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着“铁饭碗”的曲艺家姜昆,却能在北京拥有价值过亿的豪宅?
一位体制内的工作者,究竟是如何积累如此财富的?
4月22日,姜昆和妻子李静民罕见露面,他们在洛杉矶的一家日料店里用餐,气氛非常温馨非常自然。这一幕让人不禁感叹,这位曾为祥盛街做出巨大贡献的艺术家,尽管如今已经75岁了,却依然充满活力,享受着宁静而幸福的生活。
姜昆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在商业领域打下了一片天地,获得了瞩目的财富。那么,姜昆是如何凭借相声这项传统艺术,利用体制内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逐渐积累财富并过上了豪华生活呢?
姜昆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北京家庭,家境并不富裕,但是家庭氛围却非常浓厚。他从小就对相声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迷上了侯宝林和郭启儒等相声大师的作品。
70年代,姜昆响应国家号召,成为了一名知青,被派到黑龙江的北大荒。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并没有放弃自己对相声的热爱,而是通过自学,结合田间地头的演出和战友们的鼓励,积累了相声表演的初步经验。
1976年,姜昆被调回北京,带着作品《三进校门》、《赫哲新花》和《林海红鹰》到北京参加全国文艺调演。正是在这里,他遇到了相声界的大师马季,马季相中了姜昆这位相声新秀,并收他作为了弟子。
马季不仅教给姜昆相声表演技巧,还培养了他对相声艺术的深入理解。在师傅的教导下,姜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1979年,姜昆与李文华搭档演出相声《如此照相》,他们的节目一经演出就大受欢迎,姜昆也正式进入了相声饿主流阵营。
从那之后,他开始频繁登上春晚的舞台,成为了春晚舞台上观众熟知的面孔。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姜昆与李文华、戴志诚等人合作,创作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相声作品,成为了春晚的常客。
姜昆的相声风格一直以来都注重寓教于乐,认为每一部相声作品都应该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而不仅仅是逗笑观众。在他看来,相声不应该充斥低俗、庸俗、媚俗的内容,而应该反映社会现象,带有教育性质。
为了提升相声的整体水平,姜昆发起了“反三俗”运动,力求整治行业中的低俗现象,这一举措虽然获得了不少的支持,但也引发了不少的争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和郭德纲之间的分歧。
郭德纲和德云社主张的相声风格更接地气,注重娱乐性和观众的笑点,因此也受到了大量年轻观众的喜爱。而姜昆却认为他们的风格太过低俗,与自己提倡的高雅相声不符,两人因而在相声艺术上的理解产生了矛盾,成为了行业内备受关注的“对立方”,至今矛盾都没有彻底解除。
尽管姜昆一直在体制内工作,端着“铁饭碗”,拿着并不怎么丰厚的工资,但他凭借在相声领域的影响力,逐渐实现了自己的财富积累。除了相声表演和春晚演出,还参与过大量的商演,并且也逐渐涉足了其他领域。
姜昆的演出收入可是不容小觑,除了国内的商演,他还多次去到海外巡演,将相声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获得了丰厚的演出报酬,光是商演的费用,就远远超过了他在体制内的固定工资。
此外,姜昆还积极参与广告代言,尤其是在广告最火的时期,他代言了多个知名品牌,其中包括“脑白金”等产品。光是广告代言,姜昆便赚取了丰厚的收入。再加上姜昆自己出版的书籍,以及相声作品,他的版权收入也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来源。
不仅如此,姜昆的投资眼光也非常好,据说他早年投资了很多的文化项目和企业,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他还收藏了大量的古董和字画,这些藏品的增值也让他的财富得到了更多的积累。
姜昆如今住在北京的一座价值上亿的豪宅,地处北京核心地段,装修奢华,家里设有古董收藏室和表演舞台,家里几乎成为了他布置好的一个文化和艺术的展览馆一样。所以说,姜昆为何能够凭借一个“铁饭碗”工作就拥有了如此财富?这与他多年来在相声界的积累和商业头脑有着很大的关系。
如今的姜昆,依旧活跃在相声界,不仅继承了传统艺术,也不断推动相声的发展和创新。虽然现在已经75岁,但他的身体依然很硬朗,与妻子李静民的婚姻状态也十分稳定,简直活成了“人生赢家”!
文章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姜昆
河北新闻网《姜昆奢华别墅曝光 盘点曲艺大腕豪宅》
人民艺术家杂志《姜昆的春晚之路,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中国网推荐《69岁姜昆隐藏了41年的老婆曝光,车上结缘恩爱至今,女儿漂亮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