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滴···" 当记者踏入华凌空调武汉工厂的瞬间,耳畔传来此起彼伏的器械液声和警戒蜂鸣声。眼前的景象令人咋舌:十余台橙色机械臂一字排开正在往生产线上安放压缩机,AGV 搬运小车在车间里玩起贪吃蛇,而人类员工却三三两两坐在控制台前悠闲的看着电脑屏幕,眼前的华凌空调已经不是之前熟悉的那个工厂。
一、机器人军团:工厂里的 "打工人"
来工厂前华凌的同事还和我说这里不是自动化最高的工厂,给我打预防针,说下次带我们去压缩机工厂。但到了总装车间,我却目睹了一场“机器人大战”:SMT贴片机如同打印机般将各种芯片“印”上电路板;焊接机器人吐出蓝色火焰,在铜管上留下完美焊缝;质检区的工业相机正以 0.1mm 精度扫描外壳。

“我们这里机器人不用996,它们全年无休。”工厂负责人打趣道,“它们不吃不喝不摸鱼,唯一的 ‘福利’就是定期抹润滑油。”目前,华凌工厂综合自动化率超过50%,每 8秒就有一台空调下线。
不过,机器人也有“翻车”时刻。在 AI 检测区,一块屏幕突然亮起警报,屏幕上跳出“疑似划痕”的提示。旁边 95 后质检员小陈立刻放大屏幕:“这道印子明显是外壳反光,AI可能误判了。”原来,人类员工已从体力劳动者转型为“AI 培训师”,专门纠正机器人偶尔的“眼花”,而今天值班的小陈正看着8条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替他干活。
二、极限质检 火焰山都是小意思
推开一道大铁门,一阵热浪扑面而来,在只有4度还下着雨的武汉,这阵热风格外突兀。我走进高温实验室,这里的环境已经不能用热来形容。接近70度的高温“烤”在身上,衣服和头上刚刚淋的雨水瞬间蒸干。眼前的华凌神机二代空调外机在这种炙烤下还顽强的工作着。而身边的工程师说,这里就是为了检测华凌神机的高温稳定性,这台神机二代空调今天还要在这接近70度的环境下再工作十几个小时,工程师表示,这台拥有液冷散热的华凌神机应付起来不在话下。

而在另一侧的制冷实验室,空调还在低噪音的状态下顽强的工作着,还在源源不断的把冷气输送到室内,而同步测试的内机噪音,也只在18-20分贝之间波动。我问工程师不是说18分贝吗,怎么还有波动?他表示,这只是半降噪消音室,你录到了20分贝其实是实验室所在工厂的背景噪音。
三、用户的“吐槽大会”:产品经理的“求生指南”
在工厂会议室,记者看到满墙贴着《用户吐槽语录》:“遥控器太丑”、“制冷太猛冻成狗”、“内机异响一惊一乍”、“二次元包装爸妈看不懂”、“亮金装饰条太土”。这就是去年华凌听劝大会后用户留下的意见,而这些内容都被保留了下来,做成了各种听劝语录挂在了办公室和研发车间,时时刻刻提醒每一位华凌人。

“华凌团队就是这么硬核,我们主打听劝”品牌负责人张英琦表示。“这次推出的神机二代,为什么我们很有信心今年能完成我们的目标,核心就在于这代产品其实是用户定制出来的,基本做到了用户指哪我们改哪。”这种“听劝”文化也让华凌神机二代空调在冬季首发仍创下 2 个月3万台销量,妥妥的“空调界顶流”。
四、工人去哪儿了?从流水线到 "AI机器人 补习班"
在传统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像齿轮般机械重复。但在华凌工厂,工人摇身一变成了“AI 教练”。在电控板生产线,8 条产线只需 1 个人监督,其余全由 AI 负责。杨厂长说:“员工的工作是给 AI上课,比如某个焊点颜色异常,我要告诉 AI 这是良品还是不良品,它才能越学越聪明。”

这种转变让工厂发生奇妙化学反应:2024 年,华凌空调销量突破 400 万套,故障率比行业低 60%;但人均产出提升了 60%。正如车间标语写的:"不是机器人抢饭碗,是人类要学会和 AI 组队打副本!"
五、未来已来:空调界的“千里眼顺风耳”
在采访中,华凌空调总裁透露,华凌空调正在规划与华为海思合作开发芯片,该芯片将用于华凌空调的省电功能,并支持WiFi模式和远程控制。通过华为智慧生活APP,用户可以实现空调与其他智能设备的互联互通。此外,美的已推出搭载鸿蒙系统的厨房空调和柜机,未来可能扩展到其他产品。使用华为芯片后,空调能更好地匹配用户的个性化场景需求,如自动调节湿度等。

走出工厂时,AGV 小车仍在不知疲倦地搬运,机械臂继续跳着 "工业芭蕾",而人类员工在休息区谈笑风生。这里没有《摩登时代》的压抑,只有科技与人文的奇妙融合。华凌的故事告诉我们:工厂不是不需要工人,而是需要会“驯化”机器人的新人类。当 AI 学会听劝,当年轻人定义品质,这场人机共舞才刚刚开始。毕竟,能让机器人"卷起来" 的,从来都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