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1年,朝鲜战场,117师政治部主任吴书,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消息传回,妻子何赋亭,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要求:她要为丈夫暖穴。
这背后的故事,有着怎样的深情与不舍?
吴书的革命生涯与家庭吴书在117师担任政治部主任,主要负责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部队的“灵魂”,他的责任不仅是打仗,更重要的是鼓舞士气,传递党的声音。
平津战役、衡宝战役,从北方一路南下,吴书的工作让指战员们无不敬佩。
不是冲锋在前的战士,他的言语、行动无不在鼓舞着整个部队。
吴书和何赋亭结婚六年,两人相处的日子屈指可数,何赋亭是117师后方留守处副指导员,工作繁忙的她,深知丈夫所担负的重任。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吴书奉命出征。
当时何赋亭已经怀孕五六个月,身边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
她把对丈夫的思念压在心底,只对他说了一句:“你放心去前线,我会照顾好自己和孩子。”
吴书笑了笑,没有多说,这条路充满了危险,尤其是在跨过鸭绿江的那一刻。
他抱了抱孩子,看了看妻子的眼睛,目光中有些许不舍,更多的是坚定,他说:“等我回来”,转身离去,背影渐行渐远,消失在部队的车队中。
战地家书中的深情厚谊朝鲜的冬天,寒风刺骨,吴书所在的部队,在前线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激战。
战斗间隙,会找个安静的角落,写信给何赋亭,这些家书,是他和家人之间唯一的联系,也是他心中那份温暖的寄托。
他会在信中,告诉妻子:“这里很冷,但战士们的心很热。”
没有多讲前线的危险,只是反复叮嘱她要保重身体,照顾好孩子,自己出征在外,家里的一切全靠她一个人支撑。
信的最后,写道:“从国家的利益来说,我们必须克服个人的情感。你一定能理解我。”
在胜利之后他会写信,告诉妻子,部队取得了胜利,战士们士气高昂,让她放心,说自己很好,还提到需要一些生活用品。
警卫员不小心弄丢了他的牙刷和毛巾,他笑称:“等你寄过来,我就能重新做个干净人了。”
或者提到战士们的生活,吴书说,战士们每天和敌人搏斗,衣服上长了虱子,大家轮流去小溪边洗衣服、烤干。
他讲得轻松幽默,仿佛这些艰苦都不值一提,这样何赋亭看到信,会放心许多。
妻子临产前,他写信特别嘱咐妻子:“快生孩子了,一定要准备好,不要让自己吃亏。找个保姆,别太省。”信中透着关心,也透着些许的无奈。
他远在战场,无法陪在妻子身边,只能用这些文字表达自己的牵挂。
直到第五封信,写于1951年1月19日,这是吴书的最后一封家书。
在信中向妻子道歉,说自己上次没有收到回信,曾有些生气,后来得知她去了沈阳看望孩子,才知道误会了。
他说:“心里实在想念你,但为了党和祖国,这些情感必须克服,等打完仗,我一定回去陪你和孩子。”
这些信件,字里行间透着温情,也透着坚定。
吴书的心,一半在战场,一半在家里,而这些家书,成为何赋亭最珍贵的记忆。
横城反击战中的英勇牺牲1951年2月,朝鲜战场进入了激烈的阶段,横城反击战打响了,117师接到命令,要迅速插入敌后,切断敌人的退路。
吴书和战士们一起,在夜色的掩护下,向龙头里进发。
这次任务极为凶险,敌人的防线密布,稍有不慎,整个部队都可能陷入敌军的围困之中。
夜晚的朝鲜寒风凛冽,战士们穿着单薄的军装,在黑暗中默默前行。
吴书走在队伍的中间,不断提醒身边的战士:“注意脚下,别发出声音”,此次任务关系重大,必须小心翼翼,不能暴露目标。
战士们咬紧牙关,踩着积雪,一步一步向前推进。
就在他们即将接近敌后目标时,敌军的探照灯突然亮起,刺眼的光芒划破了夜空。
紧接着,敌人的照明弹一颗接一颗地落下,夜空被照得如同白昼。
吴书立刻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刻命令部队就地卧倒,伺机隐蔽,敌军的炮火也随即而至,整个山谷顿时陷入一片火海。
炮声震耳欲聋,炸弹在周围不停地爆炸,泥土和石块被炸得四处飞溅。
吴书趴在地上,感受到一股股冲击波从身边掠过。
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的战士们,有的战士,已经被炸弹的碎片击中,痛苦地倒在地上。
他心中一紧,顾不得危险,立刻匍匐着,向那些受伤的战士爬去。
吴书爬到一名受伤的战士身边,看到他的腿部受伤严重,鲜血直流,吴书没有犹豫,立即用随身携带的绷带,为他包扎止血,同时安慰道:“坚持住,兄弟,我们一定会把你救出去。”
战士忍着剧痛,点了点头,眼中满是对吴书的信任。
就在吴书为伤员包扎的时候,天空中突然传来了敌机的轰鸣声。
敌军的飞机低空飞行,投下了一连串炸弹,吴书迅速趴下,用身体护住了身边的战士。
一声巨响,炸弹在他们附近爆炸,强烈的冲击波,让吴书的耳朵一阵轰鸣,紧接着,感到背部一阵剧痛,整个人瞬间失去了知觉。
战斗结束后,战士们在废墟中找到了吴书。
他躺在地上,双眼紧闭,身下的土地被鲜血染红,手臂还保持着护住战士的姿势,脸上虽然满是泥土。
师长张竭诚赶忙命人,将吴书抬到附近的朝鲜老乡家中,试图进行急救。
在朝鲜老乡的简陋房屋里,吴书被安置在一张木板床上。
老乡拿来干净的布条和热水,试图为他清理伤口,师长张竭诚握着他的手,低声呼唤:“老吴,坚持住,我们一定能救你!”
吴书睁开了眼睛,眼神已经有些涣散,艰难地挤出一丝笑容,嘴唇动了动,似乎想说些什么。
“师长……别管我,照顾好……战士们……”吴书的声音微弱,但却充满了坚定。
他目光移向了窗外,仿佛在看着远方的家乡,看着他未曾谋面的孩子。
师长的眼中噙满了泪水,紧紧握住吴书的手,声音哽咽:“老吴,你放心,我们一定完成任务。”
吴书微微点了点头,目光逐渐变得模糊,最后停在了胸前的党徽上,手指微微一动,便再也没有了气息。
屋内一片寂静,只有师长的泪水,一滴滴地落在吴书的手背上。
吴书的牺牲,对117师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战士们含着泪水,将他安葬在朝鲜的山谷中。
他们知道,这位政治部主任,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无畏。
消息传回国内时,何赋亭刚刚生产完,孩子还在襁褓中。
听到这个噩耗时,整个人愣住了,丈夫走上战场是为了保家卫国,为他的选择感到自豪。
可泪水再也止不住地流下来,抱紧了怀中的孩子,轻声说:“这是你爸爸,他是英雄。”
妻子的特殊请求与深情告别吴书的遗体被运回哈尔滨,准备在那里安葬。
何赋亭带着孩子们赶到哈尔滨,心情沉重,丈夫为了国家献出了生命,而她能为他做的,已经不多了。
下葬前一天,何赋亭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请求:她要为丈夫暖穴。
那天,哈尔滨的天气依旧寒冷,地上的积雪还未融化。
何赋亭带着孩子们,一同走进了丈夫的墓穴,她让孩子们坐在一旁,自己坐在墓穴的底部,用身体的温度为丈夫驱散冰冷。
轻轻抚摸着墓穴的土壁,仿佛在抚摸着丈夫的脸庞。
低声说:“老吴,你一路走好,我们会一直记得你,孩子们会长大,他们会知道你是怎样的人。”
何赋亭在墓穴中坐了许久,直到身边的工作人员提醒她时间到了,她才慢慢站起身来。
看了一眼怀中的孩子,又看了看墓穴,深深鞠了一躬,然后转身离去,丈夫已经不在了,但他的精神会一直陪伴着她,陪伴着孩子们。
妻子的特殊请求与深情告别吴书的安葬仪式简单而庄重,战友们纷纷前来,送别这位为国捐躯的英雄。
师长张竭诚在墓前致辞,声音有些哽咽:“吴书同志是我们的好战友,是党的好干部,他把一切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
何赋亭站在一旁,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没有哭出声。
吴书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 他的牺牲,是为了千千万万家庭的幸福。
而何赋亭的深情暖穴,则是她对丈夫的无尽爱意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