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会计专业硕士毕业生为何依然逃不过“内卷”?

越集聊课程 2025-02-22 03:21:20

近年来,金融与会计专业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困境频频引发热议。即便拥有名校背景、高学历和多种职业证书,许多人依然在就业市场中“卷”得精疲力竭。这一现象的背后,是行业供需失衡、教育体系脱节、职业竞争异化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作用。

一、内卷的表象:供给过剩与需求萎缩的尖锐矛盾

1. 人才供给“爆炸式增长”

金融与会计专业长期被视为“高薪”“稳定”的代名词,吸引了大批学生涌入。据2021年数据,我国每年金融财经类毕业生超过100万,而全行业新增岗位仅约15万,供需比例高达7:1。即便在头部院校,大部分学生仍面临“毕业即转行”的窘境。

2. 岗位需求的结构性断层

传统金融与会计岗位(如基础审计、柜员)因技术替代和行业转型逐渐萎缩,而新兴领域(如绿色金融、金融科技)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激增。然而,教育体系未能及时调整培养方向,导致“传统技能过剩、前沿能力不足”的供需错配。

3. 学历与证书的“军备竞赛”

为在竞争中“加码”,学生纷纷攻读硕士、考取CPA、CFA等证书。但过度追求导致学历贬值:985硕士起薪不足万元、CPA持证人挤入基层税务岗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无效内卷”进一步推高了求职成本,却未提升实际竞争力。

二、内卷的根源:系统性问题与个体选择的双重枷锁

1. 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的割裂

高校课程偏重理论,缺乏实践性培养。多数硕士毕业生对财务数据分析、金融科技工具的应用能力比较薄弱,难以满足企业对“即战力”的要求。此外,教育资源出现过度集中(如知名高校毕业生垄断头部岗位机会)加剧了竞争不公。

2. 行业红利消退与存量竞争

金融行业自2015年后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增速放缓叠加监管趋严,岗位增长趋近停滞。而行业“高薪光环”仍吸引大量人才涌入,形成就业供求失衡的恶性循环。

3. 囚徒困境下的个体选择

面对激烈竞争,学生被迫陷入“刷实习、拼证书、延毕等待机会”的怪圈。例如,金融学生为积累履历甚至付费实习或从事无薪“小黑工”,进一步压榨个人价值。这种群体性的非理性投入,导致内卷成本不断攀升。

三、突围之道:从“内卷”转向“外卷”

1. 横向拓宽:跨领域复合能力建设

金融科技、ESG(环境、社会与治理)等新兴领域需要“金融+技术”“会计+数据分析”的复合型人才。例如,学习Python、SQL等工具可显著提升在数字化转型中的竞争力。

2. 纵向深耕:差异化竞争优势构建

避开同质化竞争,聚焦垂直细分领域(如税务筹划、跨境金融),或通过考取税务师、FRM等垂直证书建立专业壁垒。例如,某银行绿色金融部门更青睐具备环境科学背景的金融硕士。

3. 政策与教育体系改革

高校需推动“产教融合”,引入企业导师、实战项目;主管部门应引导行业均衡发展,如加大对中小金融机构和新兴领域的扶持,创造多元化就业机会。

金融与会计硕士的“内卷”,本质是行业发展、教育供给与个体期待之间的深层矛盾。破解这一困局,既需个体从“被动内耗”转向“主动外拓”,更需行业与教育体系的结构性改革。唯有如此,才能让高学历不再沦为“内卷”的燃料,而是真正成为职业发展的翅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