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7日13时40分左右,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大通镇龙苑小区48号楼西侧发生坍塌,造成4人死亡,1人重伤。其实早在两年前,48号楼曾被纳入过老旧小区改造,但改造并不涉及房体本身,主要是美化外观、增加功能,比如在外墙刷统一涂料,安装声控灯,增设垃圾桶,修剪杂草等。
国内某地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机构工程师王颍告诉本刊,目前我国老旧小区的改造主要涉及功能改善,而非主体加固。“主体加固,需要经过房屋安全性和抗震鉴定、加固设计、居民沟通等过程,比较复杂。”王颍说,由于人力物力的局限,目前我国还未建立完善的老旧房屋检测鉴定机制,对危房的排查主要依靠居民自主上报及基层主管部门排查,但中间出现一个环节未得到重视,都有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记者|陈银霞
实习记者|魏昭阳
编辑|王珊
突然的坍塌
出事后,12岁的吴雅轩已经做了三次手术,两个小腿截肢,大腿有积液,又做了置管引流手术。在废墟里被埋了近10个小时,她被救出后一直处于昏迷的状态。她还不知道,父亲吴胜龙和母亲王芳已经不在了。
48号楼的坍塌发生在5月27日13时40分左右。住在隔壁楼的张俪那时在午休,她是被一阵“哗啦啦的”巨响惊醒的,“声音很短,只持续了三四秒,有那种拉扯的感觉”。楼下紧接着传来了喊叫声,“旁边的房子倒了!”
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大通镇龙苑小区,坍塌的48号楼(受访者供图)
张俪跟着邻居们一起跑到楼下,空气中全是粉尘,灰蒙蒙一片,“很呛鼻”。10多分钟后,灰尘稍微消散,她才看清,隔壁48号楼西侧发生坍塌,五层的房子“像切豆腐一样整整齐齐切下来,只有一两块楼梯和小块屋顶还挂在半空”。东户三四楼有一个中年男性,穿着短裤、汗衫,踩着窗沿、空调外机慢慢爬出来。地上全是碎砖头、预制板,几乎没看到钢筋和大块建筑物。
深夜救援(受访者供图)
警察、消防员、武警、救护车在几分钟后都赶来了。铜陵市应急管理局局长刘武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参与的救援人员共有200多人,其中专业救援人员超120人,现场有挖掘机、吊车在内的十余台机器开展清理和营救工作。救援并不容易,一直到当晚8点22分,第一个失联人员才被救出。张俪说,每隔几个小时,她就能听到机器“滋滋”的报警声,那是探测到生命的迹象。一直到5月28日1点28分,48号楼失联的5位居民均被找到,其中4人死亡,1人重伤。
出事的48号楼为砖混结构,这是上世纪80-90年代建筑结构主要选型类别,其使用寿命一般为30至50年。铜陵市应急管理局局长刘武事发当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事故发生后,有专家对现场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因为铜陵市24小时降雨量达163.7毫米,大雨造成的浸泡可能会对房屋的地基产生影响。
国内某地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机构工程师王颍详细查看了坍塌的视频和照片,他告诉本刊,事发楼栋出现整体性垮塌,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地基、基础受扰动。王颍说,20多年前的低层建筑,多采用浅基础,约一两米深,若局部地基变形过大,且结构整体性偏弱,产生不均匀沉降,会造成上部结构开裂及次生灾害,严重情况下也会引起建筑坍塌。48号楼依坡建楼,地势东高西低,坍塌的西侧建有地下室,是小区少有的有地下室的楼栋。同住龙苑小区的居民张凯猜测,地下室是不是后来私建的。
左上方为48号楼坍塌前的样子,有一个地下室(受访者供图)
另外,低层或者基础受力结构产生改变也会引发坍塌,“可能是低层承重结构受损。”王颍告诉本刊,在砖混结构中,一般所有砌体墙均为承重构件,实际生活中,有些居民缺乏专业知识或专业指导,出于装修改造需要而擅自拆改承重墙体,引起安全隐患或事故,“下雨只是诱因。”
小区内其他楼栋的架空层(受访者供图)
无人管理的小区
坍塌的48号楼隶属于安徽铜陵市大通镇龙苑小区,是大通镇上建成的第一个小区,有七八十栋楼。1998年发生洪水后,当地政府实行移民建镇政策,龙苑小区的居民多是从江边或者是江心洲上搬来的。在龙苑小区,很多居民还保持着原来在农村的生活习惯,他们在楼房前后空地上开挖土地,种上一坡坡蔬菜;老人则直接在小区池塘里洗衣服。
居民在房前屋后开荒种地(受访者供图)
龙苑小区居民张凯告诉本刊,当时,政府提供移民补贴或者地皮,搬来的居民可以买商品房,也可以自建房屋。也因此,小区内房子种类繁多,有两三层的自建房、四五层的商品房、也有企业建设的联排员工宿舍。张凯说,48号楼的施工方是大通镇的居民,今年60多岁,泥瓦匠出身,移民建镇时“从承建方手里接项目,属于小包工头。”
龙苑小区(受访者供图)
张俪告诉本刊,48号楼4位遇难者是西户2楼、3楼和5楼的居民,1楼和4楼的居民因不在家逃过一劫。“2楼是一个81岁的老奶奶,她平常一个人住,子女住在附近,大家喊她汤奶奶”。当晚老人的女儿赶来了,隔着十几米的距离,张俪都能听到对方的哭声。3楼住着一对五十多岁的夫妻,那天她丈夫不在家。5楼则住着吴雅轩和父母。吴雅轩的同学王萌萌告诉本刊,原本雅轩已经出门上学,可走到一半发现水杯没拿,于是折返回家。她的父亲吴胜龙在水泥厂工作,前一天上的夜班,正在家里休息。
不同于小区最早的原住民,吴胜龙是2011年才搬到48号楼的。吴雅轩的爷爷告诉本刊,自己有一儿一女,儿子吴胜龙只有初中学历,十五六岁就去工厂打工,在不同的工厂做流水线,还给鱼塘养过鱼。2011年儿子结婚,老家的老房子就2间卧室不够住。一家人拿出所有积蓄在龙苑小区买了一套90多平的三居室,“不像市区一平米要五六千元,这里90多平只要十几万元。”而且,龙苑小区隔壁三四百米处,就是大通中心学校,孩子上学也方便。吴胜龙的亲戚李军告诉本刊,结婚后的吴胜龙先是在镇上找了个开环卫洒水车的工作,一个月2000多元,后来又去了水泥厂,王芳在附近工厂打工。
龙苑小区(受访者供图)
对于这个住了十多年的小区,吴胜龙谈不上满意。他买房时,小区楼道里没有灯,晚上只能摸黑回家,停车位也只有10多个,扔垃圾则需要走到小区门口。而且,小区没有物业,遇到什么问题只能向社区反映。张凯说,小区直到2020年疫情时,为下达通知方便,社区才组建了社区居民群。居民在群内反映问题,比如声控灯坏了、停水了,很少得到回复。前两年,张俪家的水管被冻住,2天没水,社区只是提供了一个供水公司的电话,最后泼热水、包棉布,依旧没有解决问题,只好跟邻居借水。
早就出现的裂缝
从两三年前开始,张凯就发现房屋开始出现问题。他家住顶楼,两三年前,楼顶裂了两三道裂缝,其中一道有两三米长,横贯整个客厅,“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他只好用盆接着。张凯说,有的居民屋顶甚至“破了一个大洞”。他们也没找到反馈的渠道,只能自己处理。
小区内其他楼栋房屋出现问题(受访者供图)
2021年初,吴胜龙也曾通过当地政府门户网站的领导信箱反映过房子质量问题。他写道,“大通镇龙苑小区房子都是预制板结构,以前移民建镇,开发商偷工减料,房屋年代久了,楼顶水泥瓦开裂,房屋漏水,外墙脱落,红砖都看的到,都快成危房了,有时候水泥都掉下来”。他呼吁龙苑小区部分楼栋纳入当时政府规划的老旧小区改造计划中。
老旧小区改造后的龙苑小区,外墙统一刷上涂料(受访者供图)
一位村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2022年,龙苑小区48号楼和49号楼同批进行老旧小区改造,但改造并不涉及房体本身,主要是美化外观、增加功能,比如在外墙刷统一涂料,安装声控灯,增设垃圾桶,修剪杂草等。当时,他还曾将楼顶泥瓦开裂、墙壁渗水起皮的问题反映给了施工方,但对方说不在改造范围,就没有处理。
龙苑小区2022年老旧小区改造(受访者供图)
前述专家王颍告诉本刊,目前老旧小区改造主要涉及功能改善,而非主体加固。“主体加固,需要经过房屋安全性和抗震鉴定、加固设计、居民沟通等过程,比较复杂。”王颍说,由于人力物力的局限,目前我国还未建立完善的老旧房屋检测鉴定机制,对危房的排查主要依靠居民自主上报及基层主管部门排查,但中间出现一个环节未得到重视,都有可能导致事故发生。而另一个事实是,截至2019年,我国2000年前老旧居住小区近16万个,涉及居民超过4200万户。王颍提到,这些小区里,有不少是砖混结构房屋,存在一定的质量安全隐患。
小区内其他楼栋房屋出现裂缝(受访者供图)
今年年初,吴胜龙发现房子的问题可能更严重了,他的判断源于家中门框开始变形,有点难关上。他的女儿也曾跟同学提到,“家里房子墙上有个很大的裂口,被白色油漆盖住了”。
在王颍看来,“这可能是坍塌的前兆”。王颍说,砖混结构中,竖向荷载主要依靠砌体墙,门框变形或者墙体开裂,恰恰说明墙体受力发生改变。李军说,出事前,吴胜龙已经在筹划去市区买房的事情,“他自己攒了些钱,家里再帮衬点,能付个首付,孩子马上升初中,成绩很好,他们想让她去市区更好的学校念书。”
(应受访者要求,除吴胜龙、王芳外,其他人物均为化名)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