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某美容机构最近摊上大事了。
三个孩子的母亲躺在ICU插着呼吸机,亲属举着缴费单堵在门诊部门口,监控画面里穿白大褂的人来回乱窜——十二万天价账单背后,整容变毁容的剧本再次上演。
缴费记录显示,36岁的王女士当天下午三点半刚刷完十二万,四点多就被推进手术室。

家属提供的项目单上列着三项妇科治疗,其中最扎眼的是"脱细胞真皮基质"注射。
这种常用于阴道修复的再生材料,在医疗圈有个更直白的称呼:猪皮提取物。

从手术室监控时间轴看,五点半左右医护人员突然慌乱起来。

门诊部抢救记录显示,他们给昏迷患者连打两针肾上腺素,这个操作让赶来的急救医生直摇头。

转送航天医院的救护车上,随车护士发现患者瞳孔已经散大,急救设备显示的生命体征全是直线。

"说是妇科治疗,项目名称听着比医美还玄乎。

"有医疗从业者在社交平台爆料,所谓"爆水真"、"冰清玉洁"等项目,实则是私立机构发明的营销话术。

更蹊跷的是涉事门诊部公示的诊疗科目,妇产科和美容外科赫然并列在许可证上。

网友扒出涉事ADM产品的说明书,发现注意事项里明确标注"可能引发胶原过敏反应"。

但家属坚称术前根本没做过过敏测试,门诊部工作人员面对镜头时也含糊其辞。

现在最魔幻的是医疗美容协会的通报,把十二万的消费定性为普通妇科治疗,这个结论让围观群众直呼"看不懂"。

事发七天,涉事机构负责人始终没露面。

倒是住院账户上不断打进救命钱,每天五位数的治疗费像流水般消耗。

有知情者透露,这种高端私密修复项目毛利超过80%,门诊部每月至少要接二十单才能维持运营。

评论区炸出两派观点。

年轻妈妈们觉得"为取悦别人遭罪不值当",中年男士反呛"花自己钱追求幸福没毛病"。

更现实的争议在于:当微整形成为了日常消费,谁来为那些躺在急救室里的冲动买单?

看着病床上昏迷的王女士,忽然想起老话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现在花十二万买来的"身体升级",换回的却是呼吸机维持的生命体征。

当我们谈论医疗美容时,究竟在追求美丽,还是在与风险对赌?

(话题:你认为高端医美项目该设置消费门槛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