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
如果你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想找一个餐馆吃饭。
一家餐馆人满为患,热闹非凡;隔壁另一家餐馆门可罗雀,只有两三个食客。在没有其它更多信息的情况下,该到哪家餐馆吃?如果你像大多数人一样, 答案是: 选择那家人多的餐馆。因为你没有能力迅速判断哪家餐馆更好,而其他人的选择,成了最可靠的指南。这种行为模式的后果是,拥挤的餐馆生意越来越好。人少的餐馆则长期萧条,倒闭的风险更大。
美国学者,前哥伦比亚大学教授,Duncan Watts 2006年曾经做了一个实验:他从网上召集了一万多名少年测试者,给他们一组 48 首不知名的歌曲的清单,观察他们下载试听歌曲的行为。测试者可以先试听音乐,然后决定是否下载歌曲。测试者分为两组,一组知道每首歌曲其他多少人下载 (A组),另一组则什么都不知道 (B 组)。没有多余信息的 B 组,48 首歌曲下载的分布是这样的:
(配图来自 Peter Ormerod 的著作 "Positive Linking", 下同)不同歌曲, 下载数目差别不大. 如果把中位数设为 100,下载数从 175 到 50以下,均匀分布.而 A 组, 下载的分布是这样的:
排名第一的歌曲的下载数是 350,第二名是 200,最后一名歌曲的下载数不到 10,除了前三名以外,其它所有歌曲下载数都低于100,而一半以上的歌曲下载数不到30 !公开透明的信息,使个体迅速模仿他人的选择。模仿的结果,则是市场份额急剧向前几名倾斜。前几名吃肉,其他人只能喝汤。这个现象在网络时代尤其突出。美国有统计数字显示,谷歌搜索使用者 98%都只会点击前面三个搜索结果,而第一个搜索结果会得到 60% 的点击。如果你在搜索结果排行前三名之外,不要说肉,连汤也很难喝上了。
进一步观察歌曲下载数的细节时,Watts 和他的团队又有新的发现:歌曲下载数目的相对排序,两个对照组之间,并没有很强的关联。有更多信息后,最大的改变,来自于谁变成了第一名,谁变成最后一名。原先最热门的歌曲变得冷门的概率很小,最冷门的歌曲变得热门的概率也很小。但是其它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原先排名中间的歌曲,可能突然变成头牌,但更可能的是,排名跌倒最后,无人问津。这个现象的后果让人不禁打了一个激灵:一些行业涌现出来的成功者,很可能是因为这种个体模仿的网络效应所致。其产品特性,往往并不是最优秀的。但成功者可能错误的把成功归因于产品特性。失败者则没有研究如何正确利用网络效应,而是开错了药方,继续埋头研究如何提高产品特性,但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失败者长期陷入 "失败 - 开错药方 - 继续失败 - 继续用错药"的痛苦怪圈内苦苦挣扎,无法自拔。
联想到2022年珠江新城的豪宅,东区,汇悦台和广粤尊府涨幅一骑绝尘,南向望江户型涨幅接近50%。而颐德公馆和尚东柏悦府基本0涨幅。粤海丽江跌幅约30%。
中区,嘉裕公馆和花城湾涨幅一骑绝尘,平均涨幅在20%-40%,汇峰、隽峰等二线楼盘纹丝不动。
注:马太效应,一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圣经《新约·马太福音》里有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表面看起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类似,但是实则它只不过是“平衡之道”的一极。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它反映着富的更富、穷的更穷,一种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