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历史上子嗣最单薄的一个朝代就是大宋了,宋朝也是皇帝绝嗣最多的一个王朝,对此只能是从宗室中找一个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对于那至高无上的位置没有人会不心动,要是能被皇帝选中,那也是极其幸运的事情。
当然这是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对于当事人来说就未必是这样了,宋英宗赵曙曾两次进宫给宋仁宗当养子,对于他来说这个位置所造就的就是他悲剧的一生。
一、子嗣单薄
赵曙按照辈分来看应该是宋仁宗的堂侄,在这可能有人会说宗室这么多的孩子,为什么偏偏选择了赵曙,这一切还要从宋仁宗的父亲宋真宗说起。众所周知宋真宗的子嗣也是很单薄的,虽说在宋仁宗前他有五个儿子,但是这五个儿子没有一个是能够长大成人的。
其中活得最久的儿子也在九岁就因病逝世了,宋真宗当然也是想要将皇位传给自己儿子的,此时的宋真宗已经是三十大几岁了,在封建王朝中人们普遍寿命都不长,宋真宗也害怕自己忽然离世没有留下继承人会让整个国家都陷入动乱中。
是以他就决定在宗室中找一位,就这样找到了宋真宗的四弟赵元份的第三子,也就是赵允让同时也是宋英宗的亲生父亲。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一位年幼的孩子会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的时候,事情出现了变故。
宋真宗的后宫中忽然有一位女子有孕,还给宋真宗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个孩子就是宋仁宗,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宋真宗当然是不愿意再给别人养孩子了。于是就将年幼的赵允让送回去了,在这也能够看出宋仁宗选择赵曙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对赵允让的一种补偿。
并且赵允让的孩子非常多,他的一生一共有二十二个儿子,宋仁宗也难免会有迷信的思想,毕竟他家的孩子这么多,养育赵曙是不是就能让自己的孩子也多一些。对赵允让来说这么多的孩子即使是送一个去给皇帝养也没什么。
值得一说的是此时的宋仁宗尚且年轻,他还是有很多时间的,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方案还真有用,两年后宋仁宗就迎来了长子,遗憾的是这个孩子出生就夭折了。庆幸的是又过了两年宋仁宗的次子也出生了。
在这孩子出生后宋仁宗也果断地将赵曙给送回赵允让的身边。赵曙在进宫的时候就有四岁了,此时的他已经八岁了,这个年纪的他已经能够记事了,可以想象这件事对他的影响,三年后这一位被给予厚望的儿子却因病逝世了。
不过这一次宋仁宗并未沉浸在悲伤中很久,因为这一年他又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三个儿子,也就是他的幼子。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宋仁宗的儿子最多只能活三岁,这一位幼子在三岁那一年又逝世了。
虽说此时的宋仁宗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但也算是壮年,他想着自己怎么也不会生不出儿子来。真实情况反而就是像他所想一样,虽说他的后宫一直都有子嗣,但都是女儿,并且这些女儿中有一半都夭折了。
眼见着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了,宋仁宗却连一个儿子都没有,大臣们开始着急了,毕竟要是宋仁宗出现了什么意外,他们连可以扶持的少主都没有。并且此时的宋仁宗身体也开始不好了,他的这一疾病在大宋也是时常出现。
在史料中称之“不豫”有点像今天的老年痴呆,有的时候会不记事、不知事,甚至还会胡言乱语,这样的一位皇帝让大臣们根本就不能放心。但宋仁宗因为有宋真宗做例子,所以他也一直相信自己中年肯定会生出儿子来的。
大臣们开始纷纷上奏劝说宋仁宗立嗣,但对于这些折子宋仁宗向来是忽视的,大宋的文臣地位本就高,在大臣们的压力之下,嘉佑六年之际宋仁宗终于松口了,此时的宋仁宗已经年过半百,他不松口也没有办法了。
于是他开始给赵曙铺路,此时的赵曙正在给父亲服丧,是以他很快就婉拒了宋仁宗给的职位。值得一说的是次年赵曙期满后,面对宋仁宗给予的位置,他依旧是婉拒。后双方各退一步,赵曙担任了岳州团练使一职。
在韩琦的建议之下宋仁宗将赵曙认为了皇子,值得一说的是仅仅是他是皇子,并没有说立太子,这也能够看出此时的宋仁宗依旧是想要给自己的儿子留一条后路的。
赵曙此时都多大了,对于宋仁宗的想法他又怎么可能不知道?所以赵曙一直不愿意搬到皇子的住所。
对此赵曙自己的解释是:“非敢邀福,以避祸也。”这些年的日子早就让赵曙看清楚了,甚至能说他对那个位置一点都不眼红,不过很多事,完全不是他能够左右得了的。
二、登基闹剧
将时间来到嘉佑八年,这一年的三月底宋仁宗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得知此事的曹皇后第一时间就召集韩琦等重臣商议。
对于未来皇帝的人选不用说也知道是谁,是以在第二天一早赵曙就被召入宫中,也就是在此时他才知道宋仁宗逝世了,不仅是这些重臣们的意思,并且根据当前状况,皇位肯定是身为太子赵曙的。
大臣本以为赵曙会很高兴,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赵曙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惶恐的不行,怎么都不愿意坐皇位,说着就要往外面跑,他的这一举动也给韩琦等人吓得不轻。这些大臣和太监们当即就去追跑出去的赵曙。
在大殿中,赵曙在前面跑,韩琦和大臣们在后面追,终于在太监的帮助之下,抱住了赵曙,大臣还要太监们将赵曙按住坐在龙椅上,替他穿好了龙袍。这边好不容易将赵曙给安置好了,韩琦立刻就让人去报丧。
此时王珪也奉命到了宫中,交给他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拟定遗诏,皇帝都已经逝世了现在才开始拟定。一时间王珪脑中也是一团混乱,还是韩琦稳住了局面让王珪根据他所说来拟定遗诏。
三、悲剧一生
看着赵曙终于能够坐上皇位了,大臣们心中也安定了不少。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宋仁宗出殡的那一天,赵曙的行为又给了他们致命一击,上文也说了宋仁宗有时候会胡言乱语,赵曙也是这样,根据史书的记载当天宋英宗“号呼狂走,不能成礼”。
因为赵曙身体的原因,让大臣们不得不请曹太后出面执政,也正是因为太后执政让皇帝和太后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怎么说也不是自己亲生的,不仅不是自己亲生的也不是自己丈夫亲生的,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赵曙都不是在曹太后身边长大的。
对于这一位皇帝,曹太后也不是很放心,其实在他首次犯病的时候他已经在皇位上坐了一个星期了,即使是心情紧张,一周也应该好很多了。后世很多人都怀疑他是在装病,对此是没有切实的史料记载。
根据赵曙前半生的生活和处境来看,他精神有问题未必是没有可能的,曹皇后也是一位很强势的养母,在皇宫的生活赵曙也是如履薄冰。在宫中生活的赵曙心理压力是很大的,在坐上皇位后虽说他是皇帝了,但宦官一直在挑动曹太后和赵曙的关系,这也让赵曙倍感压力。
并且他本就身体不好,在皇宫这种高压的环境下生存,他的身体只会越来越差,赵曙在位仅仅四年的时间,就因病逝世了。
结语
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在赵曙清醒的时候韩琦曾让他早日立下太子,赵曙此时已经病入膏肓只能是勉强留下几个字:立大王为皇太子。但韩琦对此却并不满意让赵曙写下颍王顼。
赵曙刚刚驾崩的时候,韩琦就已经下令将太子召集来,就在此时曾公亮看到赵曙的手动了一下,于是就表示是不是等等再叫太子,对此韩琦只说了八个字:“先帝复生,乃太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