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是流行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上的各类民间歌曲的统称。陕北民歌形成时间较早,作为陕北历史上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长期融合的产物,是中国古老的民歌形式之一。
7月24日,西安明德理工学院志愿者们走进陕西西安,拜访“陕北民歌歌王”王向荣老师。在兴庆公园的路上,王老师向实践团讲述了他的求学经历以及对现在美好生活的赞美。在荷花池旁边王老师演唱了他的成名曲《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虽年近70,但王老师的声音穿透力依然不减当年。
实践团与王向荣老师交谈
在采访完王向荣老师后,志愿者们走进延安红街,领略剪纸艺术家对于剪纸的诠释以及剪纸的艺术魅力。穿行在延安红街上,最令志愿者们感到震撼的是观看沉浸式情景剧《再回延安》,从聆听红军讲述长征故事开始,将真实的光电、风雪融入到剧情中,让人热血沸腾。
为深刻了解陕北民歌文化现状,寻找后续发展新的可能性。志愿者们采访了“十大民歌歌手之一”王建宁老师。王老师与志愿者们谈论了当代年轻人对于陕北民歌热度不高的几方面原因,让志愿者们从中深知了陕北民歌传承的重要性。随后跟随王老师走进了腰鼓之乡安塞。感受当地人民对陕北民歌的热爱。
实践团与王建宁老师交谈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位于陕西省最北端,地处秦、晋、蒙接壤地带,其文化底蕴深厚,志愿者们走进府谷县孤山镇沙坬村,探寻陕北民歌文化。通过与当地村长刘九如的交谈,志愿者们知道陕北民歌文化,不只有陕北民歌更有陕北民歌背后的情怀与传承。
实践团与当地村长交谈
在沙梁村党支部书记刘军的带领下,志愿者们走进沙梁古镇民俗纪念馆。在交谈到保护与传承陕北民歌时,刘军讲到:“这些日常的农耕、厨具等正是陕北民歌的灵感来源,艺术是源于生活的。”
陕北人民在日常劳作中唱响着浑厚朴实的陕北民歌,在石匠举着斧头凿石时创作的《石匠之歌》;农民在挥舞着镰刀时唱响的《秋收》;牲畜托着驮娄,人在牛背上高歌的《赶牲畜》等等。当看见这些当时劳动人民使用的工具,更能深切地体会到民歌中蕴含的力量与情感。
锄耕、农具
沙梁古镇民俗纪念馆
通过对陕北民歌文化深入的了解,志愿者们深刻认识到陕北民歌对陕北文化的重要性,陕北民歌不仅是一种陕北文化,也是陕北人民对自己这片土地的热爱。
正如一句老话所讲“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生活的镜子,是陕北人民的喉舌,是陕北人民的忠实伴侣”。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们更应该学会拓展陕北民歌地域文化和文化生态,了解民歌,学习民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祖国的精粹和劳动人民伟大的精神生生不息。
随着暑期三下乡活动的接近尾声,“新心向荣”陕北民歌文化传承与保护社会实践也即将结束,但是对于陕北民歌的热爱、传承与保护将一直继续。(通讯员 李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