手扼杀孩子生命世界的一抹光的一个人。
02.第二方面:抓住小事不放
我们楼上有一个小男孩,上幼儿园那会儿,聪明活泼,表达能力也强,人见人爱。
但不成想,升入小学后,孩子脸上的笑容就渐渐消失不见,逢人也不亲切的问候、打招呼了。
不少邻居猜测说,可能是学业上压力太大。
直到有几次,我去他们家闲逛,这才发现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饭桌上,孩子掉了一粒米粒,妈妈立刻上纲上线,说孩子吃个饭都不好好吃,喋喋不休一大堆。
要是孩子不小心把什么打碎了,那更是怎么难听怎么说。
什么不稳重、又粗心,怪不得学习成绩上不去,照这样,以后没学上,一点出息也没有……
说实话,后来每次去他们家,我都坐立不安,生怕下一刻一股浓烈的窒息感,扑面而来。
试想想,我一个成年人都有这样的局促不安,更何况还是正在上小学的孩子呢?
其实,我们很能理解家长希望孩子变好的那份心情。
但问题在于,我们不能站在成年人的角度上,但凡抓住点小事,就试图纠错和指正。
这样做,对孩子既不公平,也有失偏颇。
到最后,孩子就会变得怯懦、自卑,做任何事情都会忐忑不安、战战兢兢。
当他的自信与自尊被摧毁殆尽的时候,那股天然的“灵气”也就会慢慢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就是深深的颓丧与无助。
03.第三方面:用同一个标准要求孩子
我很喜欢郭德纲说过的一句话:
大概意思是:在调教每个徒弟的时候,要讲究因材施教,一个猴一个拴法。
在我眼里,这其实就是教育的真谛。
但遗憾的是,目前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习惯于用同一个标准,把孩子变成一个“标准化产物”。
比如,学习成绩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为了满足这个标准,就在孩子身上投射出无限的期待,生生的把他们变成一个个“做题机器”。
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当孩子的认知世界,出现了用成绩来评判一切,他们真的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吗?
所以我想说的是,让孩子通过学习,提升自我,接受知识的洗礼,这本是一件好事。
但是这件事情的成果,不该纯粹的只用分数的来说明。
在其背后,应该还有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以及对外界事物的认知程度。
甚至能在“慢慢生长”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热爱,那这,或许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其实,对于孩子而言,不管是外部环境,还是家庭内因,那个塑造孩子精神世界,挽大厦于倾倒的人,永远是家长。
只要我们能够把好孩子成长的航向,用更好的土壤滋养孩子,那么他们身上的“灵气”,将会是他们一生最为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