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效不更方”,那你知道“效即更方”是什么道理吗?

从蓉谈健康 2024-10-15 05:04:22

赵锡武医话选(节选其一)

作者/朱邦贤 陈士奎 周安方 魏庆兴整理

作者介绍:赵锡武(1902-1980),男,原名钟录,河南省夏邑县人,原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自幼酷爱中医,自学中医成才,曾随太医院名医陶卿学习,后在北京悬壶,早年执教华北国医学校,一九五五年调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工作,在中医理论上有很深造诣,擅长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学术经验,对冠心病、糖尿病、肾病、小儿中风等病的治疗有独特的疗效。主要代表著作《赵锡武医疗经验》。

就几年来随赵老师临床学习的体会,谈一谈赵老师治疗温病的经验,供同道们参考先师赵锡武教授是当代著名老中医。先生熟谙内难经义,精通仲景医道,博览后世医籍,善采众家之长。

先生行医五十余载,直至晚年仍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启蒙后学,毕生尽瘁于中医事业。今录先生诊暇余言一二,以饷读者。

“效不更方”与“效即更方”

“效不更方,继服×帖”,已成临床医生治有效验之口头禅而风行于中医界,而“效即更方”之说却鲜有提及者,乃至今日有些医生动辄“效不更方”,使有的患者旧疾未瘥,新病又起,平添不少痛苦。

所谓“效即更方”,是指药中病机,已见成效,根据病变机转,移易他法他方为治之谓。

一般多运用于外感时邪等急性病证的治疗。其病势急而多变,为挽逆舟,顿挫邪势,多择药性峻猛之品为方,以迅速荡涤病邪。待衰其大半而后,则徐图善后调养。

故《素问·五常政大论》告诫医者“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即为此而设。

仲景《伤寒论》中亦多处指出“效即更方”的原则,如桂枝汤服法有“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大承气汤亦有“得下,余勿服”之令,说明用药必须注意中病即止,勿使过之。

正如大青龙汤方后所指出的:“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医不识此,常可导致邪气虽衰,正气亦损之后果,甚则遗人夭殃。

余上篇所举病案之治,即本“效即更方”法则,由辛散之治易法温养善后。倘若囿于所谓“效不更方”之说,必致遗患。

所谓“效不更方”,一般是指治慢性病不得朝三暮四,任意改弦更张,必须识病守方。

吴鞠通用“治内伤如相”喻其治应当“坐镇从容,神机默运”,虽“无功可言,无德可见,而人登寿域”,是值得玩味再三的。

俗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慢性病皆非一朝一夕而成,其来也微,其去亦渐。

一般说来,治疗初期见效较著,后期收效亦彰,惟中期虽有效而不显。若医者因此即改弦易辙,今朝温补,明日清泄,就会徒乱方寸,不但难收预期之效,甚至反为他患。而于初效之后,坚持守方用药,则往往可竟全功。

0 阅读:56
评论列表
  • 哇。中医真好历害效即更方。一边说着中药之秘在于量但又不知道自己如何定药量。还有脸教別人如何写药量(中医竟然连写药量和根据什么写药量都分不清。以为只要方子有药量就表示根据什么写药量。真是人间极品)。说毒性吧。一句有毒是吃一吨拉肚子还吃一克死人分不出。说经验吧。搞得好象吃一克无毒一亿次就能证明吃二克就有毒啦。说症吧 又搞得在说病重吃二克能有效但在病轻时這二克就会无效一样。都说医者父母心。吃的越多效果越大。咋的中医的医者父母心就是喜欢看自己的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药都有效啦。还无理由限制药量不是想看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效果越大之下还能病好的越慢吗。这一个正常父母看见孩子生病的心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