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是如何诞生的?屡试不第的洪秀全,又如何成了“天王”?

菟菟纪 2023-04-29 17:29:05

公元1814年1月1日,广东花县福源水村一个客家自耕农家庭中,诞生了一名男婴,男婴大名洪仁坤,小名洪火秀。

而此时的大清,正值嘉庆年间。

这一年的嘉庆皇帝,正在考虑要不要拒绝英国人提出的建交请求,以维护祖宗留下来的“闭关锁国”传统。

至于哪里又新增了多少人口,这完全不是嘉庆关心的事情。

但是,让嘉庆做梦也不会想到的是,正是这个出生自广东小村落里的男婴,在若干年后,会搅的大清朝天翻地覆。

这个男婴,便是洪秀全。

洪秀全的家庭,在当时也算是小康之家,起码能供得起他读书写字,在他七岁时,就开始在村里的私塾读书。

当时包括他,以及他的家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洪秀全将来能金榜题名。

所以在早期,洪秀全也是一门心思的认真攻读,以便能考取一个功名,来实现自己光宗耀祖的梦想。

最开始,一切都比较顺利。

公元1828年,在顺利通过县试、府试之后,15岁的洪秀全,第一次参加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

但原本信心满满的他,却在这次院试中落榜。

初次落榜,虽说有些失落,但洪秀全并未气馁,回去之后,一边当私塾老师养活自己,一边继续攻读。

8年后,也就是1836年,洪秀全第二次参加院试,但此次仍旧落榜。

之后,他又分别在1837年、1843年又参加了两次院试,但两次的结果,同样跟之前一样,均为落榜。

此时,洪秀全已经30岁,但他,仍是一个童生身份。

二十三年的寒窗苦读,十几年的不辞辛苦考试,却连续落榜,这就让已至而立之年的洪秀全,心中极为不爽。

不过,对于考试的失利,洪秀全并没有把责任归咎在自己身上。

在他看来,自己学富五车,完全是有资格能考中的,而导致自己屡试不第的原因和责任,只有一个。

那就是官府的不公,比如出的题目太难,招生比例不公平等等,所以,洪秀全对清政府燃起了极大的愤怒。

这一刻,不知道洪秀全有没有想到,在一千多年前,曾经也有个年轻人和他一样的遭遇,同样也是把责任全部归咎于官府的不公。

这个人,姓黄名巢。

洪秀全有没有想到黄巢这个不得而知,但是,他接下来要走的路,却和当初屡试不第的黄巢要走的路,一般无二。

只不过,在具体走法上,洪秀全选择了另一种方式。

最开始,愤怒的洪秀全在家里着实消沉了一阵子,毕竟当时的他,既没有黄巢的经济实力,更没有一帮生死兄弟。

因此,他除了愤怒之外,也只能消沉,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而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的话,无非是当时的社会上多一个失意的读书人而已,同时为了生活,洪秀全也不得不老老实实当私塾教师或者回家种地。

但是,一本小册子改变了洪秀全的命运。

这本小册子,名字叫做《劝世良言》,是多年前,洪秀全去广州省城参加考试时,大街上一个基督徒免费发给他的。

而其中的内容,可以简称为《圣经》的读后感。

不过,当时的洪秀全对此丝毫不感兴趣,只不过秉承着免费不拿白不拿的想法,顺手就揣到了怀里,然后带回了家,最终随手扔在了角落。

但在屡试不第之后,在家里百无聊赖的洪秀全,偶然间看到它,然后就开始读了起来。

而这一看不打紧,让洪秀全激动的跳了起来。

他就发现,在这本书中,多次提到了他的名字(指小名洪火秀),譬如,淹没世界的洪水中的“洪”,惩罚世间的火焰中的“火”等等。

如果是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毕竟我们随手拿起一本书的话,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自己名字中的字,因此完全不值当惊讶和奇怪。

但是,当时的洪秀全可不这么认为。

在他看来,这分明就是在阐述自己并非普通人,而是肩负着特殊使命的人,尤其是书中对于“儒教”的抨击,以及指斥科举等语,更让洪秀全深以为然。

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此产生。

就在1843年的夏天,也就是洪秀全最后一次科举失利后,他在家中,决定皈依上帝,并根据自己对《劝世良言》中关于上帝的理解,自行进行了洗礼。

由此,大清朝少了一个失意的书生,而是多了一个信奉上帝的人,而拜上帝教,也从这个时候成立。

同时,为了博一个好彩头,洪秀全把自己的名字也进行了改动,之所以用“秀全”二字,乃是取“我乃人王”之意。

另外,洪秀全还给自己创造了一个身份,他把自己定位为上帝的次子,也就是耶稣的弟弟,以这个身份,开始到处游说,来拉更多的人加入他的团队。

而他的第一个教众,便是太平天国早期的功勋冯云山。

冯云山和洪秀全是同乡,两人早就认识,并且还曾一起干过私塾老师的工作,因此在交情上极好。

而洪秀全在自己家创立拜上帝教后,首先就去找到了好友冯云山,并对其大肆宣讲所谓的教义。

看到好友如此激昂慷慨,加上当时冯云山对于请清廷也有诸多不满,因此当即同意,成为洪秀全的信众。

有道是“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冯云山的加入,给洪秀全带来了巨大的帮助,甚至毫不夸张的说,正是因为有了冯云山,才有了后来的天平天国。

这其中的缘由,得从冯云山刚加入拜上帝教后说起。

当时,为了打响拜上帝教的名气,同时也为了泄愤,在洪秀全的策划下,他和冯云山一鼓作气,砸碎了其家乡私塾里的孔夫子牌位。

而这么一砸,固然使当地人知道了所谓的拜上帝教,但也让洪秀全和冯云山丢了饭碗。

之后,洪秀全提出,要“出游天下”,也就是到其他地方开展传教工作,冯云山随行,这一走,兜兜转转就到了广西。

但在广西这里,洪秀全和冯云山前前后后进行了三个多月的传教工作,并未收到什么太大的效果。

不仅没有啥效果,同时也难以支撑开销,加上环境恶劣,就让洪秀全打了退堂鼓。

最终,他以自己还需对《圣经》精髓进一步研修为由,离开广西,返回广州,并前去找到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希望跟着他学习系统的教义。

而冯云山则留在了广西。

留下来后,冯云山继续想尽办法寻找活动下去的门路,之后几经辗转,他来到了一个叫做紫荆山的山区之中。

这里,除了山高林密,是个进行秘密活动的好地方外,更重要的是,这里有大量穷苦出身的烧炭工。

因此,冯云山就利用自己的学识,结合宗教理论,再加以对穷苦大众的同情,最终,成功的拉起了一支信徒队伍。

而这批队伍中,有不少人都是后来太平天国的中流砥柱,比如杨秀清,比如萧朝贵等。

并且,冯云山在向信徒传道的过程中,无时无刻的都在描述洪秀全的伟大形象,不仅称洪秀全是解救劳苦大众的人,同时还告诉信徒,他冯云山正是受洪秀全派遣而来,带大家脱离苦海的。

就这样,信徒的心中,洪秀全就有了“救世主”的光辉模样,加上冯云山的不断灌输,信徒们都翘首以待的期盼着洪秀全前来。

由此,洪秀全就奠定了他在拜上帝教的无上地位。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洪秀全后来能取得成功,继而建立太平天国,最大的功臣非冯云山莫属。

而等到时机成熟之后,冯云山果断写信给洪秀全,让他速来广西。

那么,此时的洪秀全在哪里呢?答案是在广州,准确的说,是在广州遭受白眼,甚至还多次被训斥。

怎么回事呢?当初,他离开广西,前往广东后,本想着找到传教士罗孝全,以便系统学习教义。

而刚开始,罗孝全看到洪秀全对《圣经》的学习如此热情,也是十分开心,但学着学着,罗孝全就发现了不少问题。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洪秀全对于教义的理解,在很多地方都和《圣经》不同,更重要的是,他的野心极大。

鉴于这一点,罗孝全以洪秀全缺乏对基督教的真正了解为由,拒绝了洪秀全提出为他洗礼的要求。

甚至在此期间,二人还发生过矛盾。

也就是说,一直到洪秀全死,他都不算是一个真正的基督教徒,而最终,洪秀全也不得不终止他的教义进修。

就在这种情况下,他接到了冯云山的信。

让洪秀全没有想到的事,自己的好兄弟居然能在广西开创出这么好的局面,因此在接到信的第一时间,洪秀全马不停蹄的就赶到了广西。

既然无法成为真正的基督教徒,那干脆我自己来当教主,这大概就是洪秀全当时的想法。

而在之后,他在冯云山的配合下,确实在广西开创出了更良好的局面,信徒也为之暴增,同时,也正是在此期间,洪秀全写出了太平天国建立前夕的重要理论基础《原道觉世训》。

总之就是,当时的拜上帝会,在广西形势一片大好。

为什么拜上帝会在洪秀全的家乡广东无法开展工作,反而在广西会如此顺利呢?这背后其实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首先,当时的广西极穷,而这刚好符合传教的基本要素。

众所周知,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人们在思想上就更为活跃,同时也有相应的判断力,因此在这种地方传教,难度自然就大。

而穷的地方,由于信息闭塞,民众对于很多东西就缺乏相应的判断力,因此进行传教,就相对容易的多。

说白了,就是越穷的地方,人就越好忽悠。

并且,越是穷的地方,朝廷的统治就相对薄弱很多,而这自然就对拜上帝会早期的工作有很大好处。

同时,当时广西有不少客家人,而这些客家人中,接受过教育的极少,像冯云山最初招募的那一批信众,如杨秀清等,他就是客家人,同时也是文盲。

没怎么受过教育,自然缺乏对事物的分辨能力,加上拜上帝会中主张人人平等,自然就让这些人趋之若鹜。

靠着上述的几个条件,冯云山才得以开创出了良好局面。

当然,在拜上帝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不是没有遭受过挫折,当时发生了一件事,差一点让拜上帝会夭折。

怎么回事呢?

在1847年下半年,洪秀全与冯云山,另外还有几个拜上帝会的核心成员经过商议,决定拿当地的香火最旺的甘王庙开刀,将庙中神像砸碎,以示自己要挑战传统神权的决心。

说干就干,在当年九月,洪秀全带着一帮人,在众目睽睽之下,砸碎了甘王庙中的神像。

此事一出,除了在百姓中引起巨大轰动之外,同时也惊动了当地的地主阶级,他们担心照这样下去,洪秀全以及其部众会来“砸碎”自己。

于是,一个很有危机感的当地秀才,组织起了团练,几番周折,成功抓住了洪秀全和冯云山,并交给当地衙门。

而衙门的官员一看,好家伙,发财的机会来了。

之所以官员会有这种想法,在当时一点都不奇怪,清朝到了晚期之后,官员们尸位素餐随处可见,他们最关心的,一是保住自己的官位,二就是捞钱。

因此,当那个秀才以谋逆大罪告冯云山等人时,当地官员担心如果上报,那自己难辞其咎,倒不如压下来,然后借机好好勒索一笔。

因此,当地官员就把头目洪秀全放出,让他筹钱,同时扣下了冯云山。

洪秀全出来后,以自己需要回广州筹钱为由,麻溜的离开此地,单独留下了冯云山在大牢里苦苦等待。

这么一来,拜上帝会在广西地区就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局面,随时都有崩盘之危。

而就在关键时刻,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站了出来,正是他挽救了当时的局势,同时也是借助这次举动,成功让他坐上了拜上帝会的第二把交椅。

这个人,便是杨秀清。

杨秀清也是广西山区的烧炭工之一,冯云山来了之后,他不出意外的加入了拜上帝会,但在在最初,他只不过是一个没啥存在感的小角色。

而就在冯云山入狱,洪秀全跑路的危急情况下,杨秀清站了出来。

他利用当地盛行的“降巫童”之术,先是在大庭广众之下,突然倒地,然后浑身抽搐,口吐白沫,吸引了大量人的注意。

等到时候差不多了,杨秀清又突然醒来,并以一副严厉肃穆的面孔,开始了他的“表演”。

按照他当时的说法,是说他乃是天父,借助了杨秀清的身体下凡,来向众人宣达教义,要求大家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而这一番理论,看似拙劣,但在当时却起到了奇效。

广西在当时因为经济的落后,导致这里的普罗大众相当迷信(不然拜上帝会也不会这么容易打开局面),加上杨秀清的表演相当逼真,因此,大部分人居然都相信了。

所以,在杨秀清的这番表演后,原本有些涣散的人心,再次得以聚拢,之后,众人多方筹钱,最终把冯云山从大牢里救了出来。

冯云山的出狱,让信众极为兴奋,而拜上帝会也自此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同时,洪秀全和冯云山二人,也“承认”了杨秀清可以“代言天父”的权力,另外对在营救冯云山的行动中,以“天兄”自称的萧朝贵也予以肯定。

就这样,太平天国早期的领导班子由此成型。

在这套领导班子中,洪秀全是名义上的老大,这一点不会改变,但是具体的事务和权力,则掌握在杨秀清的手里。

换而言之,杨秀清是老二。

为什么会这样?功勋卓著的冯云山为何不能当老二呢?实际上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杨秀清来了一套“天父上身”的把戏,而天父就是上帝,但洪秀全可是以上帝之子自居的。

一个是老子,一个是儿子,谁高谁低?

得亏杨秀清只是代言天父,因此,他座次排在第二也就能够理解了,而其他人,比如冯云山,虽说知道这背后都是自导自演的,但也没办法拆穿,毕竟他们就是靠这个忽悠百姓的。

因此,几个人也就默认了杨秀清为“天父”的代言人,认可他成为集团老二的事实。

当然,也正是杨秀清有了这个代言天父的特殊权力,在数年后造成了天国内部爆发严重内乱,也就是天京事变,只不过这是后话,当时的洪秀全,尚未意识到杨秀清这么做背后隐藏的危机。

或者说他意识到了,但却没有无法改变。

但不管怎么说,拜上帝会到了这个地步,已经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麾下数千信众,一呼百应,领导班子也一应俱全,足以对清廷构成一定威胁了。

而不久后的金田起义,正是拜上帝会向太平天国的正式转变。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