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凉州之乱,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这段历史存在巨大争议

史叙年华 2025-01-23 22:40:24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才刚被镇压下去一个月的时间。就在这个时候,汉灵帝突然接到了一份报告,上面称西北的凉州那边,竟然一下子就造反了!

在东汉那段历史当中,凉州发生叛乱可不算啥稀罕事儿。打东汉初期起,西边的羌人就没消停过,老是在那闹事呢。为了平定羌人的叛乱,东汉可是耗费了将近百年的时光,然而问题却始终没能彻底解决。每次东汉派军队出征过后,羌人可能会安稳几年,可没多久就又开始闹起来了。

一直到汉桓帝在位期间,汉桓帝对凉州三明予以重用,决意要把羌人问题给解决掉。其中凉州三明里的段颎手段尤为狠厉,直接大开杀戒。经段颎这般大力杀伐,羌人遭受了极为沉重的打击。仅有一小部分羌人得以存活,随后也被汉朝政府迁移到内地,慢慢被同化了。

由于这样的缘故,在先前汉灵帝执政的绝大部分时期当中,凉州大体上还是处于较为太平的状态。

在东汉那段历史当中,这样的情况已然算得上是极为难得的了。

因而,在汉灵帝刚接到相关报告之际,起初并未十分放在心上。他心想着,此次叛乱大概和以往羌人的叛乱情况相仿,只需派遣军队前往镇压一番,便能够轻易将问题解决掉。彼时的汉朝,虽说才打完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可抽调出一部分军队,到西边去平定叛乱的羌人,还是能够做到的。

然而,没过多久,汉灵帝便察觉到,这一回,或许是自己弄错了呢!

接下来的一整年,汉灵帝接连把诸多精锐部队调往凉州,用以平定那里发生的叛乱。就连位列汉末三杰之中的皇甫嵩,也被汉灵帝派遣到了凉州。然而,此次叛乱不但没能迅速得到平息,相反,在短时间内竟越发严重,闹得规模更大了。

并且,在后续的奏报里,汉灵帝迅速察觉到一个情况:此次与以往羌人闹事的情形全然不同。在这场叛乱当中,其主体除了羌人之外,居然还有诸多凉州的汉族百姓呢!更有甚者,那带头起来造反的,竟然是汉朝此前委派到当地去任职的官员!

更有趣的是,这伙人起兵反叛之后,所打出的旗号并非是要公然造反,反而是宣称要来诛杀他身旁的那些宦官呢。也就是说,人家是以清君侧的名义来行事的。

这实在是颇具讽刺意味。

需明确的是,在过去一百多年的东汉历史进程里,羌人虽说不时会惹出些事端,可从未出现过当下这般情形。那为何到了东汉末年之际,这群身处西北边陲的羌人,竟像是换了套路一般,玩起了清君侧的把戏呢?

事实上,要讲这个故事,咱们得先从凉州之前所处的状况开始说起呢。

东汉时期,凉州堪称“国家级”的战略要地。其最为关键的部分当属河西走廊,它位于凉州内部核心区域。这条通道把中原与西域径直连通起来,要知道在汉朝时航海技术尚不发达,如此一来,这里便成了汉朝面向外界的唯一门户。

其次,这一狭长区域,不但有着连通西域的功用,更是直接切断了蒙古草原与青藏高原间的关联。在蒙古草原区域,聚居着众多游牧民族,东汉前期此地以匈奴最为强盛,之后便是鲜卑。而青藏高原一带乃是羌人的领地,他们同样过着游牧生活。

在汉朝时期,要是那两大游牧势力彼此有了关联,还联合起来对付汉朝的话,汉朝可就真的会陷入极为艰难的境地。其实这种情况,以往并非没有出现过呢。早在西汉刚开始的时候,也就是匈奴最为强盛之际,凉州那一片区域曾经就是匈奴所占据的地盘。

彼时的匈奴,其地盘范围极为广阔,一直延伸到了中亚地区,并且还与青藏高原上的羌人相互连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羌人实际上沦为了匈奴的附庸。就拿张骞出使西域来说,他当时便被羌人所擒获,而后又被转送给了匈奴人。

在那段时期,匈奴与羌人联合起来,差不多对汉朝构成了一种“半包围”态势。其能够从蒙古草原还有青藏高原这两个不同方向,一同对汉朝发起袭扰行动。这般情形下,汉朝所面临的防守方面的压力,无疑是极为巨大的。

好在后来进入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发力了,仅用六天时间便转战千里之遥,经过一番迅猛打击,成功拿下了河西走廊。也正是从那时起,汉朝得以首次切断两大高原之间的地理关联,其面临的国防压力随之大幅降低。

自汉武帝时期起始,一直延续至东汉末年阶段。在这一漫长过程当中,汉朝虽遭遇过王莽篡汉之事,从而陷入了一阵子的混乱局面。然而,河西走廊这一特定区域,却自始至终都牢牢掌控于中原王朝的手中,未曾脱离其掌控范围。

如此一来,汉朝便能够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分别去应对羌人与匈奴了。通过这样的方式,汉朝在面对羌人和匈奴这两方势力时,就可以将其分割开来,逐一进行处理,进而掌握应对局势的主动权。

即便如此,在与羌人的对抗中,占据优势的东汉依然面临极大困难。为啥呢?只因羌人背后靠着青藏高原。每次打不过了,羌人便径直退到高原深处。而汉朝军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很难适应在高原上作战的环境。

然而,这并非是由于东汉军队实力欠佳所致。要知道,在整个人类的漫长历史进程当中,于高原展开作战行动向来都是极为棘手的难题。纵观全世界的古代史,能够在高海拔地区进行作战,并且还能取得令人惊叹战绩的将领,实则是寥寥无几的。

比如西方古代的汉尼拔,他曾率领军队成功翻越了阿尔卑斯山,借此奇袭罗马。仅这一战绩,便让汉尼拔在后世被尊奉为战神。可事实上呢,汉尼拔当年率军所跨越之处的最高点,其海拔高度是还不到三千米的。

可要是着眼于东汉时期的情况呢,东汉若想把羌人给彻底打败,那就不单单得进军到海拔达到三千米的地方,并且还得在那样的区域长期开展作战行动才行呢。

其难度之高,自是不难想象的。

东汉后期阶段,东汉王朝终于迎来了一位在高海拔作战方面极为擅长的厉害人物。此人便是东汉后期声名赫赫的名将——段颎。

汉桓帝在位期间,段颎率领军队奔赴高原展开征伐,一番激战过后,总算将西羌这一棘手难题给解决了。在段颎的调遣指挥下,那些顽强抵抗的羌人大多被消灭殆尽。而余下的羌人则被迁徙至凉州境内,与当地的汉朝百姓共处,彼此不断相互同化融合起来。

段颎着实极为勇猛!就因如此,自段颎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西边的羌人再也未曾闹事。非但如此,他们还在凉州一带渐渐开启了融合的进程,不再像以往那般滋事扰边,凉州地区也由此迎来了相对安宁的态势。

并且,在持续融合的进程之中,不少西边的将领察觉到了羌人的长处。由于生活环境颇为艰苦,羌人普遍具备吃苦耐劳的特质,还敢于迎击硬仗,其作战风格极为彪悍。这般的羌人,可不就是“天生的战士”嘛!

在东汉中后期的时候,有大量的羌人直接加入到东汉的军队里参与作战。就拿后来段颎攻打西羌来说,他的部下其实就有众多羌人。由于这些羌人本身就对高原的生活环境极为适应,所以段颎在那时才得以在高原之上屡战屡胜,一路凯歌。

在东汉时期,有一部分羌人加入了东汉的军队。对于这些加入军队的羌人,在史书当中有着一个统一的称谓,那便是“义从”。

在东汉后期与三国时期,“义从”所指并非仅仅是归附的羌人哦。实际上,还有那些归附东汉军队、追随着东汉的胡人呢,另外,处于非服役状态却自愿投身军队的汉朝百姓也在其列。总之,这帮人的共性很明显,那便是“他们全都是自愿参军的”!

需注意的是,依据东汉的兵役制度来看,不少东汉士兵实则是被迫去服役的。毕竟东汉人口数量较多,并非所有人都得强制服兵役。而到了东汉后期,干脆直接推行募兵制了。不过呢,这一制度从根本上来说,其本质依然还是围绕着服役展开的。

那些义从呢,是自愿前来参军的。简单来讲,在他们看来,士兵不过就是一种职业罢了。对他们而言,参与打仗其实就是能够改变人生的一条上升途径。

因此,这类义从的战斗力常常极为强悍!就像东汉末年的白马义从,其战斗力强得超乎想象。还有赵云,起初他便是常山义从的首领呢。如此可见,这类义从在战斗方面确实有着突出的表现。

其实在羌人那一方,情况也是如此。同样的道理放在羌人这边,也是适用的呢,本质上和其他相关情况并无不同,都是这般的情形。

归附汉朝的羌人,在归附之后,普遍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发展困境。他们期望通过好好耕种土地来改善生活,可耕地全掌控于汉朝地主手中,即便手头有钱,对方也绝不肯出让。而若想凭借察举制踏入仕途为官,更是难上加难,那些中原大儒压根就不愿对他们加以教导。

所以在那之后,这些羌人渐渐察觉到,凭借常规的方式,压根没办法改变自身的命运。接着再往后,部分羌人更是发觉,摆在面前可供选择的上升途径仅仅剩下两条了,并且无一例外,都是些非正常的途径。

其一便是率领部众公然造反,如此便可回归高原之地,依靠放牧来积攒财富。其二则是充当义从,要是能在战场上建立功勋,那他们便有望于军中谋得一些职位,这也相当于另一种形式的为官了。

在东汉末年之前,羌人的情况大致便是如此了。以上所提及的种种方面,综合起来就呈现出了当时羌人的基本面貌,涵盖了其诸多方面的状况,这些内容基本勾勒出了那个时期羌人整体上的大致情形。

然而,时间推移至东汉末期的时候,即便此前一直维持着的那种生活条件,羌人也渐渐无法继续保持下去了。

缘由其实并不复杂!要知道在王朝发展至末期阶段时,东汉那内卷的状况,已然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实在是太严重啦!

在古代中国,近乎所有的封建王朝,其覆灭的根源从本质上来说,皆可归结于土地兼并这一现象。要知道,土地兼并在当时堪称是古代社会最为突出的内卷状况,它对封建王朝的兴衰存亡起到了极为关键的影响作用。

在往昔,底层百姓手中持有土地之时,尚可勉强维持生计,日子还算能过得下去。然而每至王朝后期,情况便急转直下,土地兼并现象极为严重。珍贵的耕地这一生产资料,绝大多数都汇聚到了东汉地主阶层手中。如此一来,众多东汉平民只能遭受他们的无尽剥削,过得苦不堪言,真可谓生不如死。

但凡稍微具备一些历史常识的人,对此应该都是有所知晓的。不过呢,有一个问题绝大多数人都未曾去思索过,那便是:倘若在当时东汉时期,连普通的平民生活都已经凄惨到这般地步了,那么那些归附而来的羌人,他们的生活又会是何种情形呢?

答案说来并不复杂!实际上,他们所过的生活,相较普通的东汉百姓而言,甚至还要更差呢!

这些羌人,在当地压根没被当回事儿。东汉官府对此漠不关心,东汉的地主阶层同样没把他们放在眼里。特别是那些当地官员,简直变本加厉,他们似乎就热衷于对普通羌人进行剥削压榨,全然不顾及羌人的处境。

相较而言,要是去剥削东汉底层的普通百姓,老百姓必然会奋起造反。一旦百姓造反了,相关官员便会被即刻问责。可要是羌人造反闹事,那就被称作羌乱。这种情况下,当地官员能够直接带兵去镇压,并且镇压之后,此事还能算作是他的一项政绩呢。

不难想象,东汉末年之时,羌人的生活该是何等艰难。此刻我们不妨回过头来,试着从羌人的角度去看待当时的状况。如此一来便能够理解,为何羌人会争着抢着去做义从了。毕竟,他们宁愿在战场上拼命,也不愿安安稳稳地去过那种所谓“老老实实”的日子。

说到底,要是有一条能走下去的活路,又有谁会愿意去造反?毕竟造反可不是什么轻松平常的事儿,那是得冒着极大风险,不到万不得已,根本不会有人选择走这条道儿的,还不都是被生活逼得没辙了才会如此嘛。

在古代的历史长河之中,对于广大民众而言,最为质朴且真切的愿望,向来便是能够实现吃饱穿暖的基本需求,进而可以安安分分地度过平稳安定的日子。

无论是东汉时期的寻常百姓,还是羌人,亦或是鲜卑、乌桓之人,情况皆是这般。然而,彼时的社会体制,却致使他们压根儿没办法达成这样的愿望。

然而在整个东汉后期,特别是汉灵帝执政期间,羌人还真没怎么敢闹事儿。为啥呢?很简单,之前段颎的手段那可太狠啦!他当年一顿猛揍,直接把羌人给吓得够呛。就这么着,一直到黄巾起义爆发前,羌人都没敢搞大规模的作乱之事。

然而,到了公元184年的时候,这样的局面终究还是被彻底打破了。

这一年的二月间,那位被称作大贤良师的张角,振臂高呼出“苍天当死,黄天当立”的响亮口号。刹那间,在整个东汉的疆域之上,足足有七州二十八个郡的地方,同时被战火所笼罩,硝烟弥漫,局势瞬间变得紧张而严峻起来。

接下来的情况是,因要对黄巾起义进行镇压,汉灵帝只得从各个地方去征调东汉最为精锐的军队。并且,汉灵帝还给予了地方官员大量的权力,准许他们自己去招募兵员。

在当时那个时期,东汉的军事实力相对来说是较为强大的。也正因如此,没过多久,黄巾军的主力部队便相继被歼灭,其发起的起义也随之逐渐被镇压下去了。

然而,这绝非是一个终点,恰恰相反,它乃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在当时的东汉时期,差不多把全国的军队都调集起来了。如此一来,凉州那个地方在这之后,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空虚的状况。

接下来便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在凉州这一带的羌人,忽然察觉到了一个极为有意思的情况。

在凉州这地方,日子过得最为凄惨的当属他们了。军队里的士兵,其中大部分也都是来自他们这个群体。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官员以及地主,还一个劲儿地变着各种花样去压榨他们呢。

这般逻辑,是不是存在些许问题?

于是乎,没多久,在北地、金城、安定等好几个郡当中,相继就有小规模的羌人叛乱发生了。这些叛乱一开始的时候,规模着实不算大。许多叛乱在最初阶段,实际上仅仅是为了反抗那种高压统治罢了,并非真的有要造反的念头。

面对这样的状况,东汉政府即刻着手调兵遣将,打算对叛乱进行镇压。在当时的凉州地区,东汉所能在最短时间内调集起来的精锐力量,便是那支“湟中义从”了。

这支军队差不多是由羌人和小月氏人构成的。此前,它一直常年屯驻在令居这个地方,而令居就是现今甘肃永登县那一片区域。

接下来的情况是,这支军队在被调派过去着手镇压叛乱之际,没过多久便发生了哗变的情况。

从那之后,这支军队里的义从士兵们奋起反抗,果断地将那些一直压迫着他们的长官给杀掉了。紧接着,这支军队便展开了迅猛的行动,对周边的官府发起了接连不断的袭击。就在此次袭击行动开展期间,汉朝的护羌校尉冷征也不幸被他们给杀害了。

这下可麻烦了,出现的状况很严重,情况一下子变得糟糕起来,真的是问题变得相当大了呢。

东汉的军事管理体系里,护羌校尉这一职位,在东汉针对羌人的相关行动过程中,差不多算是处于最高层级的军事长官了。其承担着重要职责,在涉及与羌相关的诸多军事事务处理等方面,发挥着极为关键的统领作用。

要是用现代的情况来作类比的话,其层级大致和军区司令相当。

冷征被杀之后,这场起初规模不算大的叛乱一下子就升级了。就在这个时候,那些发起叛乱的羌族士兵,居然挟持了若干当地的军政官员,还强硬要求这些官员跟着他们一同造反呢。

实际上,在当地官府当中,不少官员内心是很同情那些处于底层的羌人的。可关键在于,当时整体的大形势已然如此,他们根本无力去改变什么状况。这不,没多久,当这些官员被抓捕起来,又遭到下面羌人逼迫,让他们一同参与造反时,其中有几位官员立马就点头应承下来了。

在这些被成功说服的官员当中,有两位相对而言较为重要。

有两个人,其中一位是当时担任新安县令的边章,而另一位则是凉州从事韩遂!

相较而言,后世之人对韩遂这个名字会更为熟知。毕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直持续到三国时代正式开启之前,韩遂这个名字是会频繁现身的。

就在同一时刻,湟中义从发生叛乱,他们推举出了李文侯与北宫伯玉这两位带头人。而在后续展开的凉州之乱里,边章、韩遂以及被推举出来的李文侯、北宫伯玉这几人,无疑成为了其中最为关键的主角人物。

在汉朝时期,诸多普通百姓此前着实遭受了极为沉重的压迫,生活过得异常艰难困苦。正因如此,待到部分军队发生哗变的情况出现后,这些百姓们也就随之纷纷起来造反了。

然而,当事情进展到当下这般情形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思索一个问题。

站在后世的视角来审视,不禁要问:这场发生过的叛乱,究竟应当视作民族矛盾呢,还是应当看作阶级矛盾?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着实难以给出确切定论。毕竟在很大程度上,两种情况都存在呢。就拿凉州叛乱发生之时来说吧,那会儿基本上没人会去琢磨这个问题,因为底下的那些人,行事更多是依从自身的本能罢了。

而对于上面提到的那几位将领来说,他们在行事之时,是要同时兼顾自身利益方面的得与失的。他们做决策、采取行动等,都无法抛开对自身利益究竟是有所增益还是有所损耗这方面的考量呢。

然而,与此同时,必须要明确的是,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可不容小觑,它实际上是极为关键的呢,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切不可轻视对待哦。

唯有先将这个问题想透彻了,大家方可明确究竟谁是敌人,谁又是朋友。

在东汉末年的时候,人们压根还没顾得上思考这个问题呢。随后的整个三国时期,乃至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之前,也始终没人能把这个问题想通透。而真正要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大概率得等到1925年,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撰写完成之后,大家方可获得确切答案。

要是大家都未能得到答案,那接下来又会呈现出怎样的情形呢?

东汉末年的那段历史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要是缺失了某个关键答案的话,那往后众人便只能陷入混战的局面啦。并且呢,战争往往容易被一部分人所利用,到最后沦为他们达成自身目的的工具。

接下来的情况是,凉州叛军逐渐形成了规模。在数位带头人的引领之下,这支叛军迅速朝着甘肃天水一带进发,其攻势极为迅猛,一路上简直是势如破竹,所到之处几乎未遇到什么有力的抵抗。

当然了,在这个时候,叛军是没办法直接亮出叛乱的招牌的。要知道,在叛军的队伍里,有不少是来自凉州的汉朝普通百姓呢。这些老百姓啊,他们心里头只是想着要去反抗那些残暴的统治,可压根就没打算要跟汉朝作对。

于是在那之后,叛军一方就竖起了“诛杀宦官”的旗帜。在当时东汉的整个疆域内,宦官尽管手握大权,可实际上差不多沦为了人人唾弃、人人喊打的对象。毕竟大家心里都清楚,这帮宦官干的尽是贪污受贿的勾当,还对百姓进行大肆搜刮盘剥。不少人都认为,正是由于这些宦官的存在,自己的日子才会过得如此艰难。

更为荒唐的是,就在这样的关键当口,彼时任职凉州刺史的左昌,竟趁机大肆敛财。他一方面朝着京城方向,夸大凉州面临的危急局势。同时呢,还借着在当地招募兵员的由头,疯狂贪污军费,听闻其贪污数额竟高达好几千万之巨!

都已经发展到这样的地步了,东汉若还能轻轻松松就把叛乱给平定下去,那可真就奇了怪啦!

然而,恰恰就在这样的时刻,另一位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出现了。

有这么一个人,其名为盖勋。

在后续的《三国演义》里,盖勋几乎没什么戏份,以至于不少人都未曾听闻过这个名字。然而在东汉末年的正统史实当中,此人实则是一位对历史走向有着直接决定性作用的关键人物!

总的来讲,盖勋无疑是个好人。他曾在凉州为官许久,在这段漫长的任职期间,他积攒下了极佳的名声。甚至那些起来造反的人,对他亦是十分敬重呢,足见其为人确实有着令人钦佩之处。

当叛乱发生之际,盖勋正在那位存在贪污行径的凉州刺史麾下任职。盖勋为人正直,对刺史的贪污之举极为反感,为此曾多次出面劝阻。可未曾料到,他这般正义的举动,不但未起到作用,反而将刺史给激怒了,引来了刺史的一腔怒火。

就这样,在之后叛军攻来之际,盖勋便被派到了前线,统领着军队去抵御那些叛军了。

盖勋所承担的这项任务,实质就是被送去赴死的。没成想,待盖勋率领兵马抵达前线之时,叛军当中居然很快就有人把他给认了出来。而后呢,盖勋更是在两军对阵之前,毫不避讳地对那几个一同参与造反的官员予以公开的指责批评。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盖勋实在太受人敬重了,而且他所言皆有理有据。没想到啊,那几个带头的叛军将领,居然真的就被他给说动了心思。最终,这些叛军直接选择了撤退,转而朝着其他地方攻去了。

这实在是让人感觉十分离奇,仿佛超出了常理能够理解的范畴,给人一种极为奇特、难以捉摸的感受,总之就是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在心里生出一种这事儿太过离奇的念头呢。

然而,这却并非是最为离奇的状况。

就在盖勋成功逼退叛军后没过多久,东汉中央总算派人来了,不过这来得着实有些迟缓,好歹是把那个贪污的刺史给换掉了。可随之而来接手相关工作的下一任刺史,却是个十足的“腐儒”。他居然琢磨着,多抄上几份《孝经》,发下去让那些叛军读一读,觉得他们随后就能主动放下武器投降了。

很明显,做出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过天真了。果不其然,没过多久,这位行事如此“天真”的刺史大人,便遭到了撤职的处理。

凉州高层接连发生变动,这使得本就快速壮大起来的叛军愈发容易展开攻势。而盖勋凭借自身所拥有的声望,渐渐成为了凉州派的核心人物。在此后的一段日子里,他更是亲自率领队伍,踏上了征讨当地叛军的征程。

传闻曾有一回,盖勋亲自率领队伍与叛军展开激烈战斗。然而,盖勋虽有着极好的人品,可论打仗的本事却较为平常,没多久就陷入了叛军的包围之中。待被包围后,负责指挥叛军的羌族首领,一瞧是盖勋,赶忙撤去了包围圈。不仅如此,还赠予盖勋一匹马,任由他离去。并且,该首领还表明,愿意拿出诸多财物,只盼盖勋能与他们携手,一同反抗凉州的暴政。

自然,面对叛军的这一系列行径,盖勋是全然不为所动的。到了最后,由于盖勋颇具声望,叛军也没办法,只能将盖勋安然无恙地送回去了。

然而,此次事件着实给盖勋带来了极大的触动。盖勋心里明白,诸多参与叛乱的士兵,无非是想为自己争得一口心气罢了。并且那时凉州高层存在的腐败现象,更是让盖勋厌恶到了极点。所以没过多久,盖勋便毅然决然地辞去官职,返回家乡了!

至此,凉州这边的局势看上去已然毫无希望可言了。然而,盖勋所做的那些事儿,没过多久就传进了汉灵帝的耳中。汉灵帝无疑是个昏君,这一点确实没法为其开脱辩解。但话说回来,虽说能说他品性不佳,可却不能讲他没什么能力。要知道,历史上真实的汉灵帝,其能力实际上并不差的。

于是,在知晓盖勋的相关事迹后,汉灵帝旋即着手对盖勋予以重点提拔。起初,汉灵帝任命盖勋担任武都郡太守一职,可还没等盖勋前去赴任呢,便又将其擢升为讨虏校尉。没过多久,更是进一步把他提升为京兆尹,让其全面负责长安周边的所有事务。

当盖勋在仕途上不断晋升之时,凉州那一方的局势已然是彻底陷入了糜烂的状态。

盖勋离开后,接任的凉州刺史干了啥事呢?他净干些给自己人升职的事儿,用人就看亲疏关系,完全是用人唯亲那一套。就因为这样,面对叛军的时候,这人根本就顶不住,被打得一个劲儿往后退。结果短短一年的时间,整个凉州差不多就全都沦陷了。

恰在此时,在这位刺史的管辖之下,有一名将军在与叛军交战时遭遇惨败。打了败仗之后,这名将军竟选择投向叛军一方,随后更是率领着自己所统领的军队,公然发起叛乱之举。

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马腾,而他便是日后赫赫有名的马超的父亲。

就在凉州一步步沦陷之际,叛军内部实则也正陷入内斗的局面。要知道先前那几位带头之人,他们相互间本就存在着矛盾呢。如此一来,过了两年之后,原先带头的四位叛军领袖当中,竟有三位都已死去,仅剩下韩遂一人还在继续坚持战斗着。

如此一来,叛军阵营里就仅剩下韩遂了。而在官军这边呢,马腾虽已倒戈,但其麾下的兵力可是十分强盛的。除此之外,在这期间,凉州还有个叫王国的人,他也率领着军队起兵造反,公然开启了反叛之路。

因此,在凉州羌乱爆发三年之后,凉州差不多大半都已沦陷敌手。就叛军方面而言,是以韩遂、马腾以及王国这三个人作为首领的。

当发展到这一阶段时,叛军的势力已然极为庞大,强大到具备了进攻凉州以外区域的能力。于是没过多久,凉州军便展开行动,先是对关中地区进行袭扰,而后更是做好了全面向关中地区进军的准备。

后来盖勋会被直接任命为京兆尹,原因就在于此。当时他获得升官之际,凉州那一片地域基本上已经完全沦陷了,所以才有了他被任命为京兆尹这一情况。

然而,随后的情况是,凉州叛军对关中地区形成了威逼之势,这可让汉灵帝再也无法保持淡定了。眼见着这样危急的局面,汉灵帝着实是坐立不安起来。

倘若说凉州地处极为偏远之地,对于汉灵帝而言,他尚还不是特别在意。但关中地区可就全然不同了,这里乃是东汉的核心要害所在,无论如何,汉灵帝都绝不能让其有失的,这对东汉来说至关重要。

公元188年的时候,汉灵帝着手在全国范围之内紧急抽调诸多精锐兵力,使其进入关中地区。身为汉末三杰之一的皇甫嵩,就被汉灵帝径直调派到了关中,肩负起统领军队的职责。而那个后来把东汉搅得大乱的董卓,在这个时候同样被汉灵帝调到皇甫嵩的手下,一同去应对叛军。

不可否认,皇甫嵩能位列汉末三杰之一,其打仗的能力着实高强。就拿“陈仓围城战”来说,皇甫嵩与叛军主帅王国展开对峙。这场仗持续了将近三个月,双方始终难分高下,呈僵持态势。不过,皇甫嵩借助陈仓那坚固的城防,成功打出一场精彩的防守反击战,进而赢得了最终胜利。

在打完这一战后,王国麾下的主力部队差不多被消灭了一大半。也正因如此,从那往后,他便彻底丧失了能与马腾、韩遂平起平坐的资格。没过多久,他就与世长辞了。

然而就在同一时期,在现今甘肃临夏那个地方,有个名为宋建之人,快速召集起了众多的军队。并且在随后的三十年当中,于凉州军内部而言,大体上呈现出宋建、马腾、韩遂这三方相互对峙、鼎足而立的局面。

当战事发展到这般地步时,若继续进行下去,东汉实际上是存在平定凉州叛乱契机的。一方面,凉州军自身内部缺乏团结性,有着诸多不同派系。另一方面,不得不说盖勋与皇甫嵩所组成的搭档,那可真是厉害非凡!

在东汉末年,有这样一对堪称绝佳搭档的“盖皇配”。盖勋负责治理长安,其秉持公正无私的态度,足以让皇甫嵩拥有一个安稳的大后方。皇甫嵩在打仗方面的能力堪称超一流,要是给予他充足的时间,要灭掉马腾和韩遂那是很有希望的。并且,他俩一旦联手,差不多能轻松把控整个关中地区呢。

在随后到来的东汉末年那场混战局面里,只要他们二人携手合作,那么整个历史的走向必定会呈现出全然不同的态势。

然而最终的结果是,历史并没有给予他们二人这样的机会。

就在皇甫嵩刚刚将王国击败,正打算进一步展开进攻行动之时,京城那边却传来了惊人的消息——汉灵帝竟然忽然驾崩了!

在汉灵帝驾崩以后,洛阳那边随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便成了历史的主线情节。起初是何进与宦官集团展开激烈争斗,接着董卓率军进入京城,再往后,关东联军又发起了对董卓的讨伐行动。

由于这一系列接连不断的变化出现,东汉的京城这边已然没办法再给予“盖皇配”任何形式的支持了。如此一来,在成功击垮王国之后,皇甫嵩也唯有率领着军队,坚守在长安一带,静静地观察局势的后续发展变化了。

而后,董卓进入京城,汉少帝遭到其废黜。彼时,各地群雄纷纷举兵而起,旨在讨伐董卓。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盖勋与皇甫嵩所做出的抉择,再度对历史的走向起到了直接的决定性作用。

彼时盖勋已然提议,要与皇甫嵩携手,自关中一带对董卓发起攻势。只要那时皇甫嵩应允下来,他俩即刻便能占据关中之地。凭皇甫嵩的本事,后续再有关东诸侯助力的话,要将董卓击溃绝非难事。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皇甫嵩并未应允。并且没过多久,皇甫嵩做出了听从董卓指令的决定,径直舍弃了手中掌管的军队,动身前往洛阳去了。

在失去军队的指挥权后,盖勋已然孤立无援,如同失去根基的大树,难以再有大的作为,再也无力掀起什么波澜了。没过多久的时间,他便被董卓强行带往了洛阳,自此开启了另一段境遇。

就这样,盖勋与皇甫嵩相继离去之后,董卓没费什么周折,便轻松地将关中掌控在了自己手中。

在这一时期,凉州军内部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举动。要知道那时的凉州军内部是划分成了诸多派系的。况且王国刚刚经历战败,在这种情况下,各方都忙着去瓜分王国所留下的政治遗产呢,自然也就没什么精力去做其他大动作了。

当凉州军内部又一次恢复稳定的态势后,董卓已然掌控了关中地区。而到了这般时候,那几位凉州军阀,都不再打算去和董卓拼个死活了,毕竟他们也不想因此而损耗自身的实力。

此后,马腾、韩遂等人先是在名义上归附了董卓,可实际上他们却保持着完全的独立状态。没过多久,董卓遇刺身亡,这一下东汉王朝便彻底陷入了分崩离析的局面。如此一来,后续的情况便是各方群雄展开了激烈的混战。

到了此时,最初凉州羌人起兵究竟是出于何种目的,却已然没什么人能记得起来了。

当发展到这个阶段时,马腾、韩遂等人早已不再在意此前羌人哗变之事了。羌人起初哗变无非是想让自身生活能有所改善罢了,然而如今,凉州军那满腔的怒火,却已然沦为马腾、韩遂等人用以在天下纷争中角逐争胜的工具。

东汉末年时期所发生的“凉州羌乱”便是如此情况。这一事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着其独特的发展态势与诸多影响,它成为了东汉末年那段动荡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给当时的社会等诸多方面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呢。

当我们回过头去审视整个凉州之乱,就能够察觉到这样一个情况:一开始羌人起来造反,其目的仅仅是想要为自己讨要一个合理的说法罢了。实际上,众多羌人在最开始的时候,或许压根就未曾动过要造反的念头,更没有想过要去推翻汉朝统治。他们不过是期望能够对当地那些贪官污吏予以报复,从而让自身的生活能过得稍微好一些。

然而最终,东汉末年的那些军阀利用了他们这种单纯质朴的愿望,致使他们深陷其中,最终被卷入了长达数年的混战局面里,实在令人惋惜。

由此可见,这段历史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务必要清楚地明白主要矛盾所在,得搞清楚谁是敌人,谁又是朋友,这着实是极为关键的一点呢!要是没能想明白这其中的答案,那最终的胜利成果,便极有可能会被那些军阀以及野心家给篡夺走啦。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