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你教孩子喊“爸爸”“妈妈”,他就学会说话了?大错特错,实际上,宝宝的语言并不是通过模仿声音学会的,而是在亲密互动过程中,先学会如何表达意义,而后才萌发出语言的。

在孩子的前话语阶段,也就是从0-4月龄的时候,他们主要通过注意力的交换来与世界互动。这个阶段,孩子虽然还不能说出具体的词语,但他们的感知觉能力在逐渐强化,心理控制能力也在发展。
比如,当你用“噢”音与孩子逗乐时,他们可能会模仿这个声音,并逐渐理解这个声音所代表的意义——舒服或凉爽。这就是音位范畴感知能力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础。
父母高质量的陪伴不仅有助于孩子语言的发展,还能促进他们脑功能的发育。在互动中,孩子的注意力框架初步形成,神经系统协调发展,认知能力得到提升,这些都为自我意识的涌现提供了条件。
那么,如何做到高质量陪伴呢?
细节互动:在孩子发出声音时,及时给予回应,比如模仿他们的声音,或者用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来回应他们的情感表达。
生活场景融入:在日常生活中,比如洗澡、换尿布时,与孩子进行简单的交流,告诉他们你正在做什么,让他们感受到语言的实际应用。
情感交流:通过眼神、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与孩子进行情感的交流,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关爱和陪伴。

当孩子进入原话语阶段,也就是大约从5-14个月龄的时候,他们开始能够用简单的声音和手势符号来表达意义。这个阶段,孩子会特别喜欢与他人交流,模仿能力增强,能够通过声音和表情来表达内心的情绪。
父母的高质量陪伴在这个阶段同样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孩子完成向有意义语言的过渡。
怎么做?
鼓励表达:当孩子尝试用声音或手势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表达的乐趣和成就感。
引导模仿:通过模仿孩子的声音和动作,引导他们逐渐学会使用更复杂的语言和手势。
创造语境: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各种语境,比如玩游戏、讲故事等,让孩子在语境中学习和使用语言。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意图识解能力逐渐增强,他们能够逐渐理解成人的话语和指令,并开始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来回应。这种互动不仅促进了孩子语言的发展,还让他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随着孩子进入过渡阶段,也就是大约从十五个月龄到二十个月龄的时候,他们开始涌现出大量的词汇和简单的语法结构。这个阶段,孩子的语言发展进入了一个爆发期,他们开始能够用简单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在这个阶段,父母可以继续通过高质量陪伴来助力孩子的语言发展。
怎么做?
丰富词汇:通过日常交流、阅读故事等方式,丰富孩子的词汇量。
引导语法:在交流中注意引导孩子使用正确的语法结构,比如动宾短语、动补结构等。
鼓励表达: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即使他们的表达还不够准确或完整。
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请放下手机,把所有的精神头,都花在孩子身上,亲密的互动和高质量的陪伴中,宝宝的话匣子一定会早早打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