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26岁的年轻小伙子,干着码农的活儿,一年三百六十天对着电脑屏幕,不是写代码就是改Bug,平时也没啥毛病,顶多就是脖子肩膀僵硬得跟钢板似的。
这天,他想着去放松放松,走进了一家按摩店,想着松松筋骨,结果按完没多久,头一炸,痛得跟电钻钻脑壳似的。送到医院,医生一摸脉,一查脑,脑梗塞!

这不是吓唬人,这是活生生的教训。
按个摩怎么还能按出脑梗?很多人一听这话,第一反应是:“不至于吧?”可事实摆在那儿,医学这东西,讲的是真凭实据,不是瞎猜。
今天咱们就把这事掰扯清楚,讲透,不为别的,就为咱们普通人能避开这坑,不再重蹈覆辙。
按摩这事,真不是闭着眼都能干
咱们得先明白,按摩不是随便揉揉捏捏那么简单。
传统中医讲经络穴位,西医讲神经血管,哪一样都不是能随便拿来“捏着玩”的。

脖子这块地方,说白了,是个交通要道。颈动脉、椎动脉、神经丛,全都从这过。
椎动脉特别娇气,就像一根细水管,从脊椎孔里穿过去,稍微一掐一扭,就容易出问题。
根据《中华神经科杂志》2021年的一篇文献统计,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发的脑梗,占到青年人卒中的20%以上。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和外力刺激有关,比如不规范的按摩或颈部剧烈扭转。
你想啊,按摩师力气一大,角度一偏,椎动脉壁就可能受伤,内膜剥离,血小板一来就粘上,血栓就这么悄么声地长出来了。
等这血栓到了脑子里某条细血管口子一堵,就像把水龙头塞住了,脑细胞没氧气,十几分钟就开始坏死。

脑梗这玩意,不挑年纪,挑运气
很多人觉得脑梗是六十岁以上的事,跟年轻人搭不上边。这种想法,早就落伍了。
别说二十多岁的程序员,哪怕十八九岁的小年轻,只要条件凑齐了,照样中招。
根据《中国卒中报告2020》,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例超过300万,年轻人比例逐年上升,尤其在城市白领群体中更为明显。
熬夜、久坐、压力大、饮食不规律,再加上抽烟、喝酒,这些都像一堆柴火,一点就着。
再说了,脑梗并不是突然之间就冒出来的,它是积攒出来的。

血管里的动脉粥样硬化,就是一点点长出来的,就像铁锅底的水垢,平时不觉得,等它掉一块下来,堵住了血管,那就是命门。
错过溶栓时间,比错过高铁还严重
回到开头那个程序员的事儿。他头一痛,没当回事,以为是按摩力气大,没太在意。
等到送医的时候,离发病已经超过黄金时间窗。
脑梗的治疗,讲究的是“时间就是脑子”。脑神经元在缺血的情况下,每分钟死亡近200万个。

溶栓治疗的黄金时间是发病后4.5小时以内,超过这个时间,脑组织坏死面积变大,即使后面抢救过来了,人也可能留下偏瘫、语言不清、吞咽困难这些后遗症。
医生说得明白:“再早来一个小时,可能就是另一个结果。”这句话听着轻,可分量沉得很。
别再拿“舒服”当治疗,命可没得重来
说句不中听的,咱老百姓有时候真是“宁信偏方不信医”,觉得正规医院麻烦、贵,倒是那些“盲人按摩”“师傅推拿”更接地气。可真出事了,师傅能给你负责命吗?
正规医疗,是讲证据、讲流程的。就拿颈椎病来说,医生要先拍片明确有没有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血管压迫,再决定怎么处理。
而不是一上来就咯吱咯吱给你掰脖子。
按摩并不等于治疗。

它更多的是辅助放松。如果本身就有脑供血不足、颈动脉斑块的,乱按只会按出事。
类似的案例,国内外医学期刊上已经有几十起报道,轻则头晕眼花,重则偏瘫失语,甚至直接猝死。
医生的经验,不是书上学的,是床边看来的
我当医生这些年,看到太多这样的事:年轻人不把自己的身体当回事,把病当感冒,把疼痛当疲劳,等到真出事,才知道后悔没用。
我见过一个30岁的小伙,健身房练得猛,脖子扭了一下,不当回事,结果第二天嘴歪眼斜,住进神经内科;也见过一个小姑娘,常年偏头痛,家人带她去“刮痧拔火罐”,结果诱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差点送命。

身体给你的信号,都是有原因的。疼痛、头晕、麻木,这些不是“累的”,是“病的”。
别再用“年轻”来抵赖,年轻不是免死金牌,是暂时的幸运。
生活里的细节,才是真正的保命锁
说到底,咱们普通人想活得久一点,不在于天天喝绿茶,不在于早睡早起,也不在于天天去医院查个遍。
而是要懂一点基本的医学常识,知道什么是危险信号,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碰。
比如:

脖子不能随便掰,特别是“咔咔响”的那种,听着爽,实则风险大头痛不是小事,特别是突发、剧烈、像雷劈一样的,要立刻就医按摩一定要选正规机构,最好是医疗背景的康复理疗科,而不是街边小店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高的人,按摩前务必告诉技师,甚至最好别按
总结一句话,命只有一条,别拿舒坦赌命
人哪,年轻时候总觉得身体扛得住,熬夜也好,按摩也罢,觉得不就是放松一下嘛。可别忘了,很多人最后倒下,不是因为病太重,而是太大意。
错过了救命的时间,就像火车开走了,你追不上也回不来了。

咱们医生能做的是提醒,能救的是及时就医的人。
别等出事了,才想起医生说的那句:“别乱按,别硬扛。”
天底下最贵的,不是药,是悔。
参考资料:
1. 《中华神经科杂志》2021年第54卷第5期
2. 《中国卒中报告2020》,国家卒中中心发布
3.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