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的淮海战役成了黄维一生的“伤疤”,他对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常常将“败在杜聿明的指挥失误”这句话挂在嘴边,可见他并不认输。
在功德林监狱改造期间,黄维毫无疑问成了最顽固的一个,这也让他成了最后一批特赦人员,但即便如此,他特赦之后,依旧没能迈出心中的坎儿。
重获自由后,不认输的黄维还亲眼看了看西柏坡的作战室,那里曾经是毛主席指挥三大战役的地方,而黄维先是惊愕,后是叹服,出来后忍不住说道:我输的一点也不冤。
“冥顽不化”黄维等人被俘后,杨松青打算给被解放军包围的杜聿明写劝降信,信写好后,十二兵团高级将领绝大多数签了字,只有黄维一人坚决不签。
不难看出,黄维从一开始就不配合,认为自己只是战败,注定了改造他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接下来的事情更加印证了这一点。
黄维初到功德林时,平日学习要么什么也不说,要么大放厥词,对学习非常的抵触,还常常说一些挑衅的话,做一些挑衅的动作。
1957年,著名作家曹聚仁到功德林与杜聿明,黄维等五人交谈了一个小时,当时杜聿明,宋希镰都谈了自己对新中国的看法以及学习情况,只是黄维一言不发,只是静静的听。
除此之外,黄维对其他认真改造的战犯,大肆讥讽挖苦,自己还在笔记本上写了于谦的《石灰吟》,还有文天祥的《正气歌》,其态度可见一斑。也正因如此,不管是监狱的管教人员,还是战犯都认为黄维是最顽固的战犯。
但没想到,黄维在1952年突然暴发结核病,全身肿胀,或许是被俘后,心情不好,思想上也想不通,管理处连忙把他送到了医院,谁知,这一住院就住了四年的时间。
不过,当时治疗结核病的药物,受条件限制,国内还不能收生产,只能从外国进口,可当时英美对我国进行封锁,治疗结核病的药显得更为稀缺珍贵。
可让黄维没想到的是,周总理专门派人去港澳购买,由于黄维的病治疗的及时,病情得到了控制,好几次将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在住院期间,黄维生活上不能自理,基本是管理员照料的,而且他的病情反反复复,管理员也没有一句怨言,这让他不由得想起国民党监狱的待遇,根本不能比。
另外,为了保证他的营养,黄维每天的饮食有牛奶,鸡蛋和猪肉,就连三年困难时期也没有断过牛奶,也正因得到了很好的照顾,黄维的病情才慢慢好转起来,
要知道,三年困难时期,由于粮食紧张,毛主席带头给自己定下“三不”的规矩,肉蛋这些东西是绝对不碰的,还因长期缺乏营养,患上浮肿病。
这不免让黄维大为震撼,他一想到,除了一笔可观的医疗费用外,自己还受到如此照料,其思想也开始慢慢变化,尤其是外出参观学习,对黄维的触动很大。
直到1975年,黄维才被特赦,与杜聿明几人一样,他被安排为文史专员,后来还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委,致力于两岸关系,为祖国的和平统一贡献力量。
难以释怀但黄维被特赦之后,有两个人是最不想见的,一个是郭汝瑰,曾任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厅长,另一个是他的部下,110师师长廖运周,但因工作原因,还是会偶然碰见,但黄维一见他们,就瞪起眼睛,咬紧牙根。
在淮海战役时,郭汝瑰让蒋介石改变了原本的作战方案,关键是,具体的作战计划还是他设计的,这就使得每次作战计划,蒋介石还没见到,就已经出现在了毛主席的办公桌上。
1981年,杜聿明病逝之前,还抓着郭汝瑰的手问他是不是共产党,而郭汝瑰只回了一句“政见不同”。
至于廖运周就要从黄维被解放军包围说起了,当时黄维打算趁着解放军立足未稳,从每个军挑出一个主力师齐头并进突围,作为85军主力师的110师就被选上了。
廖运周找到黄维建议三个师梯次突围,他愿意打头阵,这让黄维大喜过望,告诉廖运周要什么给什么,可他并不知道,廖运周早在1928年就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10师实际上共产党领导的部队。
在突围的过程中,廖运周率领110师官兵按照解放军指定的路线突围,通过阵地后,中野六纵迅速将口子合上,并对后面的国民党部队猛烈攻击。
廖运周在淮海战场上起义,让黄维的突围计划彻底破产,也动摇了黄维兵团的军心,反而鼓舞了解放军的士气,可以说是黄维兵败被俘的重要转折点。
黄维得知廖运周起义后,惊得话都说不出来,后来他一直觉得没有廖运周起义的话,他还不一定败,所以廖运周成了他一生最不相见的人之一。
可见,时隔多年,黄维对淮海战役失败一事一直难以释怀,他还为此请求去位于西柏坡的作战室,想知道共产党究竟是如何战胜80万国民党精锐的?
但他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不起眼的低矮土砖房,屋子里也十分简陋,一部旧的手摇电话机,绘图用的红蓝铅笔还是缴获的,为了节省铅笔还用红蓝毛线,红蓝电光纸来代替。
这让黄维明白,共产党并不怕简陋,作战室虽小,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却打出了一个新中国,而战胜敌人的法宝便是民心,这怎能不让黄维心服口服。
您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