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安徽淮北的一处家属楼里,一位老人因老年痴呆忘记了很多过去的事情。他每天都在口中不停地重复着一串神秘的数字:“27,81,241”。他的子女也一度无法理解这些数字的含义,直到2018年,淮北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前来采集信息,才揭开了谜底。这串数字,原来是他曾经所在部队的番号——27军81师241团。到底是什么样的经历,让这位老人把这些数字铭刻在心呢?
在安徽省怀远县,一家平凡的家庭面临着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家中的长辈因脑部疾病逐渐失去了与人交流的能力。熟悉的面孔开始模糊,连家人的面容也渐渐变得陌生。

老人偶尔会自言自语,准确地重复一组数字,这让他的家人感到十分困惑。这些数字,在他们看来没有任何意义,也不曾出现在他们共有的记忆中。这串数字对老人来说似乎有着不寻常的重要性,因为无论何时,无论他的记忆状态如何,这些数字总是如此清晰地脱口而出。
他们唯一能够从父亲身上找到的一些线索,就是他身上那一道道深刻的伤痕,这些伤疤大致可以看出宋良友曾经是一名军人,经历过不少艰苦的战斗任务。宋家并不清楚更多的细节。为了进一步探明这些线索,他们决定将一组数字“27,81,241”作为线索向政府求助。带着这份希望,他们将情况报告给了当地的退役军人事务局,并请求相关部门查找这些数字可能代表的特殊信息。

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根据一系列调查和档案搜索,终于揭开了宋良友老人神秘数字背后的真相。经过详细的资料查阅,工作人员确认了宋良友的身份:他确实是曾经参与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令人遗憾的是,多年来宋良友并未主动向任何部门登记过个人信息,也从未申请过退役军人应得的相关补助和照顾。直到这次调查,退役军人事务局才真正了解到了这位老人的情况。
档案显示,宋良友曾隶属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27军,具体归属于81师的241团,在部队服役期间,他曾在3营12连担任过尖刀班班长的职务。这些档案详细记录了宋良友在部队的具体情况,以及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表现。

在1950年,年仅22岁的宋良友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时值朝鲜战争爆发,国家的召唤促使他踏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他被编入了志愿军27军81师241团的3营12连,担任尖刀班班长,执行着无数次危险的任务。长津湖战役这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战斗,将成为他一生无法抹去的记忆。
宋良友所在的第九兵团接到命令,迅速向朝鲜进发,准备投入抗美援朝的战斗。第九兵团的战士们刚刚跨过中国边境,便迎接到了严酷的考验。朝鲜的寒冬毫不留情,温度降到零下四十多度,犹如冰雪覆盖的大地让所有人都感受到刺骨的寒冷。对于宋良友这样的南方战士来说,零下四十度的低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寒风如刀割般刺入骨髓,每一步都像是踏在冰冷的刀刃上。很多战士连寒冷的感觉都麻木了,只能用坚韧的意志撑起身躯,继续前行。

宋良友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战斗,莫过于在长津湖战役中的新兴里战斗。那场激烈的战斗让他荣立了一等功,也让他差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由于极寒的天气和缺乏御寒装备,志愿军战士们在严酷的环境中面临着巨大的生存考验。尤其是在雪地里长时间潜伏,许多人出现了冻伤,甚至有五分之一的战士因寒冷而无法继续作战。冰雪覆盖的大地,寒气刺骨,战士们被冻得瑟瑟发抖,眼皮也因为寒冷而难以睁开。每当寒风呼啸而过,宋良友便不停地摩擦着自己的双手,试图用这种方法来保持温暖,他甚至开始哈气,尽量让手部不至于彻底冻僵。

此时美军以为我军由于寒冷的天气和冻伤的困扰,早已失去了战斗力,在他们的眼里,志愿军已经是毫无抵抗力的“活靶子”。他们大声嚷嚷着,胆敢肆无忌惮地向志愿军阵地发起进攻,打算彻底摧毁这一支被他们认为“不堪一击”的敌军。
他们完全没有预料到,在那片冰雪的覆盖下,仍然有着坚韧如钢的战士们在等待着机会。就在美军以为胜利在握时,宋良友从雪地里猛地跃起,像一只从冰雪中突然冒出来的猛兽,手持冲锋枪,迅速地开始横扫四周。那一瞬间,冰雪中爆发出的枪声,像雷霆般震耳欲聋,瞬间打破了敌人的侥幸心理。

美军完全被这种出乎意料的反击所震撼,纷纷转身就跑,他们没有想到我军居然还有战斗力,还在敌人眼前上演了一出“复生”的戏码。宋良友咬紧牙关,拼尽全力,像猛兽般向敌人开火,敌人一片狼藉地倒在他面前。随着枪口的喷射,倒下的美军战士不计其数,血花在冰雪中散开,成为这场战斗的见证。
随着战斗的逐渐结束,宋良友在一阵剧烈的爆炸声中倒了下去,眼前一片漆黑。他的身体因长时间的激烈战斗和伤痛的侵袭,已接近极限。他几乎是被战友们拖着、抬着,被送到了临时的战地医院。血与泥混杂的伤口让医生们感到震惊。

宋良友的伤情极其严重,尤其是他那长达十几厘米的伤口,在暴烈的战斗中,他没有任何时间去顾及自己的伤势。医生们连忙展开紧急治疗,将他的伤口缝合起来,整整五十针才勉强将那深深的创口封住。每一针的缝合都像是在他撕裂的身体上刺入一根利剑,每一次针线的穿过都让他在昏迷中痛得浑身颤抖。
昏迷了整整三天后,宋良友终于在病床上睁开了眼睛。经过这场生死考验,他的身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虚弱,他的心中依然充满着无比坚定的信念。面对死神的逼近,他从未退缩,战斗中每一刻都充满了死亡的气息,这一次他活了下来。

宋良友被组织授予了“一级战功”殊荣,这对于他来说是对他英勇斗志的认可,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战友们为他送来了祝贺,宋良友并没有因此而感到骄傲,反而更加沉默。他明白真正的英雄并不需要奖章和荣耀,他们只是在历史的洪流中默默付出,直到最后一刻。
这之后的战斗依旧充满了危险与困难,宋良友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屡次战功赫赫。每一次他都被授予一等功和三等功,战友们也因此称他为“战场上的铁血勇士”。

退伍后的宋良友,将自己那些光荣的奖章和荣誉证书小心地收了起来,静静地放进了一个老旧的木箱里。他从不拿出来炫耀,也从不主动提起自己在战场上的英雄事迹。对他来说那段艰苦的岁月,充满了无数的血与火,胜利与牺牲,一切都只是他作为一名军人的职责与使命。
宋良友的选择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他本可以凭借自己在战场上取得的辉煌战功,轻松地得到组织的关照,过上安稳舒适的生活。许多人都认为,一个像他这样的英雄,理应被安排一份较为轻松的工作,享受生活。宋良友选择了拒绝。他心里清楚,自己的责任并未结束,国家建设依然需要他的参与。他毅然申请前往安徽淮南的大通煤矿,亲自投身到最艰苦的基层工作中,去做一名普通的工人,用自己的双手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贡献力量。

享受过人民的赞誉,因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被授予一等功,他是当之无愧的国之功臣。宋良友从不以此自豪,更不会因此放松自己的追求和生活方式。他从未把自己当做英雄,在所有人眼里,他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甚至有些人已经不再记得他曾经的辉煌岁月。时光如流,他已经有些忘记了曾经那些难以忘怀的战斗,忘记了那些刻在心头的数字与代号,只有那几个数字依然留在他的记忆里——“27,81,241”,那是他年轻时与战友们一起并肩作战的象征,是那个铁血岁月的印记。
参考文献:
新华社..深埋战功的志愿军老战士宋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