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懦弱算计多的说法就是扯民族性这东西和人均土地多少关系很大

学富古今 2024-12-11 21:42:44

汉人懦弱算计多的说法就是扯 民族性这东西和人均土地多少关系很大

公元七世纪,大唐盛世,关中平原上的一户普通人家。年过四十的张老汉和妻子、两个成年儿子一起耕种着家中的百亩良田,农闲时节常常结伴出猎。这样的生活在当时再普通不过,却与后世宋明时期的农户形成了鲜明对比。当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汉人"文弱怕战"时,可曾想过,在那个户均百亩的年代,隋朝曾让"夏人半为兵",唐军更是横扫四方?历史的长河中,汉人的精神面貌随着土地占有量的变化而变迁。从战国秦汉时期的"斩首赐田",到隋唐的均田制府兵制,再到宋明时期的"精耕细作",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正等待被揭开。

土地改变人性 百亩田地养壮士

战国时期,中原大地上演着一场惊心动魄的变革。魏国率先推行军功制度,凡是斩获敌首一级者,赐予良田百亩。秦国效仿此制,将"田一顷"作为士兵建功立业的重要奖励。

这种制度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汉时期流传的数学教材中明确记载,"治田百亩"是一户人家的基本标配,每亩地年产一石半粮食。一户人家年产粮食约一百五十石,除去赋税、祭祀和口粮,还能剩余相当可观的收入。

据史料记载,战国末期到秦汉时期,全国土地面积达827万顷。当时全国人口约1223万户,5960万人。除去一些贫困农民和少数大地主,大多数普通百姓家庭都拥有百亩左右的土地。

北魏时期,为了巩固统治,推行了均田制。这一制度规定十五岁以上男子可获得四十亩土地,女子可得二十亩。一个普通家庭若有两个成年男子和一个成年女性,便能轻松获得百亩良田。

隋唐继承并完善了均田制,并将其与府兵制相结合。隋炀帝征讨高句丽时,一度征调了半数关中壮丁从军。唐朝初期,府兵制达到鼎盛,朝廷承诺给予参军府兵高官厚禄,以至于后来财政难以负担。

土地的充足供给不仅保障了百姓的基本生活,还维持着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农民们采用粗放式耕作方法。他们不必像后世那样精耕细作,在农闲时节还能组织狩猎活动。

那时的生态环境与后世大不相同。从长江流域到黄河流域,处处可见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就连今天的镇江一带,也曾有华南虎出没。在扶风郡任安担任亭长期间,当地居民经常成群结队外出狩猎。

这种生活方式培养出了一批身强力壮、骁勇善战的汉人。他们不仅能耕善战,还能够负担得起精良的武器装备。户均百亩的经济基础,让他们随时可以转变为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崇尚军功赏 强兵战四方

魏国的变法让整个中原为之震动。一场以军功换取土地的制度改革,彻底改变了战国时期的军事格局。战场上,魏武卒的身影所向披靡,他们为了百亩良田的承诺奋勇杀敌。

秦国将相李斯看到了这一制度的威力。他向秦王进言,效仿魏国的军功爵制,以田地奖励斩获敌首的勇士。秦军将士为了"田一顷"的赏赐,在战场上如虎添翼。

这种制度催生出了一支令匈奴闻风丧胆的强大军队。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率领的军队能够轻易调动数十万大军。这支军队不仅人数众多,战斗力更是惊人。

军队的强大源于全民皆兵的制度。每个拥有百亩良田的农户,都能够供养起一名全副武装的战士。这些农户出身的士兵,平日耕田打猎,战时拿起武器就是一员悍将。

匈奴在连续的战争中节节败退。不得已之下,许多匈奴人选择迁徙到汉朝境内,在汉人地主的庄园里当起了佃农。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

北魏孝文帝建立均田制后,府兵制度更加完善。府兵们既是农民又是士兵,他们的装备由自己供给,战时集结成军,平时务农练武。这种制度让北魏拥有了一支强大的常备军。

隋朝继承了这一制度,并将其发扬光大。隋炀帝征讨高句丽时,仅关中一地就征调了近半数的壮丁。这支军队虽然最终因为后勤补给不足而失利,但其规模之大令人咋舌。

到了唐朝,府兵制度达到了顶峰。唐太宗统一全国后,府兵成为帝国最可靠的军事力量。每个府兵都有自己的甲胄兵器,战斗力远超其他地区的军队。

李唐皇室为了激励府兵,承诺给予高官厚禄。然而府兵数量太多,朝廷的财政难以支撑如此巨大的开支。这反而成为了府兵制度后期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支强大的军队让周边民族对唐朝望而生畏。在军功制度和府兵制度的双重加持下,汉人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正是这支军队,让唐朝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土地兼并重 民风渐文弱

安史之乱后的大唐江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实行了数百年的均田制彻底崩塌,取而代之的是大规模的土地兼并运动。藩镇、权贵们纷纷侵占土地,昔日户均百亩的盛况一去不返。

到了宋朝,这种情况更加严重。一份宋代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耕地面积约6.7亿亩,而人口已达一亿。按户均计算,每家能分到的土地还不足二十亩。

在江南地区,一户农家的土地往往只有五亩左右。这些农民不得不改变耕作方式,开始精耕细作。他们放弃了粗放式耕作,转而追求单位面积产量的最大化。

昔日农闲时节外出打猎的场景彻底消失了。农民们不得不起早贪黑地在田间劳作,连休息的时间都很少。这种改变不仅影响了生产方式,更改变了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

王安石变法期间,一份奏折详细记载了这种变化。农民们不再像前朝那样习武强身,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农业生产中。朝廷也不再要求农民参军,而是建立了专门的军户制度。

宋代军队的来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统治者不再依靠全民皆兵的府兵制,而是采用募兵制和世袭军户制。这些职业军人的战斗力,远不如唐朝时期那些来自富裕农户的府兵。

明朝继承了这一制度,并且更加严格。军户制度下的士兵们世代从军,但他们并不拥有土地。没有了土地的支撑,这些军人的装备和训练都无法保证。

与此同时,地主阶级开始推崇文弱之风。他们认为读书人就应该以文弱示人,习武强身反而显得粗鄙。这种观念迅速在社会上流行开来。

到了清朝,这种状况达到了顶点。一份清代的档案显示,江南地区的农户平均只有二亩多地。在如此狭小的土地上,农民们不得不采用更加精细的耕作方式。

从唐末到清代的这段历史,清晰地记录了汉人精神面貌的变迁过程。没有了土地的支撑,昔日那种强悍的民风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重农抑武的社会风气。

这种变化延续到了近代。当西方列强入侵时,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个曾经强大的民族居然变得如此文弱。然而他们并不知道,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正是土地制度的改变。

时代巨轮转 民族志向存

二十世纪初期,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中国大地上展开。这场改革彻底打破了延续千年的土地制度,重新调整了土地分配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从个人所有到集体所有,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制度在不断探索中前进。

农业现代化的浪潮席卷全国。大型农业机械取代了传统的人力耕作,农民不再需要起早贪黑地在田间劳作。这种生产方式的改变,也带来了生活方式的转变。

城镇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他们放下锄头,走进工厂,成为产业工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结构的改变,更是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运动深入人心。从城市到乡村,健身场所遍地开花。人们开始重新重视身体素质的培养,强身健体成为新时代的追求。

军队建设日新月异,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职业军人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装备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这支军队展现出的战斗力,让世界刮目相看。

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不再单纯追求文化成绩,体育课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一批批身强体健的新一代正在成长。

科技进步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体育运动和休闲活动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昔日因土地匮乏而形成的"重文轻武"观念逐渐消退。

竞技体育在国际赛场上屡创佳绩。从奥运会到世界杯,中国运动员的身影频频出现在领奖台上。这种变化印证了民族精神面貌的重大转变。

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国防实力也在不断增强。新时代的军人展现出的战斗力,让人们看到了曾经府兵制度下的那种昂扬斗志。军人成为最受尊重的职业之一。

历史的发展证明,民族性格并非一成不变。在新的土地制度和社会制度下,中华民族正在重新焕发出昔日的英雄气概。

这种变化预示着,一个充满活力的新时代正在到来。从土地制度的变革到社会风气的改变,历史的车轮推动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新时代的中国人,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文弱"从来就不是我们的天性。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