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穿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假面具:一场瑞典警方精心策划的世纪谎言

竹茂思考 2024-09-19 07:30:16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一术语,自1973年瑞典Norrmalmstorg银行劫案后,便广泛进入公众视野,成为描述特殊心理现象的一个标签。

然而,深入探究其历史背景与学术争议,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综合症”的提出,实则是一场由瑞典警方为抹黑女性人质而精心编织的谎言。

197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的Norrmalmstorg银行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劫持事件。

两名劫匪持枪闯入银行,劫持了四名人质,其中包括三名女性和一名男性。

这场劫持持续了六天,期间警方与劫匪进行了多次对峙,但未能迅速解决危机。整个事件被电视直播,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在这场危机中,23岁的银行职员克里斯丁·恩马克(Kristin Enmark)成为了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与其他受害者不同,恩马克并未表现出极端的恐惧或绝望,反而对警方的行动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和质疑。

她认为警方在处理危机时过于激进,且未能充分考虑人质的安全。

恩马克甚至公开批评警方的策略,并在电台采访中表达了对劫匪中一名叫克拉克·奥洛夫森(Clark Olofsson)的劫匪的信任,称他在危险时刻给予了她安慰。面对恩马克的质疑,当时负责警方精神健康工作的Nils Bejerot,并未选择与她直接沟通,而是通过媒体将其行为归咎于一种所谓的“情感或性依赖”,即后来广为人知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这一诊断并非基于科学研究,而是Bejerot为了贬低恩马克,掩盖警方应对失误而杜撰出来的。

他试图将恩马克对警方的批评合理化,将她对劫匪的信任和情感依赖描述为一种病态的心理现象。随着媒体的广泛报道,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迅速成为了一个流行词汇,用以描述类似恩马克这样的受害者在极端环境下对加害者产生的特殊情感。

然而,这一“综合症”在学术界却并未得到广泛认可。心理学家Allan Wade指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提出更多是基于媒体的渲染,而非心理学界的共识。

事实上,直到今天,关于这一现象的定义、诊断标准及成因仍存在巨大分歧。深入分析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背后,不难发现其蕴含的性别歧视和权力斗争的阴影。

恩马克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在面对暴力时表现出的冷静和对权威的质疑,这与传统社会对女性受害者的期望不符。

媒体和当局试图通过创造一个不存在的心理病症来贬低她,掩盖自身在危机处理中的失误。

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恩马克个人的名誉,也进一步加深了社会对女性受害者的误解和偏见。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社会性别观念、权力结构以及心理诊断标准的契机。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应保持理性与客观,避免将个人偏见和利益诉求强加于他人之上。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并非一个真实存在的心理病症,而是瑞典警方为抹黑女性人质而制造的谎言。

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性别歧视和权力斗争的阴暗面,也提醒我们在面对社会现象时应保持警惕和理性。

0 阅读:24

竹茂思考

简介: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美化生活中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