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你一声,你敢答应吗?”
银角大王这么跟孙悟空说,孙悟空就跟他玩起了文字游戏:
孙行者,行者孙,者行孙,来回折腾。银角大王都愣了:该死的猴头,怎么这么多呢?
我小时候有位数学老师,跟我们讲排列组合,说孙行者三个字,所以有六个选项:还有者孙行、行孙者、孙者行三个选项没动呢。
如果是沙僧,那就两个选项:沙僧,僧沙。
如果是观音菩萨,四个字,那就有十二个选项了……
嗯跑题了。
且说孙悟空的名字,确实太多了。悟空、行者、猴头、大圣、孙长老……
妙就妙在,听名字,就能听出是谁叫的。
悟空,那只有唐僧、观世音等几个长辈老熟人可以叫。沙僧就不会叫。
大师兄,这只有猪沙龙三位队友会叫。
泼猴,那就是唐僧和观世音了,猪八戒偶尔背地里叫叫。
大圣,那就是土地神、太白金星、六丁六甲这些天宫旧识了。
孙长老,那是西游各国的国王们会称呼。
“我道是谁,原来是五百年前闹天宫的猴头。”“原来是弼马温!”这句话一出,不用问,妖怪一定上面有人。凡间的野妖怪,那就没这信息源。
名字称呼,真复杂。
名与字,还得分开。刘备字玄德,诸葛亮字孔明。日本人在20世纪上半叶有段时间,搞得很奇怪:刘备玄德,曹操孟德。连名带字一起喊。田中芳树们后来还澄清过几次,不能这么唤。
《史记》里说孔子的爸爸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但那是先秦了。
好多影视剧漫画,没搞对这一点。比如有漫画里,夏侯惇跟熟人自称元让。有电影,诸葛亮跟熟人自称孔明。这都不太对。
古代人的名,用来自称,或让长辈喊,显得谦卑;字则代表敬意。
比如刘备去见诸葛亮,不自称玄德,而自称备。曹操和刘备关系还好时,当面称玄德,不叫他小刘、小备。字是留给别人叫的,名是留给长辈和自称的。
也有例外,比如《三国演义》里,赵云说“常山赵子龙”,张飞说“燕人张翼德”。但注意:这都是冲敌人说的,用来自抬身价。赵云跟熟人说话时,也不会自称子龙。
当然这称呼,也很百变。刘备初见诸葛亮,称先生;出山后,称军师,或孔明;白帝城时,称丞相。给阿斗留遗言时都称丞相,而不直呼亮。
叫错了怎么办呢?许攸为曹操献计,得了官渡。之后他开始得意了,称呼曹操的小名。于是:
许攸恃功骄嫚,尝于众坐呼操小字曰:“某甲,卿非我,不得冀州也!”操笑曰:“汝言是也。”然内不乐,后竟杀之。
错喊个小名,就得死。
许多新社会的人,也很容易拘泥于此道。按说徐志摩已经算新派人了,但江绍原先生1926年说,他一次写信给徐志摩,里头直呼了“梁启超”三个字,没有写诸如“梁任公”之类尊称,徐志摩便很不高兴。
不止中国如此。美剧《权力的游戏》里,背景很接近欧洲中世纪,于是大家很容易在称呼上琢磨,纠结“my lord”、“my queen”之类字眼名分就很多。电视剧有个书里没有的细节,很好。泰温公爵看出史塔克家的二小姐艾莉亚不是普通农家女,提醒她:“你叫我my lord,可是一般农家女是叫milord。”艾莉亚面不改色心不跳,说自己服侍过某某小姐,知道怎么正确地称呼贵族;泰温意味深长地说:“你可能太聪明了点。”
一个称呼看得出阶级,在英国中世纪也是如此。
表面看是礼仪问题,骨子里,还有等级制在作祟。
称呼越琐碎细致,越是尊卑分明,越容易出这事。
《鹿鼎记》里,有这么段神来之笔:
吴应熊初见韦小宝,急着讨好他,于是说:桂公公,我……在下……在云南之时,便听到公公大名。”
之后金庸先生特意注了一段:
他先说了个“我”字,觉得不够恭敬:想自称“晚生”,对方年纪太小:如说“兄弟”,跟他可没这个交情,若说“卑职”,对方又不是朝中大官,自己的品位可比他高得多,急忙之中,用了句江湖口吻。
这一个“在下”,挑得可是大费周章。这是真聪明。
都说古代人讲礼仪互敬互重,但日子如果真过成这样,那真是远观不如亵玩。我这种没眼力见不懂得变称呼的人,若生活在韦爵爷那个时代,怎么死的都不知道。这就又得说老话题:传统文化有其实用的一面,有其审美的一面。譬如我们觉得孔子讲六艺里需要学驾马车,很是美好,但对现代人而言,大概学开车比较实用。
同理,许多礼仪当做仪式保留着就挺好,真搁日常生活里,估计都受不了——虽然拿“老师”作为百搭词称呼,大家会觉得太敷衍泛滥,但比起吴应熊这样每说一句话都要斟酌用词,那还是现代社交轻省啊!
所以1949年之后,人与人之间,一时没那么多琐碎称呼。日常一度最流行的,是两个称呼:一是同志,二是师傅。
到1980年代末,同志听来有点生硬,师傅听来像在称呼体力劳动者。称呼先生呢?太生疏。
因为虽然不讲等级制了,但社交礼仪一细致起来,终究得分亲疏内外嘛。
妙在老师这个称呼,还很容易限定语境和氛围。
如果您称呼对方老板,是默认对方的财政权威;称呼对方先生,太疏了。
但称呼对方老师,既认可了对方的文化权威(虽然影视圈内许多称老师时并不认可对方有文化……),又给对方戴了一点文化的高帽;老师长老师短,老师前老师后,一般对方也不太拉得下脸来。
甚至还有些女孩子,是借着老师二字称呼,来撒娇卖萌的——文化业许多刚入行的姑娘,见谁都老师,老师们也不好意思不答应吧。
后来这词用多了,又衍生点别的意思。
比如,许多人明明不是老师,而且年纪也不大;称呼一声老师,既表敬重,又带点借着卖萌透出亲昵戏谑的味道。
比如,苍井空苍老师,这就精确地表出一种,既敬重,又亲昵之感了。
想想,如果没有老师这个词,我们要么直呼其名苍井空,要么很生疏的苍女士,偶或还有人表达遥不可及的苍女神,那都不如苍老师三个字,既敬重又亲近还带点戏谑,多好。
所以老师这个称谓,算是现代社交衍生出来的一个万能词。不远不近,又亲又轻,没那么正式又不至于侵犯隐私,是一个很柔软的词。当然,也就是现代,容得下这么相对宽泛的表述。
比起古人动不动表字官讳号的复杂称呼,还是现代好啊!
收在一本新书里,《我把青藤换酒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