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国军少校被俘后大喊:告诉首长我是902,陈云亲自接见
引言:
1947年深秋,辽南军区的解放军战士们遇到了一个让人困惑的场景。一位身着国民党军装的少校军官,大摇大摆地走进了解放军的活动区域。在被俘的那一刻,这位军官非但没有流露出丝毫惊慌,反而神色自若地大声呼喊:"快去告诉首长,我是902!"这一神秘代号很快就惊动了当时主政辽东的陈云和肖劲光。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两位大员竟然亲自接见了这位"俘號"。这位代号902的神秘军官究竟是何方神圣?他为何能让陈云、肖劲光如此重视?他又在我党的地下工作中扮演了怎样惊心动魄的角色?
一、少年赵炜的革命觉醒
1919年,河北文安县的一个贫困农家,迎来了赵炜的降生。这一年,北京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但对于文安县这样的偏僻乡村来说,依然延续着几千年来的宁静。赵炜的父亲是个手工业者,母亲则在家纺织补贴家用。由于家境贫寒,年幼的赵炜没有机会像其他孩子一样进入私塾读书。

1926年,年仅七岁的赵炜就被迫开始了学徒生涯。他先是在本县一家木匠铺当学徒,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打扫工坊,准备工具。白天要跟着师傅学习木工技艺,晚上还要给师傅家干杂活。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三省沦陷,大量难民涌入关内。十二岁的赵炜亲眼目睹了逃难者们的凄惨景象,他们中有的是被日军赶出家园的农民,有的是被日军烧毁工厂的工人,还有被迫离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这些难民的遭遇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抗日救国的种子。
1934年,已经学会一身木工手艺的赵炜离开了家乡,开始了四处奔波谋生的生活。他先是来到天津,在一家家具厂当工人。这座繁华的租界城市让他大开眼界,也让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工人运动。当时天津的工人运动此起彼伏,罢工、请愿此起彼伏。赵炜虽然年轻,但也参与其中,这是他第一次接触革命活动。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赵炜毅然决定参军抗日。他辗转来到广西桂林,经过层层考核,成功考入了中央军校第六分校。在这里,他不仅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还系统地学习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这段军校生活对赵炜的影响极为深远,他不仅掌握了军事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爱国情操和革命意识。
1939年,赵炜从军校毕业,被分配到第五战区担任机关枪连见习排长。这个位置虽然是在后方训练新兵,但他利用这个机会,认真钻研军事技术,熟悉了军队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他也开始接触到了更多的革命书籍,包括进步刊物和左翼读物,这些都为他日后的革命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1941年,赵炜被调任到第五战区绥靖组工作。在这个岗位上,他有机会接触到大量关于共产党的资料。通过研读这些材料,他逐渐认识到了共产党的主张和理念。这段经历成为他思想转变的重要转折点,也为他日后加入革命队伍埋下了伏笔。
二、代号"902"的秘密任务
1942年春,经过组织严格考察和多方斟酌,赵炜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组织为他安排了一项特殊任务:继续在国民党军队服役,担任我党的秘密情报员,代号"902"。这个代号源自他的出生日期9月2日,也成为了他在革命工作中的暗号。
为了打消国民党军方的疑虑,赵炜被安排在军统特务机关担任参谋。他凭借在军校习得的专业知识和在第五战区的工作经验,很快就在军统站站稳了脚跟。他每天按时上下班,处理文件,参加会议,表现得与其他军统人员毫无二致。
1943年夏天,军统特务机关接到一项紧急任务:侦查晋察冀边区的解放军活动。赵炜被编入这次行动的情报组,负责收集边区的军事部署信息。利用这个机会,他不仅成功地向我党通报了军统的行动计划,还设法将一批虚假情报送入军统的情报系统,有效地混淆了敌人的判断。

1944年,赵炜被调任到辽南地区的军统站。这里是当时国共双方争夺的重要战略要地。他被委以重任,负责搜集解放军在辽南地区的活动情报。实际上,他利用这个职务,不断向我党传递军统的部署计划和国民党军队的调动信息。他采用了一套独特的联络方式:将情报藏在当地一家面馆的特制面条中,由地下党员假扮顾客取走。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赵炜的工作也变得愈发危险。他被提拔为军统辽南站的副站长,职位越高,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为了掩护身份,他不得不参与策划了几次针对我党的行动,但每次都会提前通风报信,使这些行动以失败告终。
1946年初,军统内部开始大规模清查"内奸"。赵炜的一些举动引起了上级的怀疑。为了转移注意力,他主动请缨,带队前往沈阳执行一项特殊任务。在途中,他趁机销毁了一批可能暴露地下党员身份的文件。这次行动,他冒着生命危险,成功保护了多位同志的安全。
1947年夏,形势愈发严峻。军统上级派出了特别调查组,准备对辽南站进行大清洗。赵炜通过可靠渠道得知,自己已经被列入重点调查对象。此时,辽南的革命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转机,解放军即将对这一地区发起总攻。在这个关键时刻,赵炜决定采取主动。
他精心策划了一次"巡查"行动,带领几名心腹前往前线。在接近解放军控制区时,他以检查哨所为由,支开了随行人员。就这样,在一个深秋的清晨,他独自走向了解放军的哨卡。当战士们将他当作俘虏时,他镇定地说出了那句让人记忆深刻的话:"快去告诉首长,我是902!"

三、关键情报助力辽沈战役
1947年深秋,当赵炜来到解放军控制区后,立即被护送到辽南军区司令部。他带来的情报价值远超预期,其中最关键的是一份详细记录了国民党军队在辽东地区部署的机密文件。这份文件不仅包含了军事部署图,还涵盖了补给线路、兵力分布等重要战略信息。
在陈云和肖劲光的亲自接见中,赵炜详细汇报了他在军统站搜集到的所有情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国民党军队在辽沈地区的防御体系。根据他的情报,国民党军队在锦州至营口一线构筑了三道防线,但在海城至盖平一线的防御却相对薄弱。这个情报为后来解放军突破敌军防线提供了重要参考。
1948年初,赵炜又提供了一个重要情报:国民党军队准备在辽东地区囤积大量军用物资,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做准备。他详细说明了物资储存地点、运输路线和时间表。解放军根据这一情报,成功截获了多批军用物资,其中包括大量弹药、粮食和医疗用品。

春节过后,赵炜根据他在军统工作期间建立的情报网络,继续收集到重要信息。他发现国民党军队在调整防御部署时出现了一个重大漏洞:东北野战军总部与各师之间的通讯系统存在严重问题,导致命令传达往往出现延误。这个情报为解放军后来的闪电战提供了战术支持。
1948年夏,辽沈战役前夕,赵炜提供的最后一批情报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他通过原来的关系网,获知了国民党军队准备在锦州地区集结主力的计划。这个情报不仅包括了具体的调动时间表,还包括了参与行动的部队番号和指挥官名单。更重要的是,他还掌握了敌军的通讯密码,使解放军能够及时预知敌军的行动意图。
在辽沈战役的准备阶段,赵炜还协助解放军分析了国民党军队的战术特点。他指出,敌军习惯在夜间减少警戒,这个情报后来被解放军充分利用,多次在夜间发起突袭取得成功。他还详细说明了敌军各个指挥官的性格特点和指挥风格,这些信息对制定针对性的战术方案起到了重要作用。
战役开始后,赵炜继续发挥他的专业特长,协助解放军破译截获的敌军电报。他对军统的密码系统了如指掌,使得解放军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知敌军的动向。在战役的关键时刻,他破译的一份电报揭示了敌军准备突围的计划,使解放军及时调整部署,最终成功围歼了突围之敌。
在整个辽沈战役期间,赵炜提供的情报不仅数量多,而且准确性极高。他提供的每一条信息都经过严格核实,很多都成为制定战役方案的重要依据。这些情报的价值,在战后的总结中得到了充分肯定。东北野战军的许多将领都认为,没有这些精准的情报支持,辽沈战役的胜利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四、惊险时刻的秘密接头
1942年至1947年间,赵炜在军统系统内部执行秘密任务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惊心动魄的秘密接头时刻。这些危险的接头行动,每一次都可能暴露身份,但他却次次化险为夷。
1943年初春的一个夜晚,赵炜接到紧急联络任务。当时他正在军统特务机关加班处理文件,接头地点是城郊一座废弃的砖窑。按照约定,他需要在午夜时分将一份重要情报交给地下党联络员。就在他准备离开办公室时,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要求连夜整理一批急件。这个意外情况使得原定的接头计划面临被迫取消的危险。但赵炜临时提出要去附近医院看望病重的表兄,这个借口才使他得以脱身。
当他骑着自行车赶到砖窑时,已经超过约定时间半小时。更糟糕的是,途中他发现有两个军统的特务也往那个方向走。为了确保安全,他特意绕了一个大圈子,从砖窑后面的小路摸进去。就在他刚找到接头的同志时,外面突然传来了脚步声。原来是那两个特务在例行巡查。赵炜和地下党员躲在砖窑的暗角,屏住呼吸等待特务离开。直到天快亮时,他们才安全脱离危险地带。
1944年夏天,赵炜遭遇了一次更危险的接头。当时他正在辽南军统站工作,需要将一份关于军统准备在东北展开大规模搜捕行动的情报及时传递出去。接头地点选在了一家经常有军统人员出入的茶馆。这个看似危险的选择,反而成了最好的掩护。赵炜装作在茶馆看报纸,而联络员则扮作茶馆的伙计。就在情报即将传递的关键时刻,军统站的副站长突然带着几个手下走进了茶馆。
面对这种情况,赵炜立即改变策略,主动上前与副站长打招呼,并邀请他一起喝茶。在谈话间,他借故打翻了茶杯,趁着伙计来收拾的机会,将藏在报纸里的情报悄悄塞给了对方。这个临机应变的举动,不仅完成了接头任务,还在副站长面前表现出了一个尽职的下属形象。
1946年深秋的一个雨夜,发生了最惊险的一次接头。军统已经开始怀疑内部有地下党员,加强了对各级人员的监视。赵炜接到上级指示,必须将一份关于军统内部整肃行动的情报紧急传递出去。接头地点定在火车站附近的一家小旅馆。然而,就在他走进旅馆的瞬间,发现大堂里坐着两个军统的便衣。
情况危急,但赵炜表现得异常冷静。他走到柜台前要了一间房,然后借口房间不满意,多次进出不同房间。趁着这个机会,他在走廊上与装扮成打扫卫生工人的联络员快速完成了情报交接。后来才得知,那天晚上军统在火车站附近布置了多个暗哨,专门监视可疑人员的活动。
1947年初,最后一次秘密接头发生在一个农贸市场。这次接头的任务是传递一份关于军统系统人事调整的名单。赵炜装扮成采购物资的军需人员,在市场上与卖菜的地下党员完成了情报交换。然而,就在他准备离开时,一个曾经共事过的军统特务认出了他。为了摆脱跟踪,他不得不带着那个特务在市场上转了大半天,直到对方完全放松警惕才得以脱身。
五、建国后的特殊贡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赵炜并未就此停下脚步。凭借在军统工作期间积累的丰富经验,他被调任到东北军区情报部门,负责整理和分析历史情报档案。他系统地整理了1942年至1947年间搜集的大量军统内部文件,这些资料后来成为研究解放战争时期情报工作的重要史料。
1950年春,朝鲜战争爆发前夕,赵炜受命参与组建一支专门的情报分析小组。这支队伍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敌军的情报系统和作战方式。赵炜将自己在军统工作期间对情报工作的深刻认识,系统地传授给了年轻的情报人员。他编写的《情报工作基础手册》,成为当时情报部门的重要培训教材。
1951年至1953年间,赵炜担任军事情报培训班的主要教官之一。他根据实战经验,设计了一系列针对性的训练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包括情报收集和分析技术,还包括如何在危险环境下保持冷静、如何建立和维护秘密联络网等实用技能。他培养的学员中,多人后来成为情报系统的骨干力量。
1954年,赵炜被调到北京,参与筹建新中国的情报教育机构。他主持编写了多部教材,其中《情报工作案例分析》一书,收录了大量真实的情报行动案例,包括他自己在军统工作期间的亲身经历。这些教材为新中国培养专业情报人才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1956年,赵炜开始致力于整理解放战争时期的情报史料。他走访了多位当年的战友和同志,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通过这些工作,他完整地记录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特别是关于地下党员如何在国民党控制区开展情报工作的珍贵史料。
1958年,赵炜被任命为某军事院校情报教研室主任。在这个岗位上,他着重强调实践经验的重要性。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为学员们讲述自己在军统工作期间的真实经历,这些生动的案例给年轻学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1960年代初,赵炜开始专注于情报理论研究工作。他撰写的《论情报工作的基本原则》一文,系统总结了地下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为后来的情报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他还参与制定了一系列情报工作规范,这些规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1965年,已经年过花甲的赵炜仍然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他特别重视对年轻情报人员的培养,经常强调情报工作必须严格遵守纪律,必须以国家利益为重。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一大批优秀的情报工作者茁壮成长。
直到1968年正式退休,赵炜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退休后,他仍然关心情报教育事业,继续整理和撰写回忆文章。这些文章不仅记录了他个人的经历,更重要的是保存了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真实记录。他的许多著作和讲义,至今仍被情报部门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