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触:在社交场合中,我们温文尔雅,对旁人谦和有礼;可一回到家中,面对至亲至爱,却仿佛变了个人,耐心全无。对同事,我们宽容大度;对家人,却常常吹毛求疵。能默默承受客户的百般刁难,却难以忍受父母的一句寻常唠叨。我们总习惯性地将礼貌与微笑赠予外人,却把最糟糕的脾气,留给了那些最不该承受的人。
其实,真正衡量一个人修养的,不是他在外的光鲜亮丽,而是他面对家人时的态度。看家人顺眼,能以平和之心接纳他们的不完美,才是一个人最朴素也最珍贵的修养。
01 、为什么我们总看家人不顺眼?
①距离消弭了滤镜
在职场,同事的瑕疵被职业礼仪巧妙掩盖;在朋友圈,朋友的不足因相聚短暂而被稀释。而家人,朝夕相伴,那些小毛病、小缺点,如影随形,时刻在你眼前晃悠,想视而不见都难。
②期待化作苛责
我们常常对家人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觉得“你应该懂我”“你怎么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对外人,我们几乎不提要求;对家人,却总渴望他们能做到满分。这种落差,让我们的内心满是失望,看家人自然就不顺眼了。
③安全感催生放肆
我们知道,无论自己如何发脾气,家人都会不离不弃。这份安全感,本应是温暖的港湾,却成了我们肆意伤害亲人的“保护伞”。
02 、看家人不顺眼的代价有多大?
①能量损耗
一次激烈的家庭争吵,所消耗的精力,足以应对十件棘手的工作难题。家庭本应是我们心灵的栖息地,却因无休止的争吵,成了能量的“无底洞”。
②时间荒废
与家人较劲的时间,本可以用来提升自我,或是与家人共享温馨时光。可我们却把这些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了无意义的争执上。
③情感透支
此刻对家人的每一分不耐烦,每一句伤人的话,都在悄然透支着未来的亲情账户。当亲情账户余额不足,我们失去的,将是最珍贵的情感纽带。
03、 三个方法,把家人重新看顺眼
①角色转换法
试着把家人当成“外人”。想象母亲是邻居阿姨,你还会嫌弃她的唠叨吗?把丈夫当作同事,你还会用那样冲的语气说话吗?换个角度看家人,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②优点聚焦法
每天用心去发现家人的一个优点。父亲或许固执,但他做事可靠;孩子也许调皮,却充满创意。多关注家人的闪光点,你会发现,他们其实比你想象中更可爱。
③需求转化法
当家人的行为让你不满时,试着翻译他们话语背后的真实需求。“你怎么又乱放东西”,其实是在说“我希望家里能保持整洁”;“别老是玩手机”,潜台词是“我想和你多聊聊天”。理解家人的需求,沟通会更顺畅。
04 、最高级的家风,是相互顺眼
那些幸福美满的家庭,并非没有矛盾与缺点,而是他们懂得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彼此。妻子记性不好,丈夫说“她忘性大,但心大,活得轻松”;丈夫不够浪漫,妻子说“他实在,让人安心”。
真正的亲情智慧,在于把挑剔的目光换成欣赏的视角,把较劲的姿态变成成全的胸怀。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对外人毕恭毕敬,对亲人却百般挑剔。所谓成熟,就是懂得: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家人,只有不懂得珍惜的自己。
从今天起,对父母,少些“你应该”,多些“谢谢你”;对伴侣,少些“你总是”,多些“幸亏有”;对孩子,少些“为什么不能”,多些“你已经很棒了”。学会看家人顺眼,才是真正回归家庭、拥抱温暖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