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组:胆南星,赤芍,生山楂,石见穿,浙贝母,黄柏,薏苡仁,黄芩,盐橘核,夏枯草,菊花,石决明(先煎)
用法:共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次。
治法方药:以清肝化痰、行气散瘀为法。
方解:方中夏枯草性辛苦寒,入肝胆经,清肝泻火,散结消瘿为君药,菊花、石决明清热平肝,助夏枯草清肝平肝之力为臣药,薏苡仁健脾化湿,与盐橘核、石见穿、浙贝母、胆南星清热化痰共筑消瘿散结,黄芩、黄柏、赤芍清久聚之郁热,生山楂化浊降脂,赤芍、生山楂活血散瘀共为佐使,以上诸味共凑清肝化痰、行气散瘀之功。
刻诊:患者望之有神、表情正常,面色红润,体型适中;行动自如、精神良好、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声音洪亮、言语清晰、呼吸如常、无咳嗽、无呕吐、太息、呻吟、腹鸣之声;无异常气味;诉口苦,下身困重,纳可,眠可,大便稀溏,小便正常。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中医辨证:肝郁脾虚,痰热互结,瘀血内生
病机分析:患者中年男性,平素饮食不调,情志不舒。喜食肥甘厚腻之品,入胃则阻碍脾之运化,不能化生精微,积于中焦,痰浊内生,症见下身困重、大便稀溏,苔腻,脉滑。
情志不舒则气机郁滞,气郁则肝郁,肝郁乘脾,加重脾失健运,进而湿痰内壅,痰湿内阻,气郁则血行不畅,瘀血内生,气、痰、瘀久聚而化热,流注于胆经,随经脉循行至颈前,聚而成形,化瘿,故见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本病病位在颈前,与肝、脾关系密切。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所述配伍、方剂药方、验方,药膳等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本文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