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那可是个很有远见、极具雄才大略的人。他原本只是个普通老百姓,最后却登上了皇位,这靠的正是一群对他忠心不二的文官武将。
然而,这位从贫苦人家出身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在关键时刻并未任用那些开国功臣,反倒器重了一批自己更容易掌控和使唤的无能之辈。在这当中,最为典型的便是他不顾众人反对,将功绩显著的谋臣刘伯温罢官,却对身世不明的胡惟庸加以重用。
为啥朱元璋会做出这种看上去相互矛盾的选择呢,这里面到底蕴含着何种权术方面的思量呢?要是从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去查看,这个貌似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决定,恰恰是这位开国君主为了让自己的统治得以巩固,而迫不得已做出的残忍抉择。
【一、忠心之臣刘伯温何以沦为废人?】
朱元璋这名号,在中国历史上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给明朝打下了根基,拉开了一个王朝兴衰的序幕。不过,这位起义军领袖能从一个平民登上皇位,那可少不了一群忠心耿耿的文官和武将。这些人有的帮忙出点子,有的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一直紧紧跟随着朱元璋,尽心尽力地辅佐他。在这些人当中,最为出色的要数刘伯温和谢再兴了。
刘伯温,字君复,号退翁,老家在江西淮安(其实是今安徽凤阳)。他早些时候在红巾起义军里待过,后来他的思想看法跟朱元璋相契合,就应朱元璋之邀去集庆(就是现在的江苏南京)见了面。这两人一见面就特别投缘,很快成了知心朋友。刘伯温凭借着自己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变成了朱元璋最为重要的谋士之一。
在之后的军国要事当中,他起到的作用极为重要。像提议朱元璋把都城定在南京,创建六部官制,清查户口来推动农业和桑蚕业发展,就连在战场上他都亲自去督战,这些都体现出了他在明朝初期所做出的非凡贡献。
不得不说,要是没了刘伯温这位谋臣,朱元璋恐怕难以这般顺利地实现统一并登上皇位。正因这般,这位出身贫寒的起义军领袖,曾对刘伯温格外倚重。他不光拿出重金聘请,还频频向刘伯温征询看法。就连在定都南京之后,他都亲自找刘伯温询问营建城池的关键之处,足见他们二人关系之密切。
【二、刘伯温见解高明,多次谏言朱元璋遭冷遇】
要是单从这如师生般的情谊来讲,刘伯温着实应当得到朱元璋的信赖与重用。不过,这位谋士在直言进谏方面,也着实让君主心里不太痛快。就像朱元璋打算把都城往南迁的时候,刘伯温提议把都城定在豫章(就是如今的江西南昌),想把江西当作明朝的发祥地。
然而,朱元璋为了能够争夺中原并实现进一步的扩张,最终决定把都城迁到南京。这使得刘伯温第一次受到了冷落。又如在洪武三年(1370 年),刘伯温呈上奏疏,竭力劝说朱元璋减轻百姓的赋税,从而让百姓生活安定。
然而,彼时朱元璋的军队正气势如虹,又怎会听从一个书生的提议呢。就这一回,刘伯温的进谏不仅没被接纳,他自己还被降职为淮阴县丞。到了最后,在李善长的案子里,刘伯温再次挺身而出,为老友发声,力主宽恕。
这毫无疑问又把朱元璋给惹恼了,致使他对待刘伯温这位谋士的态度变得冷淡起来。不得不说,刘伯温眼光长远,多次给出具有前瞻性的建议,然而这些建议都没被新登基的皇帝所接受。长此以往,朱元璋对他的信任也就大打折扣了。
【三、朱元璋重用庸材胡惟庸,刘伯温功成身退】
差不多在刘伯温跟着朱元璋起义的同一时间,还有个叫胡惟庸的人也加入了起义队伍。胡惟庸和刘伯温都是江西淮安人,年少的时候就跟李善长、谢再兴等人一块儿追随朱元璋。他这人生活节俭,能吃苦,因此很受朱元璋的信赖。之后,他接替杨宪当上了右丞相,变成了掌管明朝政权的重要人物,地位仅次于朱元璋。
要是把胡惟庸跟博学多识的刘伯温放一块儿比,那胡惟庸的学问才能着实是很一般。他走马上任之后,做出的政绩没啥亮眼的地方,处理起政务来也是有些手足无措。可怪了的是,朱元璋对他的信任不但没减少,反倒还增加了。像刘伯温、谢再兴这类开国的大功臣,都没能够在政府的重要职位上待着,胡惟庸却始终处在高位上,在朝廷里那可是权势极大。这事儿着实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里面的门道是,朱元璋可不希望像刘伯温这种英明且有能耐的人握有实权。相较而言,他情愿让一些没啥本事的官僚来协助自己。为啥呢?因为只有这类平庸之人,君主才能更轻松地把控。要是碰上啥变故,把他们清理掉也相对简单些。可像刘伯温这样的人材,要是跟自己站到对立面形成对抗势力,那后果简直不敢想。
不得不说,胡惟庸和刘伯温的对比,恰恰体现出朱元璋为稳固权力的思量。他宁可启用一些自己能掌控的平庸之人,也不肯给那些心怀企图的能臣分半点实际权力。就为这,他连国家的长远利益都能舍弃。这着实是一种极度自私,甚至残忍的抉择。
【四、朱元璋设局清除胡惟庸,权术心思昭然若揭】
就像朱元璋所料想的那样,没啥实际权力的胡惟庸压根没给他带来啥威胁。倒是这个只有个丞相名头的人,成了朱元璋用来铲除异己的一个幌子。
建文元年(1399 年)冬天,朝廷监察御史彭泽以“结交近侍,有谋反嫌疑”的罪名,把胡惟庸给捕杀了。这整个案子的前因后果到现在都还是个谜呢,不过有人说,这很可能是朱元璋设的一个局。用那些未必存在的指控把胡惟庸给除掉,这正是朱元璋玩弄权术的常用手段。
胡惟庸被诛杀后,朱元璋借此机会大规模地铲除异己势力。像李善长、蓝玉、郑遇春等开国功臣,都在这一轮的清洗中丢掉了性命。不得不说,朱元璋是打算借胡惟庸一案来扩大打击范围,一次性将潜在的威胁尽数清除。这般残忍的做法,恰好表明了这位深谙权术的君王,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能够不择手段。
在那一场毫无人性的政治大清洗里,刘伯温被牵扯了进去。尽管他早就功成隐退,可还是因胡惟庸案被当作从犯,给发配到了云南,最终死在了途中。不得不说,哪怕刘伯温懂得明哲保身,早早地离开了朝堂,可他到底还是没能够躲开朱元璋的强硬清洗。身为开国功臣,他最后也只得悲惨地结束一生,沦为了朱元璋铲除异己的牺牲品。
【结语】
权力纷争,向来是每个王朝都无法避开的历程。朱元璋这个出身贫寒的草莽之辈,成为皇帝后,为了让自己刚到手的皇位稳固下来,只得冒险行事,把那些开国功臣一个一个地铲除。这着实是一场既残忍又不可或缺的权力博弈。
在这场游戏里,对国家忠心耿耿的刘伯温得以功成身隐;而没啥本事的胡惟庸却沦为了铲除异己的牺牲品。一代豪杰朱元璋在这看似矛盾的人事布局中,彰显出了非同一般的权谋手段以及开国君主的决断能力。这样的抉择,也许恰恰是这位农民起义军领袖凭借铁血方式,构筑起帝国根基的真实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