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纪念公园的大饥荒雕像群)
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纪念公园里,静静立着一群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这群雕像有男有女,还有老人和儿童,每尊雕像都耷拉着脑袋,骨瘦如柴、奄奄一息。
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绝望和痛苦,踉跄的步伐挪向前方,那是一种本能的求生渴望。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毛姐用颤抖的手,翻开了一百多年前的历史篇章,一页页鲜活的画卷,记录着一桩不堪回首、惨绝人寰的往事。
当我们在肯德基、麦当劳悠闲地啃着薯条时,大部分人意识不到,这种普普通通的马铃薯,曾经是19世纪爱尔兰人的主粮。也正是因为不起眼的马铃薯,让爱尔兰和英国这两个邻居,结下了血海深仇。
(英国与爱尔兰)
19世纪的大英帝国,是地球上的日不落,殖民地遍布五湖四海,家门口的爱尔兰自然也逃不脱魔爪。1801年,近在咫尺的爱尔兰,正式成了大英帝国的一部分。
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格兰不同,爱尔兰的经济以农业为主。英格兰占领这里以后,通过残酷的剥削和一轮又一轮的土地兼并,使大批爱尔兰人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只能给英格兰地主当佃农。
在地主的极限压榨下,佃农们的收入十分微薄,生活陷入了极度贫困。为了填饱肚子,爱尔兰农民不得不在农闲之余,种植马铃薯以维持生计。
马铃薯原产地在南美洲,人类有13000年的种植经验,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它作为观赏作物,被首先引入西班牙。
(马铃薯的花朵)
以谷物燕麦为主粮的欧洲人,吃不惯这初来乍到的新鲜货。贵族们只是欣赏它的花朵,根茎被当作喂猪的饲料,没有人认为那个硬如石块、丑不啦叽的东西能好吃。
大约在1585年,马铃薯传入了爱尔兰,人们发现它比其他农作物更容易生长,收成也高多了。每亩土地可以产出六吨马铃薯,而燕麦等谷物产出不到一吨。贫苦的爱尔兰人如获至宝,马铃薯逐渐成为他们的唯一主粮。
到了17世纪中叶,马铃薯的种植已经普及了整个爱尔兰岛。90%的爱尔兰人只吃马铃薯,要吃多久呢?从1月1日吃到12月31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油画:吃马铃薯的人)
同样由于马铃薯的高产量,爱尔兰发生了人口大爆炸,从1760年的100万,增加到了1840年的800万。以人口密度来说,已经超过当时的中国,名列世界第一。
这个数字对于爱尔兰来说,既是空前也是绝后。空前好理解,为什么是绝后呢?因为直到今天,爱尔兰再也没有恢复这么多的人口了。
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就在人们喜庆丰年时,灾难不期而至。
1845年,一种神秘的植物病菌突然铺天盖地,席卷了英伦三岛。到了收获的季节,爱尔兰人惊恐地发现,他们挖出的马铃薯都是发霉的。很快,左邻右舍的农庄,都传来了同样的消息,大片大片的马铃薯都腐烂了。
(正常的马铃薯)
(感染霉病的马铃薯)
人们不明所以、惊慌失措,靠着上一年的储备,艰难地度过了这个冬天,他们期待着来年有一个好的收成。然而当时没有人知道,马铃薯霉变的原因在于真菌——人们在新一季种植前没有将土地消毒,这预示着灾难的加剧。
一个更绝望的事实接踵而至:第二年的马铃薯产量比上一年急剧缩减,病菌几乎传染了所有的农田。家家户户收获的马铃薯都无法食用,而上一年的余粮,都已经被人们消耗光了。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将底层爱尔兰人赖以生存的唯一口粮,几乎毁坏殆尽。饥饿开始袭击爱尔兰人,一场史无前例的恐怖大饥荒发生了!!
(饥饿的爱尔兰难民)
由于马铃薯歉收,佃农们无法支付地主的租金,他们开始被驱逐。数百万饥肠辘辘、状如骷髅的爱尔兰农民,捧着一个袋子乞讨,那是他们全部的家当。人们被迫啃食着已经发霉的马铃薯,很快因此感染了霍乱和伤寒。
天空在哀嚎,上帝在哭泣,人们不断地死去。爱尔兰岛上,饿殍遍地,尸体堆积如山,恍如人间炼狱。连岛上的空气,也弥漫着腐烂的气息。这场惨绝人寰的大饥荒,一直持续到了1852年。
短短几年间,爱尔兰大约200万人口,永远消失了。
毫无疑问,爱尔兰大饥荒是一场天灾,但是,这跟英国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因为,这绝不仅仅是一场天灾,更多的是人祸,而罪魁祸首,正是英国。
从17世纪中期以来,爱尔兰人的土地,被英格兰地主用各种手段霸占,大批爱尔兰人沦为佃农。而地主们多数都居住在英格兰,因此爱尔兰大多数农产品都出口海外。
在英格兰人极限压榨的情况下,爱尔兰人饥寒交迫,被迫在极其有限的土地上种植马铃薯养活自己。除了马铃薯,种植其他任何一种农作物,都无法填饱肚子。
(爱尔兰农民在挖土豆)
大饥荒发生前,爱尔兰一直为英国供应粮食,农民们种植出来更可口的谷物燕麦,全部输送到英格兰,然后制作成乙醇、甜品等产品销售到市场。
大饥荒发生后,大英帝国在做啥呢?
维多利亚女王玉手一指:赶紧往东边卖-鸦-片-去!!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
面对爱尔兰忍饥挨饿,它又做了啥呢?
马照跑,舞照跳,加大力度运粮食!!
不是英国往爱尔兰运粮食,是反过来,爱尔兰加大力度往英国运粮食!
在1840年代期间,爱尔兰生产的粮食足以养活1800万人,然而这些充裕的粮食大部分却被运往了英国。为了防止灾民哄抢粮食,英国甚至动用了军队来保护运输队伍,眼睁睁看着爱尔兰人,整个村庄整个村庄地死去。
专门研究爱尔兰大饥荒的德鲁大学教授克里斯汀·基尼表示:1847年,大约有4000艘船将粮食从爱尔兰运往格拉斯哥、利物浦、伦敦等港口。这些食物的出口量,比饥荒前还有所增加。
19世纪上半叶爱尔兰出口英格兰谷物(单位:夸脱)
年份
1802年
1815年
1825年
1835年
1845年
1846年
出口谷物
461,371
821,192
2,203,962
2,679,438
3,251,907
3,266,193
当时爱尔兰岛上悲惨的景象实在是触目惊心,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黑西德十分同情,决定捐赠10000英镑,用于灾民购买粮食。
但是有人不满意了,谁?英国女王维多利亚!
同样作为爱尔兰人的女王,维多利亚为啥不满意了?因为她只捐赠了2000英镑:好你个杜黑黑,捐这么多,我不要面子的吗?1000英镑封顶,不能再多了!
于是,苏丹在捐赠了1000英镑后,又悄悄将三船粮食偷送到爱尔兰。就连在美国当时尚未灭绝的印第安部落,也筹集了710美元善款捐赠给爱尔兰人。
爱尔兰大饥荒造就了浩浩荡荡的难民潮。在饥荒发生后的几年里,为了填饱肚子,上百万爱尔兰人上演集体大逃亡。许多人登上了开往北美的死亡之船,为啥称为死亡之船呢?
因为在19世纪,波涛汹涌、变幻莫测的大海上,船员的死亡率高达30%。爱尔兰人变卖家当,仍然一票难求。他们唯一的信念就是:活下去!
如潮水般涌入的爱尔兰难民,为新兴的美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他们在这里卖身为奴,在美国的铁路工地上卖命,“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
时至今日,美国的爱尔兰裔占比超过10%。
1916年,都柏林掀起抗英热潮;1919年,爱尔兰爆发独立运动;1949年,英国被迫承认中南部爱尔兰独立。从此,一个新生的国家,骄傲地挺立在英伦半岛。
(深绿色为爱尔兰版图)
历史总是冰冷的,当毛姐看到这群雕像时,像被一种什么东西堵住了胸口,眼泪夺眶而出。窗外阳光明媚、美景如画,毛姐默默地合上了历史的扉页。
唯愿这样的历史,不再重演。
1846年底的一天,一艘开往北美的难民船上,拥挤不堪。一个衣衫褴褛的羸弱少年,被人们挤在小小的角落,他紧紧抱住一个破烂的包裹,就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
他是一个幸运儿,活着抵达了北美大陆,此后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他的第四代外孙,名字叫作: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
(奥巴马:毛姐,请开始你的表演)
种土豆下种时,必须拌草木灰。再则,换地轮种。同一块地不能连续多年种同一种作物。
爱尔兰独立带来的余波至今仍然未平,君不见英国和欧盟就北爱、不列颠岛和爱尔兰之间的边界问题争执不休,而美国罕见介入此事支持爱尔兰的主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爱尔兰裔在美国的话语权,拜登本人就是爱尔兰移民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