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对犯人有一种惩罚叫流放,就是把犯人押送到苦寒之地,以此来达到对他们的惩罚。在涉及到古代的电视剧中也会经常看到,比如水浒传中的宋江、武松、林冲都被流放过。那么您知道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流放之地吗?又有哪些人被流放到这些地方吗?本文就跟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1、宁古塔在涉及到清朝的电视剧中经常会看到流放宁古塔的桥段。宁古塔位于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其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属于亚寒带气候区,冬季长达半年以上,最低气温可达零下四十度,清代文人方拱乾曾以"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描述其苦寒。夏季虽短暂,但沼泽遍布,蚊虻肆虐,瘴疠横行,被时人称为"绝域"。当地土地贫瘠,粮食产量极低,流放者常因缺衣少食而冻饿致死。清初杨宾在《柳边纪略》中记载,流人"饥不得食,寒不得衣,病不得医",生存堪称炼狱。

宁古塔环境
流放至此者多为政治要犯与文化名流。明末抗清将领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及其家族、清初"南闱科场案"受害者吴兆骞、顺治年间御史张缙彦均被发配此地。康熙年间,蔡毓荣将军之女蔡琬随母流放宁古塔十余年,成为清代女性流人代表。雍正年间"吕留良案"爆发后,吕氏家族数百口被集体流放,更显此地作为政治惩戒之地的残酷性。这些流人虽遭厄运,却客观上促进了东北边疆的文化传播,吴兆骞在此著《秋笳集》,张缙彦编撰《宁古塔山水记》,为这片苦寒之地增添了人文印记。
2、辽阳辽阳地处辽东半岛北部,属温带季风气候,古代自然条件兼具苦寒与荒僻。冬季酷寒漫长,北风裹挟暴雪,最低气温可达零下三十度,明代文人黄洪宪称其"冰雪塞川,马毛缩如猬"。春秋多风沙,夏季虽短却暴雨频发,太子河常泛滥成灾,形成大片沼泽湿地,滋生疟疾等疫病。辽东山地环绕的地形阻隔暖流,导致农作物生长期仅四个月,土地多盐碱化,《辽东志》记载"田瘠民贫,岁常不登",流人常陷饥寒交迫之境。

辽阳地形
辽阳自汉代起便是重要流放地,明朝尤为典型。洪武年间,户部尚书茹太素因直言被贬辽东,成为明初首个流放辽阳的高官。永乐朝"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旧臣黄子澄全族被流放至此,其子黄彦清在戍所著《辽阳稿》。嘉靖时期,刑部郎中徐学诗因弹劾严嵩遭流放,在辽阳创立"辽阳书院"讲学。万历年间,兵部侍郎宋仪望因党争谪戍辽东,编撰《辽阳图说》记录边疆地理。这些流人将中原文化带入边陲,推动辽东地区文教发展,在苦难中留下独特的历史印记。
3、西域西域(今新疆地区)在古代被视为“绝域”,自然条件极为严酷。其地貌以沙漠、戈壁、雪山为主,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风沙肆虐时“人马迷踪,骸骨为路”(《汉书·西域传》)。天山南北温差悬殊,吐鲁番盆地夏季高温可达50℃,冬季北疆则降至零下40℃。水源稀缺,仅靠雪山融水形成绿洲,但“水咸苦,饮之多疾”(《大唐西域记》)。交通要道常受沙暴、雪崩威胁,汉代使臣曾记载“三日无饮水,士卒剖马饮血”。

西域
此地自汉代起便是重要流放地。东汉班超之妹班昭因家族牵连被发配西域,成为早期女性流人代表。唐代诗人骆宾王随军西征后遭贬,在《从军中行路难》中留下“黄沙西际海,百战苦风尘”的慨叹。清代流放规模最大,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纪晓岚因泄密案谪戍乌鲁木齐,著《阅微草堂笔记》详记风土;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被贬伊犁,主持垦荒修渠,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豪言。同治年间,陕甘回民起义领袖白彦虎部众万余被强制迁至南疆。这些流人客观上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融,为边疆开发留下了珍贵的记录。
4、岭南地区岭南地区(今广东、广西及海南)在古代被视为“蛮荒瘴疠之地”,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五岭山脉阻隔形成封闭地理环境,全年湿热多雨,《岭表录异》记载“盛夏犹蒸燠,草木皆腐”,瘴气弥漫致疟疾横行,唐人有“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之叹。密林沼泽中毒蛇猛兽遍布,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称“蝮蛇大如斗,见人昂首逐之”。土地开发艰难,粮食长期短缺,韩愈贬潮州时称“飓风鳄鱼,患祸不测”。交通隔绝更增困苦,柳宗元形容“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岭南地形
此地自秦汉便是重要流放地。秦将赵佗率军戍守岭南,实为早期变相流放。唐代流放规模最大,宋之问流放钦州写下“近乡情更怯”,李德裕贬崖州作《登崖州城》成绝笔。韩愈谏迎佛骨被贬潮州,虽仅八个月却兴学治鳄。宋代苏轼绍圣年间贬惠州、儋州,在海南办学启蒙,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名句。明代方孝孺遭“诛十族”,其幼子改姓流放广东。这些流人将中原文化带入岭南,苏轼在儋州开创学堂,韩愈在潮州建立文庙,李德裕后人建“怀德亭”纪念。他们以诗文记录风物,客观上推动了岭南文化融合与边疆开发,在瘴雨蛮烟中留下了文明火种。
5、西南地区西南地区(云贵一带)在古代被称为“瘴疠蛮荒”,自然条件艰险异常。云贵高原群山叠嶂,密林蔽日,《滇黔纪游》称“蛇虺纵横,瘴雾昼晦”,夏季湿热多雨,疟疾频发,明代杨慎形容“五月渡泸,毒烟瘴雨,十人九病”。喀斯特地貌导致地下暗河纵横,地表缺水严重,徐霞客曾记录“石田瘠薄,稻谷难生”。冬季阴冷潮湿,《黔书》载“寒透重裘,冻毙牲畜”,交通更因“鸟道千盘”而隔绝中原,商旅往往“行十日不见人烟”。

云贵高原
此地自汉代起即为重要流放地。明初“靖难之役”后,方孝孺门生郭节等被流放云南,成为首批大规模政治流人。嘉靖年间,杨慎因“大礼议”事件谪戍永昌卫(今保山),著《滇程记》记录西南风物。万历首辅张居正死后遭清算,其子张懋修被流放贵州,在戍所整理《张文忠公全集》。清初钱塘文人查慎行因“南山案”牵连,流放云南期间完成《敬业堂诗集》。雍正时期名臣鄂尔泰治理西南时,将大批苗疆反抗者迁至贵州深山安置。
6、湖北房县湖北房县地处鄂西北山区,古代素有"流放之冠"之称。其自然条件险恶异常,四面环山形成封闭盆地,《房县志》载"万山峭立,瘴雾经年不散",夏季湿热难耐,疟疾频发,冬季阴冷刺骨,"冰凌挂檐百日不化"。境内原始森林密布,猛兽毒虫横行,明代流人王偁曾记"虎豹昼行,蝮蛇挂树"。土地贫瘠且多溶洞暗河,耕作艰难,粮食常歉收,清代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称"民以蕨根度荒,流人多殍"。

湖北地形
唐朝时期,房县就已经是流放重地,唐高宗李治的庶长子李忠,唐中宗李显都曾被流放到此。永乐年间,明成祖将"靖难之役"中抵抗的建文旧臣黄淮、杨溥等数百官员流放房县,形成"罪宗集中营"。正德年间,因谏阻武宗南巡遭廷杖的"谏南巡"官员舒芬、张衍庆等被谪戍此地。万历时期,楚藩宗室朱显槐因"伪楚王案"被终身囚禁于房县黑龙洞。清初文字狱波及者如《明史辑略》案相关人员亦多流放至此,其中潘柽章之弟潘耒在戍所整理顾炎武《日知录》。
7、巴蜀地区巴蜀地区(今四川盆地及周边)在古代以"险塞之地"著称,自然条件险恶复杂。盆地四周被秦岭、大巴山、云贵高原环绕,李白《蜀道难》载"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更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盆地内部湿热多瘴,夏季酷暑如蒸,冬季阴冷透骨,杜甫曾记"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长江及其支流常泛滥成灾,瞿塘峡、滟滪堆等险滩"舟楫倾覆十之六七",加之地震频发,宋人范成大《吴船录》称"地动山摇,屋瓦皆飞"。

巴蜀地区
此地自秦代便是重要流放地。秦将吕不韦家族被迁蜀地,开罪臣流放先河。汉代淮南王刘安谋反失败,其党羽数万人谪戍巴蜀。唐代诗人刘禹锡因"永贞革新"贬为夔州刺史,在此创作《竹枝词》;李德裕被贬剑南,著《穷愁志》记录巴蜀风物。北宋苏轼虽未直接流放,但其父苏洵曾因"党争"牵连入蜀避祸。明代杨廷和因"大礼议"事件遭贬,其子杨慎流放云南途中滞留巴蜀多年,撰《全蜀艺文志》。
8、海南岛海南岛在古代被称为“炎洲绝域”,自然条件极为险恶。四面环海的地理隔绝使其成为“天涯海角”,《岭外代答》载“飓风时作,飞瓦拔木”,台风季舟船难行。内陆密布热带雨林,瘴气弥漫,《琼州府志》称“夏秋瘴疠,触之辄病”。土地多盐碱沙化,宋代苏轼贬儋州时叹“北船不到米如珠”,粮食依赖海运。黎族聚居的山区更是“蛇虺盘径,虎啸猿啼”(《桂海虞衡志》),中原移民水土不服,“病无医药,死者相藉”(《崖州志》)。

海南岛地形
此地自唐代起为重要流放地。晚唐名相李德裕贬死崖州,临终诗云“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北宋卢多逊因党争流放崖州,成为首个被贬海南的宰相。南宋抗金名臣赵鼎、李纲、胡铨相继谪居海南,胡铨在吉阳军(今三亚)著《澹庵集》。苏轼绍圣四年(1097)贬儋州三年,开办学堂启蒙黎汉子弟,留下“九死南荒吾不恨”的豁达诗句。明代戏剧家汤显祖谪徐闻时渡海访琼,作《望海》诗记“珠崖如钵孟,浮于炎海间”。
小结:
东北宁古塔以"山非山兮水非水"的极寒著称,郑芝龙家族、吴兆骞等在此著书立说;辽东辽阳"冰雪塞川"中见证茹太素、徐学诗等明代文臣的戍边教化;西域大漠戈壁留下班昭、林则徐等开拓者的足迹;岭南瘴疠之地承载韩愈治鳄、苏轼办学等文明火种;西南云贵高原记录杨慎《滇程记》、张居正后人整理典籍的传奇;湖北房县作为"流放之冠",囚禁过李显、建文旧臣等皇室要犯;巴蜀险塞成就刘禹锡《竹枝词》等文学经典;海南"天涯海角"见证李德裕绝笔、苏轼"九死南荒"的豁达。这些流放者虽身陷绝境,却以诗文著述、兴教垦荒等方式,将中原文化播撒边疆,在苦难中书写了文明拓荒的特殊篇章,使流放之地成为惩罚与文明传播的双重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