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DeepSeek大火,用它预测了未来10年需“避雷”的本科专业,一起来看看吧!
一要“避雷”的十类专业
(一)土木工程及相关专业行业现状:现在房地产市场不太景气,基建也差不多饱和了,所以土木工程及相关专业的需求减少了很多。就业率下降:2023年土木工程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只有68%,比2018年下降了15%(麦可思数据);建筑学专业的就业情况比土木工程还差。行业萎缩:2023年房地产投资同比减少了9.6%(国家统计局数据),传统基建岗位的需求也缩减了20%。技术替代: 现在行业正在向智能化转型,传统岗位的需求越来越少,工作强度大,工资也不高。
报考建议:如果选择这个领域,可以关注智能建造、绿色建筑等新兴方向;或者辅修AI、BIM技术;以后还可以考取“一级建造师+智慧工地管理师”双证,增加竞争力。
(二)翻译/小语种专业
技术冲击:AI翻译技术已经覆盖了中英、日、韩等多语种,准确率超过95%(谷歌2023年报告),基础笔译岗位减少了40%。
就业对口率:非顶尖院校的小语种专业只有14%的毕业生从事翻译工作(教育部2023年数据),高阶翻译需要跨领域技能,比如法律、医学。就业前景:只有顶尖外语院校(如北外、上外)的毕业生有竞争力,普通院校的学生容易面临失业风险。
报考建议:可以选择“小语种+国际法/医学”双学位专业(如中国政法大学“法律西班牙语”)。
(三)传统新闻专业行业转型:AI写作工具和自动化新闻生成技术取代了基础采编岗位,深度报道虽然还需要人力,但岗位竞争激烈;部分985高校已经裁撤了相关专业(如四川大学广播电视学)。
岗位缩减: 2023年传统媒体的招聘量下降了35%(智联招聘数据),一线记者的平均薪资是6500元/月。AI渗透率: 70%的体育、财经新闻由AI生成(新华社技术局数据)。
报考建议: 一是升级自身技能:如学习Python数据抓取、Tableau可视化工具,如关注数据新闻方向(如中国传媒大学数据新闻方向)。二是尝试跨界就业:瞄准互联网大厂的内容运营岗(需掌握短视频剪辑、用户增长策略)。
(四)基础会计学专业
技术替代:90%的记账、报税等基础工作可以由智能财务系统完成,传统会计岗位需求锐减。财务机器人可以替代80%的核算工作(德勤2023年报告)。
高端需求:财务分析师(FP&A)岗位增长了25%,年薪中位数是18万元。
报考建议:本科修读“会计+计算机”双专业,硕士转向“商业分析”。还可以努力考取CMA(美国管理会计师)、CISA(信息系统审计师)等高阶认证,增加竞争力。
(五)市场营销与电子商务
市场饱和:直播带货和AI数据分析工具冲击了传统营销模式,普通毕业生多从事低门槛的销售或运营岗位,薪资低且竞争激烈。
行业趋势:更注重数据驱动策略和用户体验设计,需要掌握AI工具应用能力。低端饱和:2023年销售岗的求职竞争比是1:120,基层运营岗的起薪是4000元(BOSS直聘数据)。新兴需求:用户增长(UG)经理的年薪可以达到25-50万元,需要精通SQL、A/B测试等。
报考建议: 一是要学会拓展技能,如选择“市场营销+数据科学”交叉课程(如上海交通大学“数字营销”微专业)。二是可以在校实践,如在校期间运营个人IP账号,获得大厂实习机会。
(六)生物科学/生物工程
就业困境:国内生物科技产业规模有限,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多流向初高中教师岗位,薪资低且岗位稀缺。需要通过考研或留学提升竞争力,但回报周期长。
就业现状:非985院校生物本科毕业生仅12%进入研发岗(2023年就业蓝皮书数据),平均薪资是4800元/月。产业增长点:基因编辑(CRISPR)领域的年复合增长率是22%,但需要博士学历。
报考建议:如果报考,一是可以瞄准“生物医药、基因工程”等细分领域;也可关注“医疗器械注册”方向。
(七)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
岗位萎缩:就业高度依赖考公考编,但岗位数量有限且竞争激烈,2023年“三不限”岗位的报录比超过1:3000(国家公务员局数据)。部分高校已经撤销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的平均月薪只有3300元。
政策机遇:社区数字化转型催生了“智慧治理”岗位,需求增长了30%(民政部2024年规划)。
报考建议:一是注重提升自我技能,如选修GIS地理信息系统、SPSS数据分析,瞄准“数字乡村治理”等新兴岗位。二是关注体制外路径,如加入NGO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需要英语雅思7.0+。
(八)心理学
社会认知局限:国内心理咨询的普及度低,岗位集中在大城市且需求有限,全国注册心理咨询师只有5万人,且80%集中在一线城市(2023年卫健委数据),本科毕业生多从事非对口工作,需要通过深造或考取资质提升竞争力。
新兴应用:企业EAP(员工心理援助)服务市场规模年增18%(艾瑞咨询)。
报考建议 选择“犯罪心理学”(公检法系统需求)或“用户体验心理学”(互联网高薪方向)。
注意资质门槛:必须考取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同时学习CBT、正念疗法等实用技术。
(九)酒店管理/旅游管理
行业内卷:酒店管理毕业生多从事低端酒店服务岗位(月薪约3500元),70%的毕业生3年内转行(2023年行业白皮书数据);旅游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加,但本科教育与实践脱节。
高端需求:奢华酒店“沉浸式体验设计师”的年薪可以达到40万元,需要精通元宇宙场景搭建。
报考建议: 一是转向文旅融合、数字化旅游策划等新兴领域,二是跨界转型,辅修“文化遗产保护”或“数字文旅策划”(如故宫博物院合作项目)。
(十)国际经济与贸易
市场变化:传统外贸企业萎缩,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兴起,但本科课程偏理论,缺乏实践竞争力。
传统萎缩: 2023年一般贸易出口同比下降7%,报关员岗位减少15%(海关总署数据)。新增长点: 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增长9.8%,TikTok电商岗位需求激增200%(商务部数据)。
报考建议: 一是增加个人能力,学习亚马逊运营、独立站SEO,考取“跨境电子商务师”证书(阿里国际站认证)。二是择校看区域,选择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如暨南大学),对接东南亚跨境电商市场。
二总结与建议(1)关注交叉学科: 如“AI+医疗”“碳中和”等新兴领域,增强不可替代性。双碳领域: 全国碳交易市场2023年成交额破100亿元,碳管理人才缺口70万(生态环境部)。专业推荐: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等。银发经济: 2035年中国60岁+人口将超4亿,康复辅具产业规模达1.5万亿元(工信部预测)。专业推荐:老年学、老年医学方向等,如江南大学养老产品设计方向。AI伦理与安全: 全球AI安全岗位需求年增45%,起薪30-50万元(LinkedIn 2024年报告)。专业推荐:人工智能法学、算法审计等,如西南政法大学设人工智能法学院等。(2)强化核心技能: 聚焦创意设计、复杂决策等人类优势领域,避免被AI替代。
(3)具体报考策略:
“双专业+证书”模式:如“主修生物医学工程+辅修AI”“主修金融+FRM证书”。紧盯政策红利:教育部新增专业通常代表国家战略方向(如2024年增设“生物育种技术”专业)。提前职业验证:通过简单AI等工具模拟目标岗位(如输入“AI产品经理的一天”),评估匹配度。地域匹配产业:如半导体专业首选上海/合肥,新能源汽车首选深圳/西安。
关键提醒: 避雷专业≠绝对冷门,如果兴趣强烈且能结合新兴方向(如小语种+跨境电商),仍有发展空间。专业选择应以兴趣与职业规划优先,冷门专业也可能有细分蓝海(如古生物学、小众语种),适合目标明确的学生。
对于上文AI列出的“避雷”专业,您是否认同呢?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
最后想说的是:无论选择何专业,终身学习、适应变化的能力才是未来真正的“铁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