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星龙:从没钱上学到“最美医生“,坚守乡村23年,为了什么?

彩虹之桥居 2024-12-16 10:41:46

贺星龙:从没钱上学到"最美医生",坚守乡村23年,为了什么?

世人都说,如今的年轻人都往大城市跑,可在山西临汾的一个偏僻山村里,却有这样一位80后医生,23年来始终坚守在这片黄土地上。

他没有豪华的诊所,却有12个破旧的医药包;没有私家车代步,却骑坏了7辆摩托车;没有赚到很多钱,却在账本上记满了乡亲们的欠账。他说:"在哪里当医生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需要医生。"

可是,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位年轻医生放弃城市的繁华,选择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坚守了23年?又是什么样的初心,让他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候,也始终不曾动摇?

一、从贫困少年到乡村医生

1980年的山西临汾乐堂村,是一个被群山环绕的小山村。这里土地贫瘠,村民们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贺星龙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地方,他的父亲是村里的老支书,一家人虽然生活艰难,但在村里却备受尊重。

那时候的乐堂村没有一个医生,村民生病了只能去十几里外的卫生院。1992年的一个寒冬,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改变了贺星龙的人生。他最疼爱的爷爷因为一场重感冒引发肾衰竭,村里没有医生,等送到县医院时已经为时已晚。

爷爷去世那天,贺星龙站在土坯房前的小院子里,看着来往奔走的乡亲们。有人说:"要是村里有个医生就好了。"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

1998年,贺星龙考上了运城市卫校。这本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可3000元的学费却让这个贫困家庭陷入了困境。那时候,乐堂村一年的粮食收成也换不来这么多钱。

消息传开后,村支书召集了全村的人开会。会上,村民们你一百我五十,凑够了贺星龙的学费。有位老人说:"咱们村总算要有自己的医生了。"

这笔钱对当时的乐堂村来说可不是小数目。那年月,村里人靠着种地为生,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多少钱。可他们宁愿省吃俭用,也要帮贺星龙圆了这个梦想。

在卫校的三年里,贺星龙刻苦学习。每到假期,他就回村里跟着附近卫生院的老医生学习。村民们见他这么用功,常常给他带些自家种的蔬菜和鸡蛋。

2000年,贺星龙从卫校毕业了。当时,县医院和市医院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但他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回到了乐堂村。当时的乐堂村还在用煤油灯,晚上漆黑一片,年轻人都往外跑,可他却选择留下。

回村第一天,贺星龙就找到当年资助过他的乡亲们。他说:"当年你们帮我上学,现在我要用一辈子来报答你们。"

那时的贺星龙还带回来一个惊喜——他的女朋友小张。这个在卫校认识的姑娘,同意和他一起回到这个偏僻的山村。他们的婚房,后来成了村里第一间诊所。

这间土坯房的诊所,就这样见证了一个年轻医生的初心。贺星龙常说:"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身后还有一个村子的希望。"

二、艰难创业路

2000年的乐堂村,一间由婚房改建的诊所悄然开张了。贺星龙把最大的一间房腾出来当诊室,小房间堆放药品,夫妻俩就挤在剩下的一间小屋里生活。

开业第一天,诊所里空荡荡的,一个病人也没有。乡亲们议论纷纷:"这么年轻的医生,能看得好病吗?"

面对质疑,贺星龙背起医药包,挨家挨户走访。他先从留守老人家开始,为他们测量血压、诊脉问诊。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他就主动上门看病。

一位张姓老人患有严重的关节炎,常年卧床。贺星龙每天都去给老人按摩、针灸,一个月后,老人竟然能下地走路了。这件事在村里传开后,找他看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可是,贺星龙还是不满足。他拿出积蓄印了4000张传单,自己骑着破旧的自行车,跑遍了方圆十里的村庄。天黑了就打着手电筒继续发,遇到不识字的老人,他就一遍遍地解释。

传单上写着:"24小时随叫随到,重病免费出诊"。有人说他傻,可他却说:"村里人等了几十年才盼来一个医生,我不能让他们失望。"

2003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贺星龙的自行车陷在了泥泞的山路上。当天晚上,隔壁村一位孕妇突发腹痛。接到电话后,他顾不上收拾泥泞的衣服,背着医药包就跑了过去。

那一年,贺星龙走坏了三双布鞋。村民们看不下去了,凑钱给他买了一辆二手摩托车。从此,他的行医路程扩大到了方圆三十里。

有一次,一位老人突发心脏病。贺星龙骑着摩托车赶到时,发现老人家徒四壁,连药钱都拿不出来。他二话不说,掏出自己的钱买了药,还垫付了住院费。

这样的事情多了,贺星龙开始在诊所记账。一本普通的练习本上,密密麻麻地记着村民们欠下的医药费。有人劝他把欠账要回来,他却说:"等他们有钱了自然会还。"

随着口碑渐起,乡亲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摩托医生"。每天清晨,人们都能听到他的摩托车突突响,穿梭在崎岖的山路上。到了晚上,常常能看见他的车灯在山间闪烁。

2010年的一个深夜,贺星龙接到电话说邻村有人发高烧。当时正下着大雪,山路湿滑。他骑着摩托车刚出村,就在一个转弯处摔了出去。虽然膝盖磕破了,但他还是爬起来继续赶路。

那些年,贺星龙的摩托车换了一辆又一辆。每辆车报废时,都是在山路上跑了十几万公里。村民们说,这些里程加起来,都够绕地球好几圈了。

三、爱的传递

2008年的一天,贺星龙在诊所里接待了一位特殊的病人。这位老人是从十里外的山村步行过来的,身上只带了几个鸡蛋,说是没钱看病,想用鸡蛋换药钱。

这件事让贺星龙萌生了一个想法。第二天,他召集了村里的干部,提出建立一个"乡村医疗互助基金"。这个基金由村民自愿捐款,专门用于帮助那些看不起病的贫困户。

消息传开后,乐堂村的村民纷纷响应。有的捐钱,有的捐粮食。一位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甚至寄来了一个月的工资。短短一周内,基金就筹集到了5000多元。

这笔钱成了村里最暖心的"救命钱"。当年冬天,一位老人突发脑梗,靠着这笔基金,成功得到了及时治疗。从此,基金就成了乡亲们的"健康保障"。

贺星龙还组织起了定期义诊活动。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他都会邀请县医院的专家来村里坐诊。一开始,只有零星几个村民参加。后来,周边村子的人也都慕名而来。

有一次,县医院的专家发现一位老人有严重的心脏病症状。贺星龙立即联系了市里的大医院,并陪同老人去做了手术。手术很成功,老人康复后,特意找人写了一副对联挂在诊所门口:"妙手回春济世人,医者仁心暖万家。"

2015年,贺星龙注意到一个问题: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老人生病时往往得不到及时照顾。于是,他组建了一支"健康守护队",由年轻的志愿者轮流值班,负责照看生病的老人。

这支队伍里有退休教师、返乡大学生,还有一些热心的村民。他们分片包干,定期走访,帮助老人量血压、送药、陪护。渐渐地,这个做法在周边村子里也推广开来。

2018年,一位在外读医学院的大学生回村实习。这让贺星龙看到了希望,他开始着手培养年轻的接班人。每天下午,他都会抽出时间,给年轻人讲解基础医学知识和农村常见病的诊治方法。

为了方便村民看病,贺星龙还建立了一个医疗应急救助机制。他在村里设立了几个"医疗联络点",配备了简单的医疗设备和常用药品。村民们遇到急症,可以先到就近的联络点获得基本治疗。

这些年来,贺星龙的善举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周边村子的年轻人也开始考虑学医回乡,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也纷纷为医疗互助基金捐款。

2020年,贺星龙的诊所里多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一人善举,万人传承"。这是周边十个村子的村民一起送来的。他们说,贺医生不仅医好了病,更播撒了爱的种子。

四、生死守护

2012年的一个雪夜,贺星龙的手机突然响起。电话那头,邻村的李大爷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贺医生,我爱人突发哮喘,喘不过气来了!"

当时正值深夜11点,外面大雪纷飞。贺星龙二话不说,穿上棉袄就往外跑。他的妻子赶紧塞给他一个暖水袋,说是路上可以暖手。

那晚的山路格外难走,积雪已经没过了膝盖。摩托车根本开不了,贺星龙只能徒步前行。他一手提着医药箱,一手拿着手电筒,在漆黑的山路上艰难前行。

等赶到李大爷家时,已经是一个小时后了。老人的情况很危急,嘴唇都发紫了。贺星龙立即给老人打针、输液,一直守在床边观察病情。直到天亮时分,老人的症状才逐渐好转。

这样的深夜出诊,在贺星龙的行医生涯中数不胜数。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来电铃声就设置成"24小时为您服务,有病随叫随到"。乡亲们都说,只要听到这个彩铃声,心里就踏实。

2015年秋天的一个傍晚,贺星龙接到报告说后山的张奶奶发高烧。当时天已经黑了,山路湿滑。他骑着摩托车刚过一个弯道,车轮就打滑了。人和车一起滚下了路坎,摩托车压在了他的腿上。

虽然腿部剧痛,但他还是强撑着爬起来,扶起摩托车继续赶路。到了张奶奶家,他顾不上检查自己的伤势,先给老人打针退烧。第二天去医院检查,才发现是腿骨裂了。

村里有个患有尿毒症的贫困户,每周都要去县医院透析。算下来,光是交通费就要花掉不少钱。贺星龙知道后,主动提出每周送这位病人去医院。就这样坚持了三年,从未间断过。

2018年,一位重病患者晚上突发急症,必须马上送医院。当时天下着大雨,救护车说要两个小时才能到。贺星龙二话不说,开着自己的面包车就往医院赶。那天晚上,他在泥泞的山路上开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把病人安全送到了医院。

这些年来,贺星龙的诊所里总是记着许多账。有的是垫付的医药费,有的是来不及付的诊疗费。账本上密密麻麻地写着:王大爷欠235元,李婶欠157元,张爷爷欠89元......

有一次,一位老人执意要还清欠账。贺星龙看了看账本,说:"大爷,您这是去年腊月的账了,都过年了,就当是我给您拜年了。"老人听后,眼睛湿润了。

2020年春节前,村里召开了一次村民大会。会上,一位老人站起来说:"这些年,要不是贺医生在,我们这些老家伙怕是都熬不过来。"话音刚落,全场掌声雷动。

在贺星龙的诊所里,挂着一面特殊的锦旗,上面写着:"救死扶伤,情系黄土;守护生命,德医双馨。"这是2019年乡亲们集资送给他的。锦旗的一角,还沾着一些雨水的痕迹,那是贺星龙冒雨出诊时留下的。

五、坚守的意义

2021年的乐堂村,发生了一件大事。那间由婚房改建的简陋诊所,终于变成了一间标准化卫生站。新站里配备了健康一体机、血液分析仪、远程会诊设备等现代化设备。

站在崭新的卫生站前,贺星龙回忆起了二十多年前的场景。那时候,诊所里连个像样的听诊器都没有,消毒用的是老式高压锅,输液瓶就挂在房梁上。如今,这里不仅有了标准化的诊疗室,还建起了留观室和药房。

2022年春天,一位年轻人专程从北京赶来拜访贺星龙。原来这位年轻人曾是贺星龙十年前救治过的患者,如今已经成为了一名医生。他说,正是贺星龙的事迹影响了他的人生选择。

这些年来,像这样受贺星龙影响而选择学医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有的成为了城市医院的医生,有的选择回到农村行医。在山西临汾地区,已经形成了一支新生代乡村医生队伍。

2023年,贺星龙获得了"最美医生"的称号。颁奖现场,主持人问他:"23年来,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贺星龙说:"是乡亲们给我起的那个称呼——'老年人的儿子'。"

这个称呼来源于一个感人的故事。2019年,村里一位独居老人生病了,贺星龙不仅给老人看病,还每天送饭、洗衣、打扫卫生。老人康复后说:"有贺医生在,就像有了儿子一样。"

如今的乐堂村卫生站,已经成为了周边地区的医疗服务中心。这里不仅能够进行常规诊疗,还开通了远程会诊服务。通过远程设备,村民们足不出村就能请到省城专家看病。

2024年初,乐堂村召开了一次特殊的村民大会。会上,贺星龙宣布了一个计划:要把乡村医疗互助基金推广到更多的村子,让更多的农村老人能够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

在贺星龙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医生选择扎根农村。他们中有的是村医的子女,有的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他们接过接力棒,继续守护着农村的医疗健康。

贺星龙的事迹传开后,各地的农村卫生院纷纷效仿他的做法。24小时随叫随到、建立医疗互助基金、开展远程会诊等服务模式,在全国农村地区广泛推广。

今天的乐堂村,已经不再是那个缺医少药的偏僻山村。村里不仅有了标准化的卫生站,还建立起了完善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每当夜幕降临,卫生站的灯光总是亮着,像一盏明灯照亮着村民的健康之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