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最繁华的角落,有一家名为“雨林秘境”的餐厅,推开那扇被绿植缠绕的大门,你或许会以为自己误入了一座热带雨林博物馆——水雾缭绕的空气中飘着腐殖土的气息。
食客们被要求亲手剪下盆栽的叶片作为“开胃仪式”。
最后一道名为“鲜花插在象粪上”的甜品,竟是用消毒后的大象粪便碾碎制成。更令人瞠目的是,这场颠覆五感的“雨林之旅”标价每位3888元,且需提前两个月支付60%的订金才能预定一席之地。
“这不是吃饭,是花钱买罪受。”一位匿名食客在社交平台上说道:最夺人眼球的是一块黑褐色的甜品,表面插着干花——它被服务员介绍为“雨林土壤的馈赠”。直到结账时,食客才从菜单小字中发现,这道甜品的原料竟是大象粪便。
“我当时差点吐出来,但周围人都装作很享受的样子,仿佛质疑它就是不懂艺术。”这段经历迅速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调侃“富豪的味蕾果然与众不同”,也有人直指这是“用猎奇包装的智商税”。
餐厅的独特远不止菜单。每晚仅开放一桌12人,食客需像探险者般穿越五道门廊:先是在种植着稀有热带植物的温室里辨认食材,接着攀爬木质楼梯抵达“树冠层”的甜品台。菜品通过滑轨传送至面前,超时未饮的酒杯会被机械臂无情收走。
创始人自称耗时七年将云南雨林“搬”到上海,服务员反复强调“这不是餐厅,是移动的生态博物馆”。这种将用餐异化为行为艺术的模式,让慕名而来的人分化为两极——有人陶醉于雨林声效与雾气制造的沉浸感,认为每一口食物都是“文明的解构”;更多人则抱怨“吃出了土腥味和饲料感”,直呼3888元花得肉疼。
争议的焦点始终聚集在那道象粪甜品上。餐厅最初辩解称粪便经过高温消毒,并搬出“东南亚象屎咖啡”作为类比。但很快有消费者发现,象屎咖啡本质仍是咖啡豆经大象消化道发酵,而直接加工动物排泄物作为食品原料,在国内外均无先例。
更讽刺的是,当市场监管部门突击检查时,餐厅后厨被曝出堆放着未密封的竹虫、蚂蚁与象粪原料,操作台甚至残留着未清理的昆虫残肢。执法人员当场封存所有可疑食材,而餐厅公众号的预约页面随即变为“暂停营业”。
这场闹剧背后,折射出高端餐饮的畸形竞争。当米其林星级厨师还在钻研分子料理与稀有食材时,某些餐厅已开始用原始感制造噱头:让食客手撕芭蕉叶当餐盘,用腐臭味的糊糊模拟雨林分解者的生态功能,最后用象粪甜品完成“从土壤到餐桌”的闭环叙事。
这种刻意营造的“野性体验”,与其说是美食创新,不如说是对消费主义的极端演绎——毕竟,愿意花近四千元啃树叶的人,买的从来不只是食物本身。
事件的最新进展是,市场监管部门已正式立案调查。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原料必须符合“无毒无害”的基本要求,而动物排泄物显然不在国家许可目录之列。更讽刺的是,餐厅宣称的“七年雨林研究”,被扒出创始人之一的法国籍主厨此前竟是做电子音乐出身。这场披着生态外衣的行为艺术,终究在法律的审视下显露出荒诞底色。
当我们在社交媒体围观这场猎奇盛宴时,或许该问问自己:所谓高端消费,究竟是在为创意买单,还是在为虚荣付费?城市的包容性不该成为无底线营销的挡箭牌,真正的饮食文化永远根植于对食材的热爱与敬畏。
信息来源:长江网《已立案!人均3888元的上海餐厅,用大象粪便做甜品,还有腐臭味糊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