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

闾巷拾风 2023-01-01 19:00:12

固执地以为,年是有味道的。这味道,或许是酒菜饭香,或许是灶前忙碌,或许是全家团圆喜笑颜开,或许是鞭炮喧嚣,或许是欢呼雀跃的走亲访友……说到底,年味不止是饭菜香,更是氛围浓。

过年,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厨房,莫过于土灶大锅。过年那段时间,亲友走动频繁,过年更是客来客往,厨房时时生炊烟。除去一日三餐之正餐外,很多时候还有上午的“过中”,那时的走亲戚,多半靠走,到达亲戚家,多半已经10点多钟,此时,主人家定会煮上一餐“过中”,让亲友在一两个小时的行走后,补充能量。

母亲在灶台忙碌,小家伙们在灶前生火,火苗飘摇,舔舐锅底,柴禾不断发出噼啪声。大锅早已滚烫,先炒上一点肉丝,煎上几个鸡蛋,再煮上几根面条,简单快捷,很多时候,不是白水面,而是鸡汤面或排骨汤面。水沸烟浓,就连空气中,都弥散着浓浓的肉香,农家人的“过中”,就此而成。不在多,在精。

过年,自然少不了饺子。儿时的过年包饺子,真是全家出动,母亲负责和馅,父亲负责和面,就连我们几个小家伙,也都在一旁跃跃欲试,一个个有模有样地,学着父母一起包饺子。饺子的美或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全家齐动手,同享新春味。

贪玩是孩子的天性,每每过年,父亲总会买回两挂鞭炮,一挂用在吃年夜饭时,一挂用在年三十的送年。鞭炮摆在堂前,我们几个小家伙打起了小心思。趁父母不注意,偷偷拆下一把,而后就点燃一根香,跑出门找小伙伴。大家都一样,不约而同地从家里偷了鞭炮出来,聚在一起放鞭炮。

那时的乡村,虽然清贫,但在过年的时候,也有些小商贩挑着担子,走乡串户,贩卖商品,比如甘蔗、荸荠,荸荠不是什么稀罕物,那时的农家基本上都会种一点,以备过年之需,但甘蔗就是个稀罕了。

小家伙们跟在卖甘蔗的后面,实在抵挡不了诱惑,就跑回家叫父母买上一根,过年嘛,如此小要求基本能得到满足。甘蔗入手,也顾不得斯文,拿起就啃,啃着啃着,突然发现甘蔗上一丝血红,再看,原来是该换的乳牙给嗑掉了,顿时惹得旁人哈哈大笑。

灶台依旧飘着香,过年的日子,好像嘴巴一刻也不得闲,上一餐才吃没多久,下一餐就要开始了。孩子们围在灶台,看母亲做饭,这个菜熟了,打着“尝试一下”的幌子,先吃上两口,那个菜快好了,又说“试试熟了没有”。每个菜,都会提前品上一番,鱼肉之类的,平时吃不上,这下可以吃个舒服。父母哪有不知的道理,但他们只是笑着满足小家伙,从不说破。

过年,人客来往,大人们总坐在电视前,一边吃着瓜子、花生,一边闲聊着生活日常。我们小家伙,自然是坐不住,往口袋里装些零食,就往外跑,村里的小家伙们也都出了门,相互比较着各家的零食,相互分享着别人家的味道,开开心心地过着大年。

过年,除了吃,除了玩,最期盼的就是走亲戚。那时天寒,过年期间基本都是大雪封地,天寒地冻,但这阻挡不了人们走亲戚的热情。那时的亲戚基本都离得近,走亲戚时,全家出动,步行而往。最开始孩子们太小,父亲就挑上一担箩筐,一边一个小家伙,或者一边是孩子,一边是拜年的礼物。

乡村小路,加上冰滑难行,往往走着走着,挑着担子的父亲就摔了,箩筐满地滚,孩子和礼物也散落一地。那时,孩子们也不哭,估计是习以为常,总之家家如此,年年如此。再到后来,条件好了,有些家庭就用上了自行车,前面横杠上坐一个,后面再带上一两个,别提有多威武。

到了亲戚家,照例是好吃好喝好玩,印象中,那时过年到亲戚家拜年,基本都会在亲戚家住宿一晚,到了第二天午饭后,父亲又挑上箩筐,依旧一头是孩子,另一头是亲戚给的一些土特产等礼物。

时过境迁,一去几十年,如今的过年,人们好像都不太愿意出门,都窝在家里,吃喝更没什么讲究,毕竟条件好了,平日想吃什么随时能吃,过年的吃喝,早已没有什么诱惑,渐渐地,过年,跟平日没什么区别,无非是多了几天假,至于年味,也越来越淡。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