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昕然哭上热搜,大家才终于看懂了《甄嬛传》!

黄小半 2024-04-12 08:36:43

《甄嬛传》里,自卑狠毒的安陵容,一直是话题度很高的角色。

最近,安陵容的扮演者陶昕然,去上了《是女儿是妈妈》的综艺。

看了她的童年经历,很多人都理解了,

为什么她能把安陵容这个角色的“拧巴”诠释得那么精准。

在节目里,39岁的陶昕然,依然会时不时地跟妈妈陷入母女战争,还哭上了热搜。

很多人都狠狠共情了。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陶昕然跟她妈妈,真的是很典型的一对母女——

一个是爱面子的严苛妈妈;

另一个,是一直在对抗、试图治愈自己的女儿。

陶昕然的妈妈陶跃娣,是一个人民教师。

老师的孩子,一般都会被讨论成绩如何。

出于面子,陶妈妈对女儿的学习很看重。

她也坦诚自己当年的“虚荣”,以前没少为这事打过孩子。

而陶昕然记忆深刻的两次挨打经历,现在成年了再提起,还是会忍不住委屈落泪。

小时候的陶昕然,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

考了全班第四,她自己觉得已经很不错了,可妈妈还会批评她、打她。

原因竟是,小孩最忌讳骄傲自大,必须杀杀她的威风。

同样地,陶昕然拿了98分回家,也要挨一顿揍。

因粗心丢掉的两分,在陶妈妈看来是非常严重的。

她觉得“正是学知识、长身体”的时候,“粗心”这一课,不能错过。

所以,陶妈妈选了最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光是这两个细节分享,已经让大家感到很窒息了。

难怪陶昕然形容自己的童年,是“魔鬼训练营”。

在这种高压环境下,陶昕然小时候不是学习就是练舞,同学很少敢去她家玩耍。

因为去了,也只会讨陶老师的骂。

陶妈妈的教育观念就是:

孩子的成长环境不能太顺了,不然以后没什么抗挫力。

尤其是,大人的迁就、有求必应什么的,会助长孩子的依赖性。

这种观念,好像咱这一辈的父母,都挺认同的。

因为六七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正是物资匮乏的时候,童年都吃了不少苦。

尽管后来大家的生活在一天天变好,他们身上那种对生活的紧绷和焦虑,还是会不自觉地投射给下一代——

父母都希望孩子以后面对难题的时候,能坚强地挺过去,

所以会想着说,提前让孩子吃苦适应,日常中创造各种挫折场景去鞭策他们。

陶昕然分享小时候挨竹条

妈妈一边呵斥她不许哭

不过,打压式教育,看似能让部分孩子“乖顺”,实际上存在很大的问题。

它很难真正让孩子养成“越挫越勇,迎难而上”的心态,

反而会扭曲孩子的自我认知,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有价值。

这种羞耻感,很可能伴随一生,

让孩子处理各种问题的时候怯懦、自卑,下意识地否定自己。

而现在的环境,也跟以前大不相同了,教育方式真的也要更新。

陶妈所说的,刻意去延迟满足孩子,并不会培养他们的耐心和长期主义能力。

孩子会更容易有物质匮乏感,甚至产生习得性无助。

什么意思呢?

就是他会觉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很难,或者根本得不到,那还不如一开始就放弃努力,反正结果都是一样。

真正的延迟满足的能力,其实是一种信心。

就是因为从小在父母那里得到过,所以对得到更有信心,因此愿意多等一会儿、或者多付出一些来拿到结果。

讲真,哪怕自己小时候曾经被打压教育过,真到自己当父母的时候,我们还蛮容易沿袭这一套的。

很多时候不是故意为之,就是不知不觉地,就否定、压制孩子。

陶昕然很棒的一点,就是她能够意识到这种教育方式,不该延续到下一代。

从她跟自己的女儿相处来看,她真的是在努力跳出这种代际循环。

祖孙三人一起吃饭,陶妈见外孙女吃饭磨蹭,班主任的那种劲儿一下就上来了:

她觉得孩子马上要到高年级了,应该提早培养跟时间赛跑的紧迫感。

此时,陶昕然和女儿相视一笑,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默契。

接着,陶昕然试图跟陶妈沟通,

孩子到了学校,自然就会调整自己的节奏。

言外之意,在家里不是那个环境,也没必要那么紧绷。

从这一番维护,能看得出来陶昕然真的是很慷慨地,去包容和爱自己的女儿。

日常生活中,她的教育方式也是尽力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自由、尊重的环境。

她允许女儿“胡闹”,包草莓馅儿、榴莲馅儿的饺子;

答应给女儿的奖励,也是说到做到。

一开始,陶妈甚至想给孩子买一套练习册当礼物,被陶昕然拦下了(又是一个窒息操作)。

后来在玩具区,姥姥开始催促孩子抓紧随便选一个。

陶昕然站出来维护女儿:

让孩子选礼物,不是为了完成大人“奖励”的承诺,而是真正满足孩子的愿望。

选礼物这件小事,蛮触动我的。

因为陶昕然原本是个急性子,以前她分享过,

和老公一起逛家具城,必须目标清晰,风风火火买完就走,一刻也不能耽误。

这样的性子,能陪孩子慢悠悠地转完各个玩具区,并且坚定地告诉她:

“不着急,你喜欢最重要。”

多难得啊。

代入自己,我觉得我们也很容易站在大人对小孩,这种强对弱的立场上,对孩子的心愿、想法敷衍了事。

给承诺的时候,我们想的是给孩子一点动力,对吧?

但当他们真正实现那个目标以后,我们又轻视了奖励的环节,甚至想着便利自己。

就像陶妈一样,她当时催促外孙女,完全是因为自己要赶着5点回家做饭。

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大人,去尊重、沟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啊。

只能说,咱还是得多看看这些正面的例子,然后多提醒提醒自己吧。

再就是,陶昕然也很会尊重孩子悲伤的情绪。

小时候,她挨打的时候,陶妈还在命令她必须忍着,不许哭;

到了自己的女儿这一代,她能够共情孩子,鼓励孩子哭出来。

要知道,很多父母是见不得孩子哭的。

要么认为哭等于懦弱,要么是父母自我虚弱,孩子一哭大人就很烦躁。

但悲伤、委屈,都只是一种自然的情绪,不仅孩子会有,大人也会有。

只不过,难过的由头不一样,咱不能用我们的承受范围,去衡量孩子的。

哭,不代表不坚强。

如果父母用糟糕的态度,去否定、甚至压抑孩子表达悲伤,

那么,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才会真的变差,

以后长大了,他们对处理悲伤没有分寸,无法释放出来,那就内耗自己,这样岂不是更有问题?

感觉陶昕然真的是,在把女儿当成自己,重养一遍。

能看得出来,她身上一直有一股叛逆的劲儿——

高考故意转艺考,为此还离家出走;

自己事业有所成就以后,她赌气,跟妈妈打电话说,

这份成功,完全是因为自己,而不是妈妈教育的成功。

在如今教育自己女儿的事情上,她坚持走跟过去母亲对待自己,截然不同的一条路线。

她想告诉妈妈:

“我一定可以过好我的人生。”

我也挺理解,为什么陶昕然这么想挣一口气。

都说童年不是一时的暴风雨,而是一辈子的潮湿。

她的童年太压抑了,所以要从方方面面跟母亲较劲儿。

而在育儿这件事上,过去她没能从母亲身上得到的,正在用代偿给女儿的方式给自己补回来。

陶昕然说,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战争,如果父母赢了是悲剧,孩子赢了是喜剧。

这一场,确实是陶昕然赢了。

而她收获的,也不只是对自己心灵的重新滋养。

她的女儿在爱意充沛的环境中成长,日后的人格发展,也会是有鲜活的、有生命力的。

毕竟,孩子有一个健康积极的自我认知,比学习成绩等重要太多。

0 阅读:0

黄小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