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回来了,带着他“解决俄乌冲突”的承诺回来了,尽管之前多数舆论均认为他会倾向于与俄罗斯谈判来结束这场战争,但从俄罗斯政府的反应来看,也没有天真到完全相信特朗普的承诺。
相反,俄罗斯在特朗普上台后加强了“亮肌肉”的频率和力度,去年11月动用“榛树”中程弹道导弹袭击乌克兰后,近期俄罗斯又公开了新的“雷神之锤”——伊斯坎德-1000中程战术弹道导弹。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公布的伊斯坎德尔-1000性能参数)
首先要指出的是,伊斯坎德尔-1000并不是一个正式名称,大概率来源于这种在9M723“伊斯坎德尔-M”基础上改进的导弹拥有1000公里的射程,属于中程弹道导弹。
当然,叫什么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按照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说法,这种导弹不仅射程远,而且可以达到高超声速。不管速度方面是不是能达标,无论如何把它部署在加里宁格勒都可以将大半个欧洲都纳入打击范围,这一点足以令整个北约胆寒。
2月4日,俄通社报道称伊斯坎德尔-1000“能够在几分钟内从加里宁格勒地区打击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和德国的重要目标”,如果部署在克里米亚,地中海东部的美国和北约军事基地则处于射程之内,圆概率误差不超过5米,精度相当了得。
另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俄通社表示除了可以携带高爆弹、集束弹等常规弹头外,还能携带当量约5万吨的核弹头,射程也能拓展到1300公里。
(外媒对伊斯坎德尔-M和伊斯坎德尔-1000对比,真实性未知)
从俄通社的报道内容来看,伊斯坎德尔-1000与伊斯坎德尔-M在外观上类似,长7.3米,弹径0.92米,发射重量约3.8吨。
不改变整体尺寸的情况下将射程提高一倍,有外媒认为俄罗斯人可能改进了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的技术,并可能换了一种名为奥克托金的、能量密度更高的燃料,使导弹的速度达到2700米到3100米/秒,比9M723-1/K5的2100米/秒有了大幅提升,实质上已经与高超声速导弹“匕首”相当,所以俄通社的说法也不算有错。
更让北约感到棘手的,大概除了外观类似,基本不可能在发射前判断到底是哪一种导弹外,就是伊斯坎德尔-1000的最高弹道高度达到120到130公里,远超出战役级反导系统的最大作战高度,比如部署在波兰的标准-6防空导弹最大射高是35公里,标准-3和萨德在理论上可以拦截这么高弹道的导弹,但红外制导的效果在100公里左右高度会大幅下降,同样很难拦截处于弹道定点或弹道末段的伊斯坎德尔-1000。
(疑为伊斯坎德尔-1000)
不过相比起识别和拦截难度都不小来说,真正让北约忌惮的,应该是伊斯坎德尔-1000拥有远比“榛树”更灵活的使用条件。根据公开资料,“榛树”是一种从RS-26“边界”洲际弹道导弹发展而来的第二代中程高超声速弹道导弹,射程约5500公里,最大速度10马赫,末段突防可以达到11马赫,可携带36个分导式核弹头。“榛树”曾于去年11月袭击了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军事目标,展现出非凡的战略威慑力。
然而也就是这强悍的战略威慑力,注定“榛树”尽管威力不俗,乌克兰和北约都基本不可能拦得住,但也不太可能得到大范围应用。其中的原因,除了成本和有限的目标适用性之外,本身复杂的技术和高昂的维护支出,以及更加严重的政治敏感性,都表明“榛树”真正的作用是俄罗斯用来向北约发出信号,而不是可以随时随地想用就用。
(美国允许乌克兰用美制陆军战术导弹袭击俄罗斯本土,是俄罗斯着意升级战事的重要原因)
但伊斯坎德尔-1000就完全不一样了,首先它依然是中程弹道导弹,加上高超声速也还是国际条约和共识中可以大规模运用于战场的武器,只要搭载的不是核弹头,几乎没有可能引起什么政治后果——你美国要是有,你也可以用。
其次就是成本也在可控范围内,这方面虽说还没有确切数据,但根据伊斯坎德尔-M大约200万到300万美元来计算,即使翻上一番,按照400万到600万美元来算,也比至少上千万美元的“榛树”便宜得多。
而且在技术方面,伊斯坎德尔系列是俄军装备数量最多的地对地战术弹道导弹之一,生产环节和工艺必然高度成熟,只要有足够的资源投入,把产能拔高两三倍不算什么困难的问题。
北约秘书长吕特承认,俄罗斯军工联合体三个月生产的武器弹药,比北约所有国家一年生产的都多,这其中又有多少是伊斯坎德尔-1000这样可以威胁大半个欧洲的精确制导武器?欧洲国家敢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