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和广西交界的地方,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百年不用广西人”。乍一听,许多人都会满心疑惑,这简短的话语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沧桑与深意呢?
故事要回溯到 1934 年,红军长征途中那场惊心动魄的湘江战役。彼时,蒋介石调集 30 万重兵,妄图凭借湘江这一天然险阻,将中央红军扼杀在湘、漓两水以东。而红军战士们尽管只有 8.6 万人,装备还极其简陋,却怀揣着坚定的信念,毫不退缩地直面这场生死较量。
战斗一打响,红军先头部队迅速强渡湘江,艰难地控制住了渡河点。但后续大部队由于携带大量辎重,行军速度缓慢,尚未全部渡江,便遭到了敌军优势兵力的疯狂夹击。为了给主力部队争取渡江时间,红军各军团奋勇拼杀,每一片土地都被战士们的热血浸透。尤其是湘江两岸负责掩护的部队,在敌人飞机、重炮的狂轰滥炸之下,与敌军展开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激烈对抗,战斗整整持续了 5 昼夜。
在这场惨烈至极的战役中,新圩阻击战、脚山铺阻击战、光华铺阻击战成为了血与火的焦点。红军战士们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抵挡着敌人一波又一波的猛烈攻击。最终,红军虽成功突破第四道封锁线,可付出的代价无比沉重,部队人数锐减至 3 万多人,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和红三军团第十八团更是弹尽粮绝,几乎全军覆没,绝大部分战士壮烈牺牲。
当时,广西军阀白崇禧采取了一种特殊的 “送客战术”。他表面上应付蒋介石,摆出一副与红军作战的架势,实际上却有意放走红军。这背后有着复杂的缘由,一方面,他深知对面红军中有一支极为英勇的部队成员大多是广西人,出于同乡之情,他实在不忍心看到广西人打广西人。这支广西籍的红军部队,有着钢铁般的意志,他们为了心中的理想与信仰,背井离乡,投身革命,即便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也毫不畏惧,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尽显八桂子弟的英雄本色。
另一方面,湘江战役的主战场就在广西境内,在这场战役中,牺牲最多的就是广西人。当地百姓目睹无数乡亲倒下,出于一种朴素的情感,希望能为广西留下血脉传承,于是便有了打仗用兵时 “百年不用广西人” 的说法。这并非是真的不用广西人,而是对那场悲壮战事的铭记,以及对生命牺牲的痛惜。
正因如此,湘江战役的惨烈深深烙印在当地百姓心中,他们悲痛万分,才有了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的感慨。湘江的江水被烈士鲜血染红,百姓们怎忍心饮用;江中的鱼儿吞噬着烈士遗体长大,人们又怎下得去口。这是百姓对红军烈士最质朴、最深情的敬重与缅怀,也是那段悲壮历史的无声见证。
时至今日,湘江战役虽然已经过去近百年,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如同璀璨星辰,永远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它时刻警示着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我们理应倍加珍惜,传承先辈们的精神,砥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