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兴衰(增二)韩愈弹劾京兆尹李实瞒报关中旱灾,为何反遭贬谪?

惊心鸟 2024-12-20 01:55:36

韩愈是我国历史上的大文学家,也是著名的散文四大家之一。很多人对韩愈的认知来自于他留下的各种文章,但很少人知道他也是唐朝中期影响力极大的大臣。他因为刚直不阿而受到朝野的好评,但也因此而遭到多次贬谪。尤其是在为官初年的初始的唐德宗年间,他在科举、仕途等各方面不顺,遭到政敌的陷害打击,可谓是举步维艰。直到唐宪宗元和年间,他才得到皇帝的重用,逐渐成为朝廷中举足轻重的大臣。本章节就韩愈弹劾京兆尹李实瞒报关中旱灾反遭贬谪的案子为例,看看他屡次遭贬谪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韩愈出生于官宦世家,祖辈都是做官的士大夫,他的父亲韩仲卿在朝廷出任秘书郎。但韩愈的童年很不幸,他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是哥哥韩会抚养长大的。后来韩会牵连到宰相元载的案子,被贬为韶州刺史,最后死于任上。于是不到十岁的韩愈只能跟着寡嫂郑氏回到老家河阳安葬韩会,然后避居宣州。因此韩愈的童年基本上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日子过得比较凄苦。十八岁时韩愈取得了乡贡资格,只身前往长安参加科举,由此走上的做官之路。韩愈的科举很不顺,尽管得到很多名人的推荐,却三次科举连续不中,知道第四次才进士及第。

科举后韩愈又参加了吏部授官的博学宏词科考试,也是连续遭遇三次失败。然后他受到了宣武节度使董晋的推荐,试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出任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当了三年推官后,董晋去世,宣武军发生兵变,韩愈提前离开得以免祸。然后他应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之聘,出任节度推官,试协律郎。同年冬天,他被派到长安朝正,顺便参加了第二年的吏部考试。这是韩愈第四次参加吏部的授官考试,终于得以通过,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两年后因为学业出众,韩愈升任监察御史,而他与京兆尹李实的矛盾就是发生在这期间。

李实是李唐的宗室,道王李元庆四世孙,继承祖上的爵位,出任第四任道王。他先被曹王李皋举荐为江西府判官,后升任蕲州刺史。李皋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时,李实出任其军需官。李皋去世后,李实因长期克扣军费引发兵变,只能连夜出城逃亡长安。李实很受唐德宗李适的宠信,到了长安后也没被追究责任,反而出任司农卿,后来又升任京兆尹。由于是李适的心腹,李实行事嚣张跋扈,做官刚愎自用,长期徇私枉法和欺压百姓。贞元二十年关中大旱,长安周边出现了饥荒,百姓民不聊生。李实不但压下旱情不报,而且借机大发国难财。

韩愈作为监察御史,负责调查长安和关中求旱灾的具体情况。他调查后发现了李实不少瞒报灾情的作为,而且以粮食丰收的谎言来欺瞒唐德宗李适。由于李实借机敛财,天灾加人祸的局面让百姓活不下去了,不得不卖掉房子和种子缴税。韩愈对此非常愤怒,于是上书弹劾李实,写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唐德宗李适偏袒李实,不但不追究其大发国难财和欺君罔上的罪名,反而降罪给了韩愈,将其贬谪为连州阳山县令。从史书上看,这个案子非常明了,李实的罪状毫无疑问,而韩愈无罪却反遭贬谪,让人感到疑惑不解。

有趣的是,对于这次贬谪,很多史书记载的是韩愈反对宫市触怒了唐德宗李适。可是按照韩愈的《赴江陵途中》诗的自序来看,却是因弹劾李实而遭到陷害,最终被贬谪为阳山县令。从唐朝史书和个人说法的不同来看,这个案子背后肯定藏着不小的玄机。李实瞒报灾情,借机盘剥百姓,大发国难财,本是罪大恶极的。可是在唐德宗李适眼里不过时小错,而韩愈揭露李实的罪状,要求宽民徭而减田租,去遭到了降罪贬谪,实在是毫无道理可言。李适包庇李实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综合分析唐德宗李适晚期的历史,可以发现他如此做其实是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分不开的。李适早年还是很有志向的皇帝,即位之初就励精图治,打算改变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败的气象,实现唐朝的中兴。他排斥宦官专权,改革朝廷制度,打压地方藩镇,精炼国家军队,力图让唐朝再现开元盛世的辉煌。

但是李适的作为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果,反而引发了以河北四镇为首的藩镇叛乱。四镇之乱蔓延到整个北方,李适派去的军队难以镇压,只能调取泾原防备吐蕃入侵的精兵。而这些精兵在路过长安时发动兵变,一举攻陷了长安城,迫使李适出逃奉天避难,史称“奉天之难。”

四镇之乱和奉天之难联合在一起,顿时让战火席卷了整个北方,唐朝朝廷困在奉天小城岌岌可危,唐朝到了安史之乱后最危急的时刻。好在以名将李晟、马燧、浑瑊为代表的唐朝军队的奋力勤王,占领长安的朱泚叛军被击败,北方各地的藩镇叛乱的战火被熄灭,李适才得以回到长安。此战之后李适励精图治的志向遭到惨重的打击,于是治国开始走向了负面。他放弃了之前排斥宦官的用人原则,反而大力提拔宦官,甚至将中央禁军神策军的军权交到宦官手里。朝廷中也猜忌大臣,大肆宠信任用与自己关系亲密的官员。

在这种用人思路下,唐朝的吏治走向腐败,而唐朝社会也再次陷入衰落,百姓的生活更加的困苦不堪。宦官们为了赢取李适的宠信,通过各种方式盘剥百姓,在税收和交易时更是横征暴敛。李适为了重建在奉天之乱中被打垮的神策军,需要花费大量的经费,所以宦官的横征暴敛便被他默认了。以宫市为例,宦官们向老百姓采购各种物资,与白拿和抢劫差不多。运气好的以极低的价格购入,运气不好就连人带车抢入宫中。这样的情况遭到朝廷中很多正直大臣的反对,而韩愈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员。

宦官们不但在长安和关中地区肆意妄为,还被李适派到了各大藩镇当监军,顺便在当地聚敛钱财。于是宦官们便和藩镇、地方官相勾结,形成了盘剥百姓的利益链。他们聚敛的钱财一部分被三方瓜分了,一部分上交给李适,于是李适对宦官和地方官的作为听之任之。为了便于宦官横征暴敛,李适还会将自己信重的官员派过去,以配合宦官在当地的作为。李实是京兆尹,他在关中旱灾期间的所作所为,并不只是私人的意图,而是配合宦官发国难财,而且是李适所默认的。韩愈的弹劾实际上是打了李适的脸,让李适在朝廷百官面前下不来台。

重用李实这样的奸臣,放任他们配合宦官盘剥百姓,李适的目的是给自己的宫里的花销寻找来源。这些花销基本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自己奢侈的生活,另一部分就是神策军的花费。因为李适将神策军的军权转交给了宦官,作为中央禁军核心的神策军成为了皇家私兵,这让朝廷大臣们非常不满。所以对于这方面的军费也遭到了朝廷大臣的抵制,养兵的钱只能李适自己想办法。神策军是李适最后的命根子,他自然不可能松懈,所以让宦官们用横征暴敛的方式筹集军费,避免再次出现兵变的时候神策军一触即溃。

在奉天之难的兵变中,就是因为神策军一触即溃,才让泾原的叛军里应外合,轻松的攻陷的长安城。当时神策军的将领都跑得没了影子,如果不是内侍宦官窦文场、霍仙鸣及其所率的百余名宦官及时护驾,李适甚至可能逃不到奉天小城,就被朱泚叛军抓了俘虏。所以从此之后李适不再信任神策军的官兵,而是将军权交到了宦官手里。宦官们养兵,朝廷不愿意出钱,于是李适想出了让宦官们自筹的法子,这就给他们盘剥百姓开了口气。李实这样的宠臣是实际上就是聚敛钱财的爪牙,只要他们能弄到钱,其他的李适并不在乎。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唐朝朝廷分化成了两个政治集团。一个是以唐德宗李适为首,盘剥百姓的宦官和奸臣围绕着他。为了方便这些人盘剥百姓,李适后来甚至不设宰相,将朝廷大权分给宦官和奸臣。另一个是以太子李诵为首的东宫集团,他们主要是朝廷中正直的大臣,和有志于中兴唐朝的青年官员,其中以“二王刘柳”最为著名。二王是指王伾和王叔文,刘柳则是大名鼎鼎的刘禹锡和柳宗元。韩愈虽然不是东宫集团的要员,却与东宫集团站在同一阵营,而且与刘禹锡和柳宗元是最要好的朋友。

在两个政治集团对立的政治环境下,韩愈以关中大旱的案子弹劾李实,很容易被李适看作成为政治攻讦。李适虽然知道自己做得有些过火,也没有废除皇太子李诵的意思,却也不愿意让李诵的人掌握朝廷的主导权,让自己的人没办法继续敛财。所以韩愈的弹劾不仅仅是打了李适的脸,揭开了他贪婪的本质,更是威胁到了李适对朝廷政策的控制权。尽管韩愈反对宫市、揭露李实的罪名都是合法的,但依旧遭到了李适的政治报复。因为韩愈留在朝廷,李适因私废公的政策就得终止,这是李适最不愿意的事情。

因此将韩愈贬谪到地方,成为了李适不得不做的事情。韩愈走了,没人再抓着李实和宦官们发国难财的事情不放,案子便大事化小了。至于旱情如何处置,百姓如何生存,并不是李适考虑的第一要务。实际上在这样的环境下,因为反对宦官和奸臣横征暴敛而被降罪的官员不少,甚至有被处死的。韩愈的离开对他来说也是好事,在这种政治斗争激烈的环境下,与李实这样的权臣宠臣斗争,的确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他所需要的是蛰伏起来,因为想要改变这一切需要时机,而这个时机的产生是需要时间来等待的。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