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相信很多人都会知道这句话,因为它告诉你“人性本无善恶而习有善恶”。
但,很多国内外的电影都对人性进行了探讨,到底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也许你看完这部电影,你就会得到答案
——《狗镇》
《狗镇》
01 令人发指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座只有十几户人家和一条狗、几乎与世隔绝的小镇--道格维尔镇。
这座小镇与世隔绝,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人们自给自足,谨言慎行,相敬如宾。
居民们的话语中无不将这里描绘成一个人性的天堂:
所有人都是好人,所有孩子都是好孩子,善良在此一统天下,贪婪与邪恶无处容身。
这座小镇不就是所有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吗?
《狗镇》
《狗镇》
然而,小镇上的人们真是如此天真吗?
《狗镇》
一个美丽少女的闯入,打破了小镇的宁静。
少女格蕾丝为了躲避歹徒的追杀逃到了道格维尔镇,她的到来彻底打破小镇的平衡与寂静。
《狗镇》
格蕾丝的美丽让小镇作家汤姆一见倾心,他极力请求村民保护格蕾丝,村民却一致反对。
他们无法相信这名外来的女子,他们甚至不清楚这个格蕾丝为什么会被人追杀。
《狗镇》
经过商量后,他们决定将格蕾丝留镇查看两周,以观后效。
《狗镇》
为了让格蕾丝获得村民的认可,汤姆建议她尽量去帮助每一个村民,不过村民渐渐懂得“怜香惜玉”,不忍让她太过劳累。
《狗镇》
两周之后,他们答应下来,让这个陌生女子留在镇中。
《狗镇》
年轻、美丽、善良的格蕾丝以为,她终于脱离了曾经的地狱,来到了她梦寐以求的乌托邦。
电影看到这里,我也几乎要以为,格蕾丝最终会与这个群体打成一片,嫁给汤姆,成为狗镇的一员。
《狗镇》
但有这样一个人——查克,一个同样来自都市,和格蕾丝有着相似追求和背景,却告诉她“这个村子从里烂到外。”
可是,格蕾丝不相信这个人人都循规蹈矩、有信仰、有民主、有希望的地方会是一个阿鼻地狱。
她觉得,这就是她的乌托邦,是她向往的彼岸,是与她父亲的黑社会相对应的一种天堂,是贫穷但其乐融融的伊甸园。
但她的天真愿望与谨慎的为人处世,并没有为她赢得永恒的宁静。
《狗镇》
打破宁静的,是一张通缉令。
当通缉令又一次贴到了狗镇,警察来盘查,人们觉得格蕾丝是一种危险,她应该付出更多,才能与收留她的风险持平。
《狗镇》
她开始做更多的苦活,这一次,大家再也没有客套,把脏活累活全交给她。
格蕾丝妥协了,善良天真的格蕾丝即使认为这些工作自己无法接受,但她还是没有反抗。
在中国,有个成语叫做得寸进尺。
人性的贪婪,从来不会被满足。
格蕾丝的善良,也成为了她最大的软肋以及悲剧的导火索。
果然,当警察再次来临的时候,她被查克要胁,要么别出声,要么他出声。
《狗镇》
她沉默下来,被查克强暴。
罪恶从不突然到来,而是不断试探,犹疑,欲行又止,一点点发生。
如果受害者选择沉默,那它就被其软弱鼓励着,兴风作浪、为非作歹、肆意妄为。
而逃亡的危境已经成为了格蕾丝的软肋,在面对罪恶时,她只能选择沉默和妥协
她成为了勾引有妇之夫的荡妇,成了人人唾骂的婊子。
她被查克老婆带着人痛殴,当着她的面摔碎那七个至爱的陶瓷娃娃,并说道:
“如果你能够忍住你的眼泪的话,那我就给你留下几个。”
《狗镇》
瓷娃娃破碎的时候,格蕾丝对狗镇人脆弱、单薄及易逝的信任,也跟着四分五裂了。
《狗镇》
她迫不得已求助汤姆,准备搭乘邻居本的火车逃离道格维尔。
但是车行驶到半路,本阻拦在她的前方,要么给钱,要么付出身体。
她没有选择的余地。
肮脏的肉体再无遮掩,格蕾丝一脸木然,无悲无喜。
《狗镇》
第一次被威胁强暴,她是为了留在道格维尔。
第二次被威胁强暴,则是为了离开道格维尔。
绝望,像涟漪一般荡开。
当少女终于以为自己逃离了地狱时,帷幕揭开。
从苹果堆中爬出,又听到熟悉的狗叫声,狗镇的15位居民站在车边,等着这一个逃离的罪人,开始集体对她进行迫害。
《狗镇》
为了防止格蕾丝的逃跑,他们打造了一个沉重的铸铁车轮,像一个狗链,拴在她的脖子上。
他们把她当成狗,一只没有尊严、没有人格,甚至没有意识的狗。
她在榆树街上往返的时候,必须拚尽全力,才能将那个巨大的桎梏移动半步。 她成为狗镇的囚徒,也成为狗镇的公共妓女。
《狗镇》
所有男人晚上都会爬到她的阁楼去,拉下裤子,发泄兽欲,他们沉默地动作着,完事后提起裤子离开,一句话都不会多讲。后来,狗镇盲眼的老人、十来岁的幼童,也以猥亵她为乐。
到了夜晚,格蕾丝的床成为了每个男人的必经之处。
他们发泄兽欲,提裤走人。
在他们的眼里,格蕾丝只是一个工具,一个美丽的发泄工具。
《狗镇》
作家汤姆是村子里唯一一个没有和格蕾丝发生关系的男人。
村子里的每个人都不理解、甚至看不起汤姆,只有格蕾丝把汤姆当成了一个好人,一个英雄,只有格蕾丝会依靠他,这满足了汤姆的虚荣心与成就感。
《狗镇》
阻止汤姆的是他的道德准则吗?
显然不是。
是他在格蕾丝眼中的人设。
但是,汤姆最终还是忍不住了。
他来到格蕾丝的床上,而格蕾丝却拒绝了他。
少女戳破了作家的假面——
你本可以和其他人一样威胁我,强迫我和我发生关系,但是你没有。
阻止你的是你的人道主义精神吗?
不是,你只是想与其他人不一样。
《狗镇》
但他不甘心,觉得自己的权利没有被满足,想置格蕾丝于死地。
他举报了她。
他的成就感、虚荣心被格蕾丝狠狠地撕碎,无地自容。
而让所有村民意想不到的是,黑色轿车传奇式的汽笛声,是村子毁灭的声音。
《狗镇》
原来,追捕格蕾丝的人,是她的父亲,一个黑手党老大。
格蕾丝无法忍受黑帮的残酷与邪恶,离家出走。
父女二人久别重逢,这一次格蕾丝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
这个村子的人,和黑帮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当血洗狗镇的命令从她的嘴巴中发出,格蕾丝的伪善土崩瓦解,她不再是受苦的、承担人间所有罪孽的圣徒,她 成了另一个恶毒的狗镇人。
而狗镇人,则成了另一群无助的格蕾丝。
《狗镇》
她用变本加厉的方式,发泄内心的怨恨。她要赶尽杀绝,斩草除根,任何生灵都不放过,老人、妇女、小孩,都成为陪葬品。
《狗镇》
狗镇的人们惊恐地叫喊着,在格蕾丝的怒火中一个接一个死去。
枪声响起,焰火冲天,这个世界再没有道格维尔小镇。
02这部电影不仅剧情“冗长”(无删减版178分钟),而且布景简陋。
甚至有人调侃道,与其说《狗镇》是一部电影,不如说它是一部舞台话剧。
所有的一切,都仅仅发生在一个个格子铺中。
没有建筑,没有华丽的布景,有的仅仅是一个不断述说背景的旁白。
但,就是这么简陋的背景,寒酸的镜头,却得到了豆瓣8.4的评价。
本片导演就是人送外号“拉斯·疯”的拉斯·冯·提尔。
对人性的关怀探讨始终是本片导演拉斯·冯·特里尔(Lans Von Trier)电影中表现的主题,本片更是在探讨人性善恶的分歧上达到了一种酣畅淋漓的极致快感。
毫不夸张地说,看了这么多恐怖片,只有本片让我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恐惧。
虽然它在类型上不是恐怖片,但其带来的恐怖感证明,它才是真正的恐怖片。
这种恐怖来自于一种理所应当:
所有的狗镇人,都不觉得自己是在作恶。
《狗镇》
正如上文所说,狗镇居民自认为冒着危险收留格蕾丝是莫大的恩德。
而作为接受施舍的人,理应感恩,理应毫无怨言,理应加倍回报。
于是他们高高在上、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格蕾丝的“回报”。
所有的恶,都被升华成了理所应当讨回回报的方式。
这正是它的恐怖之处。
它是一个锐利的、寒光闪闪的追问,在这个追问之下,我们自以为是的道德变得弱不禁风:如果你是狗镇人,你会对一个无辜者施暴吗?
再假如,暴力是被允许的,安全的、正当的,没有后顾之忧的,你也能从中获得某种满足的,满城皆如是、无人是例外的,你还敢信心满满地说不么?
《狗镇》
在看完《狗镇》之后,我长久地处于一种颤栗状态,是真实的肉体颤栗,而非修辞。
它不由分说地,把我推到人性的法庭,拷问我的良知,审判我的德行,以至于后来,它们统统站不住脚,变成了
可疑的存在。我会吗?我敢和整个镇子唱反调吗? 我无法自信。 也许会?也许不会?又也许我只会冷眼旁观,
不跟从恶行,也不违良知,远离集体,明哲保身。
但,沉默何尝不是另一种认可,冷暴力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暴力。
最可怕的恶,是作恶却不自知。
最可怕的善,是原谅一切的圣母心。
狗镇居民们属于前者,格蕾丝则属于后者。
在来到小镇之前,她是主张宽恕的基督信徒,占据着道德制高点批评身为黑帮大佬的父亲,批判邪恶,主张原谅杀人犯和强奸犯。
这种僭越上帝的宽恕,何尝不是另一种恶?
是谁给予了她宽恕的权力?她凭什么替那些受害者选择宽恕?
轮到自己,她又为什么不宽恕了?
《狗镇》
所以面对影片最后血洗小镇的屠杀,我并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觉得大快人心。
而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沉重。
因为我只看到了一个至善的女孩心中猛兽苏醒的过程,这只不过是恶的传承而已。
在狗镇这个人性课堂上,恶通过施恶的过程一点一点传授给身为受害者的格蕾丝。
当她得到生杀大权,原本沉睡于心底的猛兽瞬间睁开了嗜血的眼睛。
她用刚刚学会的残忍方式,连本带息地将恶回报给了她的“老师们”。
正应了那句话: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最后这是一部真正的恐怖片。
他不需要音效画面来让你颤抖,他只需要在你面前剥开人性的一角,压抑绝望就会像一块巨石压在心头。
人,原来是这么丑陋的吗?
强烈建议小伙伴们,一定要去看一看这部电影!
(关注作者,主页有更多精彩电影)
现在的人不就是在靠着伪善活着呢吗? 它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手段。 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对于恶魔的屈服。 没有办法说的过多,一句话概括。 “人,其实不是个什么东西!” [得瑟][得瑟][得瑟]
圣母婊比恶魔更可恨
妮可主演的,记得片长有2个多小时,看这片子得有耐心,后面很精彩,否则不到半小时就会弃![呲牙笑]
斯坦福监狱实验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恶魔[得瑟]
永远不要考验人性
八年前已看过
妮可基德曼?
女主和他爹黑社会大佬发生了学术上争议,大佬动用枪械,女主逃到狗镇继续探讨学术问题。
罪是赎不完的,或者说罪抵偿不了罪(你受罪或者犯罪并不是让别人离开罪的途径,并不能让别人离开痛苦),也就是往地狱走永远走不出地狱的范围。“只有依靠善知识才是走出黑暗的途径”,好比片中女主本是小镇的光芒来源(小镇居民正处于黑暗的压制期),结果女主却舍弃了自己的光芒(将自己受到的委屈视为离开黑暗的方向),成为了地狱的基石。我们很多人刚到一个地方工作时都会多少存在女主的心理,其实你去工作的地方同样需要一个来救赎的人。当你承受不住他们的期盼沦为与他们同类时,便会麻木;不能融入时便会感受到痛苦[捂眼睛]
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部片为什么被很多人好评,是因为前半程太压抑了,心中的愤恨达到临界点的时候,最后二十分钟导演帮你发泄得一干二净,体验前所未有的舒爽。
认为人之初自私才是天性,可能更趋向恶
多年前我看了一部武侠小说,里面除了主角其他几乎全是反派
直面人性,而不是打着拯救人类仁义的假面孔招摇撞骗!
妮可基德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