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执己见的古人,一根筋到底,不采纳别人的意见

好哥聊历史 2024-07-05 09:14:55

历史上有很多自以为是的人物,他们往往因为自己的傲慢、偏见或过度自信而犯下错误或导致失败。以下是一些例子:

崇祯皇帝

一、政治决策中的固执己见

对南迁问题的拒绝:

在明朝覆灭前夕,大臣们多次提议南迁以保存实力,但崇祯帝始终固执地拒绝。他担心太子南迁后会效仿历史上的李亨,在南京称孤道寡,将自己置于类似唐玄宗的境地,因此坚决不同意南迁计划。这种对南迁利弊得失不能正确评估的固执己见,直接导致了明朝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对议和问题的反复无常:

崇祯帝在面对满人威胁时,曾派人议和,但在关键时刻又改变主意,杀死了帮助议和的大臣。这种议和政策的反复无常,不仅损害了明朝的国际形象,也削弱了朝廷内部的信任基础,体现了崇祯帝的固执和情绪化决策。

二、用人不疑与疑人不用方面的固执己见

对将领的猜疑与错杀:

崇祯帝在用人方面表现出极度的猜疑心,特别是对将领的忠诚度存疑。例如,在己巳之变后,他草率地将袁崇焕下狱并处以极刑,尽管后来事实证明袁崇焕并无结党欺君之实。这种对将领的猜疑和错杀,严重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加剧了国家的危机。

对阁臣的防范与打击:

崇祯帝时刻防范大臣结党营私,对臣下的结党行为给予严厉打击。然而,他的防范心理过于严重,导致对阁臣的猜忌日重,甚至错杀无辜。这种对阁臣的过度防范和打击,使得朝廷内部人心惶惶,难以形成有效的政治合力。

三、性格缺陷对政治的影响

情绪化决策:

崇祯帝的决策往往受到情绪的影响,缺乏理性和长远的考虑。例如,在南迁和议和问题上,他的决策都带有明显的情绪化色彩,最终导致了对国家不利的后果。

缺乏政治智慧:

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应该能够正确评估形势,做出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决策。然而,崇祯帝的固执己见和情绪化决策表明他缺乏必要的政治智慧,无法应对明朝末年的复杂局势。

王安石

王安石在历史上以其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执着的变法精神而著称,但同时也因固执己见而备受争议。以下是对王安石固执己见的具体分析:

一、固执己见的表现

仕途中的执拗

王安石在仕途上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执拗态度。他多次拒绝朝廷的升迁任命,包括拒绝回京参加考试、拒绝担任谏官等要职,甚至对皇帝亲自下发的敕令也多次推辞。这种对仕途升迁的淡然态度,反映了他不随波逐流、坚持自我原则的固执性格。

日常生活中的执拗

王安石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出强烈的执拗倾向。他不注重个人形象,脸可以经年不洗,衣物更是从崭新穿到破烂不下水。这种不拘小节的生活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的简朴和务实,但也反映了他对世俗观念的漠视和固执己见的态度。

执法中的执拗

在负责“纠察在京刑狱”期间,王安石因一起刑事案件与开封府执法官们产生分歧。他坚持自己的法律观点,不惜与开封府乃至刑部和大理寺对抗,最终虽被朝廷判处处理不当,但仍坚持认为自己无罪。这种在执法过程中的执拗态度,体现了他对法律公正的执着追求和对个人信念的坚定维护。

变法中的执拗

王安石最为人所知的固执己见体现在他的变法运动中。他力排众议,推行一系列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面对来自保守派的强大阻力和变法过程中的种种困难,王安石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进变法事业。他旗帜鲜明地亮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显示了将变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和勇气。然而,这种固执己见也导致了他在变法过程中树敌过多,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变法的成功实施。

二、固执己见的原因分析

强烈的政治信念

王安石之所以固执己见,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强烈的政治信念和救国救民的理想。他认为只有通过变法才能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因此,在变法过程中,他不惜一切代价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改革方案。

刚愎自用的性格

王安石的性格中确实存在刚愎自用的一面。他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的改革方案是完美无缺的,因此不愿意听取他人的不同意见和建议。这种性格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他的固执己见和与他人的对立。

缺乏同理心

有观点认为,性格偏执的人往往缺乏同理心,不能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可能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他过于专注于自己的改革目标而忽视了百姓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各阶层的反应,导致变法措施在某些方面脱离了实际和民意。

三、对王安石固执己见的评价

王安石的固执己见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他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为北宋的政治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另一方面,他的固执己见也导致了变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加剧。因此,在评价王安石的固执己见时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其历史作用和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性格因素在政治改革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坚持信念的同时兼顾各方利益和意见的重要性。

刘邦

与固执己见相对的,就是灵活变通,汉高祖刘邦是最好的代表。

对待高士郦食其的态度转变:

在初见郦食其时,刘邦以无礼的姿态接待,伸开两腿坐在床上,并让两个女子为他洗脚。这种态度让郦食其非常不满,仅行拱手礼而不跪拜。刘邦迅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立即改正,变得彬彬有礼。这不仅展现了他的自知之明,也体现了他对人才的尊重和重视。

函谷关事件中的战略调整:

刘邦在进入关中后,曾错误地关闭函谷关,试图以一关之险阻挡项羽的大军。然而,这一战略失误很快被项羽的猛将黥布攻破。面对危机,刘邦在谋士张良的提醒下,迅速承认错误并调整战略。他不仅听从张良的建议,还进一步发挥张良意见的优势,最终成功化解危机。

进驻咸阳后的行为改变:

刘邦在攻破咸阳后,曾被秦宫的繁华所吸引,显露出贪恋富贵与美色的本性。然而,在大将樊哙和张良的劝谏下,他迅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刘邦不仅封闭了秦王的宫室,还约法三章,以争取人心。这些行为不仅赢得了百姓的拥护,也为他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这个世界上聪明人有很多,只不过一个人无论怎么聪明,都不可能说自己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正确的,因此,如果此时有有智慧的朋友在旁边提点,自己又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那么自然做的事情赢面就很大,获得成功的几率也会高很多。如果你是领导,更要避免固执己见,要多多倾听下属意见。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