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感知力并不会有多大的差距,但是从每个人的人生结果来看却是天差地别,所以那些以结果为导向的人就会认为感知力的强弱是由先天决定的。不过像我这种实事求是,以过程为导向的人来说就会是反天命说的。
我相信每个人所拥有的感知力都完全足够让我们过上简单、有趣、幸福的生活,只不过我们多数人都从未去探寻过我们感知的运行原理,自然就更谈不上对自身感知的合理运用。所以我们感知不到生命之美,问题不在于感知力的缺失,而在于我们没有运用好自身的感知力。
要运用好感知力,首先就得明白感知力是如何运作的。感知力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在感知着身边的一切事物,我们能看见壮丽山河,聆听莺声燕语、感受风和日丽等。感知力也就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一个工具,所以要有感知力就得有被感知的对象,就像我们要感知到桂花的清香、阳光的温暖,就必须要见到桂花和阳光,我们才会有对花香和温暖的感知。
我们不可能对着一个记忆中的事物或是概念进行感知,就像肚子饿了必须要吃到食物后才会有对饱腹感的感知,在饥饿时我们不可能依靠记忆中的食物来获得饱腹感,所以显然只有对实物才会产生感知。而我们本就生活在一个实实在在的地球上,身边的一切都是实物的存在,但为什么我们会对当下的实物熟视无睹,感知不到当下实物的存在呢?
我们对眼前的实物熟视无睹,显然是因为我们的心灵没有聚焦于当下的事物上,也就是我们的心灵在开小差,在想其它的事情,就会失去对当下实物的的感知,我们也就成了麻木的存在。
所以感知力的出现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有实物的存在;其二、我们的心灵要能聚焦、专注于该事物上。而我们本就是生存在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世界里,身边的一花一草、一粥一饭都是实物的存在。所以让我们失去感知力的显然是因为我们的心灵不能专注于当下的实物上,而心灵不能专注于当下则是因为心灵上出现了各种杂念。也就是我们的心灵完全的聚焦于过去的经历或是对未来的向往等虚幻的事物上,这时我们的感知自然也就会停止运作,因为我们不可能对虚幻的事物或是一个概念进行感知。所以显然是杂念使我们失去了感知力。
当我们的杂念越多时感知力也就会越少,杂念越少感知力也就会越强。所以感知力的强弱并非什么先天遗传,而是我们后天自己的修行所决定的。如果我们能去除杂念,那么我们就会是充满感知力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