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 杨秀美
编辑 | 杨秀美
前言该事件为“晚清史上最为冷酷无情的午餐聚会“。
在这场精心安排的宴会上,八名显赫的将领尚未品尝美食,便惨遭毒害,其生命终止于举箸之瞬。
主谋者乃知名的李鸿章。
那么,这八位不幸遇难的将领究竟何人?又为何李鸿章要对他们痛下杀手呢?
平定苏州在公元1863年12月份,江苏的冬季如期降临,同时也带来了漫天纷飞的雪花。
在这个时节,清政府正在对太平天国进行激烈的军事行动,而作为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则在不久前成功攻占了苏州古城。
这场战役可以说是毫无悬念地取得了胜利,但是其中的缘由究竟为何呢?
实际上,苏州城的守卫者是太平天国的八位高级将领,包括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钧、宁王周文嘉、比王伍贵文等。
他们决定联名向李鸿章请求投降,自愿将苏州城交付于他手中。如此一来,李鸿章无需付出任何代价便轻易获得了苏州城。
这八位将领为何会选择将苏州城作为礼物送给李鸿章呢?李鸿章又是如何运用策略达到这样的效果的呢?这八位将领的动机和决策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考虑因素呢?
曾国藩请战苏州事实上,在漫长且激烈的太平天国战争历程中,太平军所依赖的主将并非他人,正是叱咤风云的英王陈玉成和他的忠诚战友,忠王李秀成,这两位杰出领导者在军事战斗中的关键性作用无可替代。
而在清朝阵营方面,朝廷更多地依赖于曾国藩领导的湘军,以及李鸿章,曾国荃等人杰出的大臣和爱国将领们。
让我们回到1861年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曾国藩与英勇善战的英王陈玉成在安庆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遭遇战,双方毫不留情,一经交手便全力以赴,战斗之激烈,使得日月无光,血流成河。
眼见曾国藩的湘军主力被牵制住,忠王李秀成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迅速挥师南下,迅速占领了苏州,杭州等重要城市,并以此作为坚实的基础,建立起了苏南根据地。
苏杭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中原最为富饶的地域,当慈禧得知苏杭地区已经落入太平军手中时,她立即感到无比焦急,
下令湘军立即开赴苏杭地区,与太平军进行生死决战,誓言夺回失去的领土。
尽管慈禧是当时清朝实际的统治者,但是湘军却是由曾国藩亲手组建的地方军队,只听从曾国藩的命令。
曾国藩深知,此刻苏杭的太平军刚刚取得胜利,士气高涨,又占据着防守的有利地位,占据了所有的优势。
如果现在贸然进攻,不仅无法夺取苏杭,还可能会损失湘军的主力部队,那么未来如何抵抗太平军呢?
因此,曾国藩向慈禧进言,主张暂时按兵不动,养精蓄锐,等待最佳的作战时机,然后再挥师东征。慈禧虽然无法直接指挥湘军,但也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接受曾国藩的建议。
正当慈禧忧心忡忡之时,李鸿章却主动请缨,表示愿意率领军队前往苏杭地区与太平军作战,慈禧听到这个消息后,精神为之一振,立即批准了李鸿章的请求。
李鸿章原本是曾国藩的幕僚,但由于长期受到其他将领的排挤,再加上目睹了曾国藩组建湘军的辉煌成就,他下定决心要建立自己的军队,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师夷长技,胜利在望身为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李鸿章被广泛认为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执行者,他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戒律深入人心。
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对西方国家的生产技术以及武器装备的制造有着深厚的研究和理解。
在那个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时代背景下,李鸿章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他首先回到故乡安徽,招募了大量的士兵,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淮军队伍,经过严格的训练后,这支军队拥有了超过六千名英勇善战的士兵。
随后,他得到了英国军事顾问戈登的大力支持,率领着由洋枪队组成的部队,以及来自欧洲的先进兵船,一同踏上了征程,从水路进攻上海。
李鸿章的军队接连取得胜利,他们首先在上海郊区打败了太平军,接着迅速挺进苏州,一路上攻克了太仓、昆山、江阴、无锡等重要城镇。
最后,他率领着精锐的部队直接扑向太平军在江苏南部的大本营——苏州。
当时,李秀成正全力投入天京之战,当得知李鸿章的大军已经逼近苏州时,他立即调动兵力,从天京战场撤回苏州,与淮军在苏州地区展开了一场激战。
在苏州战役中,太平军原本驻扎了三万兵力,而在与淮军的决战中,李秀成曾向驻守在苏州附近的黄子隆请求增援,但黄子隆却无视了他的命令,没有派出一兵一卒,结果导致李秀成最终失败。
八王投名状在苏州地区,淮军与太平天国的军队陷入了持久的拉锯战之中。
李鸿章发现,想要攻占苏州并非易如反掌之事,必须要进行一场艰苦卓绝、代价高昂的战役才能实现。
李秀成在经历了一次失败之后,率领着他的部队离开了苏州,在此期间,他洞察到,虽然驻守苏州的郜永宽等人拥有庞大的兵力,但他们并不愿意与淮军正面交锋。
唯独是“老广西“谭绍光,他的爱国情怀十分坚定。
因此,在离开苏州之前,李秀成特意叮嘱谭绍光要密切关注这八位将领,防止他们背叛国家。
与此同时,英国军官戈登向李鸿章提出建议,尝试通过“招安“的策略来与城中的将领进行谈判。
李鸿章认为这个方案值得考虑,于是派遣使者去试探八王的态度。出乎意料的是,郜永宽等八位将领不仅没有拒绝,反而表现得非常积极地参与到与淮军的投降谈判中。
值得一提的是,李鸿章在谈判方面有着卓越的才华,他派出了自己的得力干将程学启前往谈判。程学启原本也是太平军的将领,后来才归降清朝。
因此,程学启与八位将领的谈判,可以说是“同乡相见,分外亲切“。
此时,英国军官戈登也挺身而出,表示愿意担任八位将领的“保证人“。
他所保证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确保他们投降后的安全以及能够得到朝廷的封赏,八位将领看到有外国人为他们作保,立刻感到投降后的生活有了保障,于是他们决定向清朝投降。
在最后一次内部会议上,谭绍光仍然坚决反对投降,并试图劝说其他将领悬崖勒马。
而其他将领却担心谭绍光会破坏他们的计划,于是康王汪安钧趁其不备,用剑将谭绍光刺倒在桌子前面。
随后,众人一哄而上,合力将谭绍光斩首,并将他的人头作为“投名状“献给了李鸿章。
献城领赏,共赴黄泉遵照与李鸿章达成的协议,在成功斩首谭绍光之后,八位将领决定将苏州城主权转交给李鸿章。
随后,李鸿章亲自下令告知八位将领,朝廷已经精心为他们规划了适当的职位以及官府制服,而他本人则受命特地邀请八位将领到他的军营,举办一场表示敬意并探讨各自职务及为朝廷尽忠效力事宜的盛大欢迎活动。
郜永宽等八位人员接受传召后,迫不及待地前往参加宴席。他们满面春风地踏进李鸿章的大营,甚至未曾携带任何一兵一卒。
而他们并不知晓,这实际上是一场充满危险的“鸿门宴”。
转眼间,宴请之日来临,郜永宽等人仅带着几位贴身护卫便前往赴约。
而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并未收到朝廷预先准备好的官服和官印。
在刚刚落座不久之际,李鸿章早已部署妥当的士兵突然现身,不给这些人留下任何反应或求饶的机会,便立即将他们处决。
在成功处理掉这八位将领之后,清朝政府又将注意力转向了与他们一同投诚的数以万计的士兵们。他们的命运同样悲惨,最终被无情地射杀。
由于涉及到数万人的死亡,这场午宴也因此被人们誉为晚清时期最为残酷的宴会。
对于这八位将领的牺牲,众人似乎并无太多感慨,但对于数以万计无辜生命的丧失,却引发了广泛的谴责。
只能说郜永宽等人实在太过愚昧,竟然轻易地相信了清朝政府的招降之词。
结语晚清时代,血雨腥风中终究结束了它的生命历程“苏州杀降”事件仅是冰山一角,揭露了政治争斗的黑暗与残酷。
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为私利明争暗斗,背信弃义。
这场权力之争揭示了清朝统治者的真面目——权谋算计,无所不用其极。
当权力之下滋生腐朽堕落之时,这个曾经显赫的朝代注定难逃灭亡之厄运。
所谓“大清最后的玫瑰”,也只能在权力斗争的风雨中凋零,宣告一个时代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