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总计3900字,阅读完大概需要 13 分钟)
一说到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或许多多少少都知道是清朝的玄烨,其在位六十一年。那么,问及谁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后,此问一出,又有多少朋友能够回答呢?
这位女子,13周岁又三个月之时成为皇后,55周岁又六个月的年纪薨逝,正位中宫42年,成为有史可查的阶段中,华夏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后。她一直活在幕后,在民间并未有太多的名气,实际上,她在那个特殊时代下,起着重要的作用。她的皇帝老公就是那位任性且几十年都不理朝政的万历帝。

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后-王喜姐
今日,我们便拾起史料,讲述这位拥有第一头衔的主角的故事,她便是明神宗万历帝嫡后,孝端显皇后-王喜姐。由于篇幅限制,今日短文为其故事之上篇。
·十三岁,踏入无人企及的旧梦
作为整个明朝历史上少有的能够留下自己确切名字的皇后,王喜姐于公元1564年11月7日,出生在北京,祖籍浙江余姚。王喜姐比万历帝小一岁,明朝廷选择后妃之时,也几乎会选择与皇帝年纪相仿之人。
按照《明神宗实录》的记载,万历五年正月,也即是公元1577年春,万历帝的嫡母孝安皇后陈氏和生母孝定太后李氏,两宫太后下诏礼部为万历帝朱翊钧选后举行选美。通过层层选拔,王喜姐因姿色美丽入选。显然,被选中的时候,王喜姐刚刚过12周岁不久。
经过一年的学习与周旋,万历帝与王喜姐于万历六年正月择吉日正式大婚。这一刻,新郎官14岁半,新娘子刚过13周岁。大婚仪式后,王喜姐被正式册立为皇后,可惜的是,如今已经无法找到当时对于王喜姐的册文。十三岁,一个尚不谙世事的年纪,王喜姐踏入了普通人无法企及的梦里,从此以后,改变了自己与家族的命运。
·当大名鼎鼎的郑贵妃来了后
新婚夫妻显然会有一段极为美好的相处期,对于万历帝与王喜姐来讲,这段美好相处的日期多长呢?不长不短,刚好四年。为什么只有四年呢?因为,四年后,大名鼎鼎的郑贵妃踏着云乘风破浪的来到了万历帝的身边。
万历九年,也即是公元1582年,成婚四年的王喜姐生下了皇长女荣昌公主朱轩媖。在她怀孕时,万历帝与李太后分别派遣内官到武当山和五台山祈嗣。在生下皇长女荣昌公主后,大名鼎鼎的郑贵妃入宫,自此以后,王喜姐便失宠,不得万历的喜爱,故再未有生育。其实,咱们简单算算,生下女儿荣昌公主之时,王喜姐不过17周岁而已。
·被万历帝当成幌子
万历朝最重要的一件事什么呢?显然就是万历帝想立朱常洵,大臣说,不行,你必须按照祖制立朱常洛,这就是所谓的“国本之争”。其实,万历帝一度把王喜姐当成幌子。
王喜姐作为嫡后,只要她生下儿子,那么显然就是嫡长子,因为万历帝专宠郑贵妃,万历帝后来冷落了王喜姐一辈子的原因也在此。万历帝想册立第三子朱常洵为太子,就会想尽所有办法去缔造这样的环境。万历二十一年,也即是公元1593年,这一年,皇长子朱常洛已经11周岁,万历帝以嫡后王喜姐尚在盛年,有可能会生育嫡子为借口,拒绝了大臣要求册封皇长子为太子的请求。显然,万历帝在以王喜姐作为幌子搪塞这群文臣。

出土自万历帝的陵墓
当时的文臣皆不相信万历的谎言,忽悠谁呢你。他们均认为这只是皇帝为了立郑贵妃所生的三子朱常洵为太子,而使用的拖延之策。因为此时从万历十四年皇三子朱常洵出生起,已经过去七年了,王喜姐也已年近三十,万历才第一次提出等待皇后生子的想法,自然难以说服众人。
·一场火灾带来的国运变迁
日子一天一天过,所有人都会慢慢长大,但是身体的老化并不代表心智一定会成熟,历史上所有的人都跳不出这个道理。尤其是像万历帝这样的人,他在绵延日久的国本之争中慢慢失去了耐性,也失去了对于江山社稷的最后眷恋。
万历二十四年,也即是公元1596年,时年14周岁的嫡长女荣昌公主下嫁杨春元后,一场大火不期而至,也在不经意间改变了明朝的国运。这一年,坤宁宫遭遇火灾,火势蔓延至乾清宫,两宫俱被毁。
没有办法,王喜姐于是和万历帝一同移居启祥宫。但即使二人同居一宫,王喜姐还是很少能见到皇帝,陪在皇帝身边的主要是郑皇贵妃及其他妃嫔。在同一个屋檐下,皇帝与皇后做永远的陌生人,这实在是千古难得一遇的幻境,然而这一幕就切切实实发生在几百年前的华夏大地上。

万历帝缂丝
第二年是为1597年,万历帝的敬妃在生下皇六子后去世。皇帝于是将李敬妃的两个儿子朱常润、朱常瀛交由皇后王喜姐抚养。这两个皇子后来被封为端王、桂王,皆健康长大。我们在《明朝藩王选讲》中曾专门为这两位王爷写过纪传体文章。但看过那两篇文章的朋友或许都不会忘记,这两子一生都不受万历重视,皆被万历拖延至二十岁后才举行大婚。在万历帝心中,他和郑贵妃、朱常洵才是和谐的一家三口,其余的,都是外人。
·王德完不服
皇帝如此不按规矩办事,怎么办呢?大臣不同意了。
万历二十八年,也即是公元1600年,工科都给事中王德完上书,提到万历帝冷落皇后王喜姐,喜姐身边只剩几人服侍,并且身患重病。此时的王喜姐在后宫被冷落了几十年,三十六岁的年纪已经是一身病根。
在争国本的大环境下,王德完如此上疏,必会祸及万历皇帝与郑贵妃。事实上,为了国计民生上疏皇帝的王德完也因此受到了万历帝以及郑贵妃的嗔怒。然而却没想到的是,傲娇乖张的万历帝居然为自己辩白,长时间不理朝政的他,不惜公告天下,宣称皇后这几年以来,行为逐渐变得悍戾不慈,到了需要皇帝经常教训的地步。

每一块砖墙都是记载历史沧桑的证据
咱们作为晚辈后生,不敢多说这皇后王喜姐是否如万历帝所述,但是基本上可以确定的是,帝后二人关系极为不善。而此处的王德完,他的生涯也堪称传奇。触怒万历帝后,他被杖责一百,革职还乡。那一年是1600年,进士出身的王德完38岁,您以为这就结束了?20年后的1620年,万历帝朱翊钧与泰昌帝朱常洛相继驾崩,王德完被重新启用,被任命为太常少卿,又官至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此时,58周岁的他准备再次大展宏图,可惜没想到第二年,1621年,他却病逝在任上。
·沈一贯也不服
除了被革职的王德完之外,万历中期的内阁首辅沈一贯也为王喜姐鸣不平,不过他鸣不平的方式也有一些独特。作为当时少有的能够面圣的大臣,沈一贯告知万历帝,所谓帝后不和,甚至皇帝怠慢皇后王喜姐的流言一月前京中已有,于是明神宗下诏为自己辩白,且言语甚激。《明神宗实录》将万历帝为自己辩驳的原文,如实记录。
朕览文书,见工科都给事中王德完不谙规矩,妄言宫禁是非。且中宫乃圣母选择,朕之原配,见今侍朕,同居一宫,就少有过失。岂不体悉优容? 前准后弟王栋之袭伯爵,寔朕厚礼之意。迩年以来,稍稍悍戾不慈,朕每随事教训,务全妇道。中宫亦知改悟,何尝有疾? 这畜物狂肆妄言,惑乱观听。卿等为朕辅弼股肱,有君臣一体大义。特谕知之。
这段话,想必各位应该能看懂吧?在此就不作解释了,万历帝用如此过激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着实有失体统,什么所谓“畜物狂肆妄言,惑乱观听”的形容词去修饰比他自己更加关心国家江山社稷的文臣,让后世读到此字句都忍俊不禁。
能够面圣的沈一贯与万历帝深入进行利害分析后,再次上书,沈一贯表示:
京城十数年前便有此传闻,疑圣上欲不利于王喜姐,以为其爱子福王夺取太子之位。
此诏若发,则反将证实万历果有谋害中宫王喜姐,并且立郑贵妃为皇后,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之意。显然,那时候万历帝打的什么主意呢?他的想法很简单,迫害皇后王喜姐,要么找理由废黜她,要么将其陷害致死,然后以中宫之位无人为由,将郑贵妃册封为皇后,进而将郑氏所生儿子朱常洵变为嫡子,册立其为太子。虽说,这种“立嫡子”的方式颇有一番掩耳盗铃的意味。然而,这或许是倔强的万历帝能够想到的唯一的办法了。

物华天宝,每一寸肌肤都能记录史册难以言说的惆怅
然而,如果这个招数一出,天下人会如何看待皇帝呢?另外,当时万历帝的母亲李太后尚在,他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并且,这种行为也会彻底将郑贵妃与朱常洵推入深渊。综合利害关系之后,万历帝为保护爱妃爱子,听从沈一贯的建议,削王德完官职,推迟一年后后终于给皇长子朱常洛行冠婚礼,立为太子。
·居然到最后连皇后宝印都没有
我们前文讲到过,万历二十四年,乾清宫与坤宁宫失火,这场大火导致皇后王喜姐的宝印也被烧毁。几年后,关于此事,万历帝也一直黑不提白不提。
万历三十二年三月,也即是公元1604年的初夏,经过了几年前那场“王德完风波”之后,万历帝终于想起自己的皇后还没有宝印这回事,他随即要求户部采办金银珠宝为喜姐造新的中宫册宝冠服,时任户部尚书赵世卿请求以累年进贡给内库的珠宝制造,万历帝没有答应,居然令户部出外采办。用一个极具现代化的话语来形容:“又要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
但根据明末著名太监刘若愚所著的《酌中志》中的桥段记载,王喜姐的皇后之宝却一直被万历帝拖着没有补上,直到万历四十二年福王朱常洵去洛阳之国就藩,王喜姐按例要给福王妃发一道戒谕,需要用皇后之宝盖章。没有皇后宝印怎么办呢?您看,此时万历帝又不怠政了,又变得聪明起来了,只要涉及他的郑贵妃与爱子朱常洵,万历帝就变了一个人。
万历帝先是借口材料缺乏,遂命人用梨木雕刻了一个代替的。就这样,皇后王喜姐用一个梨木雕刻的印章,糊弄了事,实在是让人难以想象。

故宫博物院的皇后宝印
照理说,皇后之宝是皇后身份的象征,此举如此毫无疑问是在无视皇后的尊严,太监刘若愚也不禁感叹,直到万历四十八年王喜姐崩逝,皇后之宝依然没有被补上。王喜姐也成了有明一朝唯一一位,长达二十四年都没有皇后之宝的皇后,万历帝和她的夫妻关系可见一斑。这还像什么夫妻呢?仇人也不过如此。
那么在这样的基调下,皇后王喜姐的结局会是怎样的呢?她的晚年又有什么样的经历呢?甚至于在其薨逝后,又受到了什么样的对待的呢?让我们稍安勿躁,静待下一辑,为您继续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