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禁止产销的冥币,被西方奉为“瑰宝”,法国专门在卢浮宫展示

小贝贝聊娱乐 2024-11-01 10:35:01

从一纸禁令出发:文明与传统的撞击

清明节快到了。朋友圈又开始出现"想念""缅怀",没想到今年的清明节还没到江苏南通就出了一纸禁令,网上炸锅了。

这到底是什么大事儿?原来南通市为了推行"文明祭祀",直接颁布了一项禁令,严禁全市任何人和厂商制造、出售冥币纸钱。

有趣的是,面对网友的质疑,当地市民政局耍了个文字游戏,想了个“新活”:说自己只是禁止“制造、销售”,并没有禁止人们“使用”。

事情的影响实在太大,就连央广网也看不下去了,直接下场点评:“禁止销售殡葬用品过于简单粗暴。”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核心:这根本就不是什么文明祭祀,而是在逃避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的问题。

但你们知道最魔幻的是什么吗?就在我们这里大喊大叫着要禁止、要改革的时候,国外却对这些东西爱不释手。

美国人对于烧纸钱这件事特别注重,他们有专门的烧纸钱学习课程,就连烧纸的礼仪也研究得一丝不苟。

真是讽刺啊,在咱们这儿被贴上"封建迷信"标签的东西,到了国外竟然摇身一变就成了"艺术瑰宝"。

其实,我们不应该简单地一禁了之,而是应该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更好的融合方式。毕竟,在这些传统文化里,承载的不仅仅是“迷信”,更多的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生死、对亲人的感悟和思念。

老外对神奇宝贝的看法

国外人对咱们的冥币这么着迷,真的是个挺有意思的事情。

最早引发这股风潮的,得归功于美国网友。有人偶然尝试给长辈烧了几摞冥币,结果觉得自己好运连连,这可把他们给乐坏了。

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跟着学的人也就多了。你也知道,人都有从众心理,而且这事儿还带有神秘色彩,更是增加了它的吸引力。

不光如此,就连国外的社交平台上也开始热议此事,甚至出现了各种肤色、各种语言的"烧纸教学视频"。

这帮老外非常认真,挑选纸钱的种类并教你如何点火和祈福。场面非常讲究,甚至比一些中国人都注重仪式感。

甚至还总结出了一套"玄学":比如烧纸钱前得摆好逝者的照片,准备一些他们爱吃的食物。

有趣的是,老外们不叫它冥币,而称之为“祖先钱”,听起来相当有道理,毕竟两者都是为了祭祖和缅怀先人。

国内厂家对此立马做出反应,推出了"美版祖先钱"和"加拿大祖先钱"。他们将"天地银行"改成了"冥通银行",并且将头像换成了各国总统。

看到这儿,你说这事儿多有意思?在咱们这边被说成是封建迷信,而在国外却成了文化潮流。那些老外烧起纸来,是真心实意地把这当成一种情感寄托。

他们并不在乎迷信与否,他们只是觉得这是一种表达思念的好方式。

有时候想一想,或许正因为他们没有历史包袱,所以反而可以更纯粹地去欣赏这种文化传统中美好的一面。

巴黎的"国货"时光

如果要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受到的欢迎程度,不得不提到2019年在巴黎引起轰动的展览。

凯布朗利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极乐天堂"的展览,地点位于艾菲尔铁塔旁边。

展馆内摆满了由一家历史悠久的台湾老店,有着400年悠久历史的纸扎艺术品。

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些纸扎艺术家们还玩起了"新潮"。不仅展厅里有传统物件,还出现了法拉利、名牌包包、苹果手机,甚至连充电器都为你准备得妥妥的。

这被称为“与时俱进”!传统手艺与现代生活的相遇,碰撞出的火花使法国人目瞪口呆。

虽然展览场地不大,但展览的效果非常惊人,直接被评为当年巴黎十大必看展览之一。许多外国游客慕名而来,他们被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深深地吸引,感到无比惊艳。

经过展览的大获成功后,更加让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 - 卢浮宫竟然也向这家纸扎店发出了邀请!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民间手艺已经达到了可以和蒙娜丽莎做邻居的程度,可谓是真正的“登堂入室”!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面对如此热烈的赞美和关注时,策展人和这家老字号的老板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喜悦。他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我们的社区,纸扎艺术常常被忽视,有些人甚至不认为这是艺术”。

这是不是听起来特别讽刺呢?在巴黎,我们的纸扎被当成艺术品供奉;而在国内,却被认为是封建迷信而禁止。

这句话不禁让人联想起一句老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实际上,法国人看到的并非是纸扎的精巧工艺,更深层的是中国人独特的生死观念。

看来有些东西在近处反而被忽视,而在远处,却被奉若至宝。

寻根:千年匠心的传承

一言以蔽之,为何这些纸扎艺术品能够在法国博物馆引起如此轰动?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这门手艺的历史。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得从宋朝说起。在那个时期,雕版印刷术有了很大的进步,纸张产量也开始快速增长,这为纸扎艺术提供了真正的发展机会。

但说实话,如果不是老祖宗那句“事死如事生”的讲究,这门手艺很可能就不会存在。

"事死如事生"是一种观念,即古人认为,人在离世之后并不是真的结束了,而是去了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

然而问题在于,普通百姓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真金白银陪葬呢?于是,聪明的老祖宗想出了用纸扎来替代的方法。你瞧,这一招可谓是妙哉,既解决了经济难题,又满足了情感需求。

说到纸扎手艺,大多数人会用更接地气的"糊纸"来称呼。听名字就能猜到这门手艺的制作流程,即先搭建类似房屋架构的竹条骨架,一根根的捆扎十分讲究。

接着,将纸裁好,裱在顶部,最后进行上色勾勒,做出各式各样的物品。从衣食住行到生活用品,都可以制作得非常逼真。

以前农村办白事,纸扎活儿是大伙儿最喜欢看的。一把火烧下去,仿佛真能把东西捎给走在前头的亲人似的。

说实话,我觉得这并不是什么阴森恐怖的感觉,而是浓郁的亲情和思念。

然而,现在的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人们纷纷倡导环保与文明,从而导致烧纸的习俗被归入"封建迷信"的范畴。就连农村现在也很少看到大型纸扎作品,取而代之的是价格便宜且量产的纸钱和元宝。

看着那些老手艺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真的很心疼。这些手艺是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的,每一个褶皱,每一道工序,都是匠人们的心血啊。

毕竟,时代在不断发展,风俗也得相应调整。

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听完了这一路的故事,你是不是觉得这一切都挺魔幻的呢?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国外被奉为"艺术瑰宝",而在国内,却被当作要被革新的对象。

在巴黎举办的纸扎展中,策展人和老字号老板的话语充满了痛心:"纸扎在当地经常被人们忽视,有些人甚至认为这不属于艺术"。

他们脸上写满了无奈地说出了这句话。明明是让外国人都惊叹的手艺,在自家门口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这不禁让人想起南通的禁令。"封建迷信"变成"文化瑰宝"的转变太戏剧性了。其实,这并不是传统文化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看待传统文化的角度出现了问题。

有意思的是,那些没有传统包袱的外国人,他们能以更纯粹的眼光欣赏这门手艺。在他们看来,这既是精湛的工艺,也是一种深情的文化表达。

别人并不在乎什么封建与否,只是觉得这种方式传递思念非常浪漫。

因此,现在我们最需要做的并不是简单地高喊“文明祭祀”而彻底否定传统,而是应该思考如何让这些传统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其实,传统文化就像一棵大树,有些枝枝叶叶确实需要修剪,但是总不能把根都挖了吧?毕竟,它承载着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对生死的理解和对亲情的珍视。

所以,与其简单粗暴地禁止,不如想办法让这些传统焕发生机。这才是真正的文明进步,不是吗?

0 阅读:0

小贝贝聊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