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中国最后的女先生”叶嘉莹在天津离世,享年100岁。一个世纪的光阴里,她用诗词温暖了无数人的心灵,也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什么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个消息传出后,无数学子泪流满面。
他们想起那个站在讲台上,用优雅姿态讲解诗词的老人;想起那双因激情而闪烁的眼睛;想起那个即便90岁高龄,依然坚持站着授课的身影。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书香世家。门楣上“进士第”三个大字,预示着这个家族与文化的深厚渊源。
父亲教她认字写诗,伯父引导她感受诗词之美,母亲培养她的艺术气质。
11岁开始写诗,她用稚嫩的笔触描绘院中风物:窗前翠竹、阶下黄菊、飞舞的蝴蝶。这些童年的诗作,是她对美的最初感知,也是她与诗词结缘的开始。
然而,人生际遇总是难测。婚后的叶嘉莹经历了颠沛流离:丈夫入狱、居无定所、独自抚养幼女。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是诗词给了她继续前行的力量。
她说:“我一直觉得,诗词不仅仅是文字的优美,更重要的是它能给人精神的慰藉。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刻,古人留下的诗句常常能照亮我的心。”
从台湾到哈佛,从加拿大到南开,叶嘉莹用70年时光在讲台上诠释诗词之美。即便在最艰难的岁月,她也从未放弃过教育事业。
“听叶先生讲课,就像听见了一千年前的风声。”她的学生这样形容。在她的课堂上,古老的诗句焕发出新的生命,千年前的诗人仿佛就在眼前。
白先勇说:“听叶先生讲杜甫的诗,五十年后依然感动。”席慕容称她是“发光体”。这不仅是对一位教育家的赞誉,更是对一个文化传承者的致敬。
“我这一生有诗词相伴,便将这一生投入它吧。”2018年,已经95岁高龄的叶嘉莹,将毕生积蓄3568万元捐给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
她过着最简朴的生活,却将所有心血都奉献给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她常对学生说:“如果中华古代优秀文化遗产在你们这一代中损毁了、丢掉了,那你们这一代就是罪人。”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她在耄耋之年仍孜孜不倦。
叶先生有一个美丽的期待:“我在等待,等待因为我的讲解而有一粒种子留在你的心里。多年之后,等着这一粒种子有一天会发芽,会长叶,会开花,会结果。”
如今,这位播撒诗意种子的园丁走了,但她种下的种子早已在无数人心中生根发芽。她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用赤诚之心守护着中华文化的瑰宝。
叶先生走了,但她留给我们的不只是知识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感召。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她用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学问,是要润泽心灵的。
如今,在加拿大的小女儿赵言慧,或许正在整理母亲留下的诗稿和笔记。这些珍贵的精神遗产,将继续滋养后人的心灵。
“我常常在想,”她生前说过,“如果能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古典诗词的美,那该多好。”
这盏照亮古典诗词的明灯虽然熄灭了,但她点亮的光芒永远不会消失。在无数被她影响的人心中,诗词之美将继续传承,这或许就是对叶先生最好的告别。
正如她最爱的那句诗:“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而今,这位守护诗词的英雄已然远去,但她的精神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https://news.nankai.edu.cn/mtnk/system/2018/06/08/00038919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