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候老人,并不只是吃喝拉撒的问题,往往与子女的情感、态度和观念紧密相连。
有些人觉得伺候老人就是天经地义,可一旦深入其中,琐碎的细节、姐妹兄弟之间的摩擦,却让事情变得复杂起来。
几天前,我在老妈家值白班,我和大哥因为一个小动作又起了争执。
那天凌晨,我妈躺在床上有点翻身困难,喊我大哥说腰不舒服。
我哥听见了却说:“别喊了,老折腾人,天亮再说。
”我当时心里不是滋味,老人难受哩,你怎么就能这么说呢?
但我没当场发作,忍着,心里想着两天后的“白班交接”日在理论中见分晓。
这样的小事几乎每周都在发生。
作为姊妹中的代表,我和大哥每次站在对立面时,我的心里总有千般情绪。
是我计较了么,想多么?
还是他确实......70多岁兄妹伺候93岁老妈,分工明确却矛盾不断老妈今年93岁了,行动不便,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我们家姊妹5个,两个姐妹,三个兄弟,为了公平起见,早就商量好“分班”的办法。
白天,我和妹妹轮流来家里照顾老妈,5天换一次。
晚上就由两个哥哥守夜,我小弟年轻忙事业,我们商量着让他多出点钱,于是值夜班的任务就主要落在了我大哥身上。
这看似分工明确,但矛盾总是在日常的相处中冒出来。
比如大哥觉得自己伺候老妈夜班很辛苦,喜欢念叨:“我晚上光帮妈翻身、换尿不湿,就够折腾了。
”可我妹妹却反驳他说:“既然你觉得累,可以不干啊,有人逼你吗?
要干,那就别给老人抱怨。
”这样的对话在家里频频出现,而我既要调和妹妹和哥哥的矛盾,又要安慰老妈别胡思乱想,心里别提有多累了。
大哥的态度让我不满,老人的感受谁来关心?
我和大哥争执最多的问题,还不是谁累谁多干活,而是他对妈妈说话的态度。
小时候,老妈对我们五个孩子一视同仁,大哥是老大,性格也一直很强势。
可如今,我觉得老人年纪大了,该是我们把她放在心尖上的时候,可他反而对老妈有点不耐烦。
比如,我妈有时候会提到小时候的事情,说自己年轻时和婆婆妯娌关系处理得多么难。
我大哥却爱泼冷水:“谁让你不会哄婆婆高兴的?
做事不会来事,活该受气。
”他是站在老人对峙的那些人立场上对她说话啊!
我妈听了这些话,眼神都变得难过。
我跟大哥说:“老人到这把年纪了,她说什么你就顺着就行,非得拆台让她心里不痛快吗?”
还有一次,我妈说起自己不想火化的想法,我大哥居然当场“科普”法律:“要是不火化,咱们子女工资都要受处分,你现在再说也没用。
”我当时气得直接怼他:“妈说就说了,你不能顺着她一句吗?
等老人走了以后这些事情轮不到她来操心,现在就得顺着她。
”他不说话了,可没多久又开始开口气我妈了。
伺候老妈的过程,究竟是孝心还是算计?
最让人心寒的,是老妈和我们子女之间的经济关系。
老妈的钱是我们现在这个家庭“运转”的基础,我们吃喝拉撒,没有一分是出自己的,全靠老妈的钱。
可有些人明面上做着孝顺的样子,背后却在算计老人的这点财产。
大哥愿意值夜班,表面上是为了体现自己的“能干”,私底下其实是看中了小弟每天给他的100元补贴。
可是他又不是自己心甘情愿去干,总抱怨说:“我这么累,难道你们就不能体谅我?
”你既然累,你不能辞了吗?
偏偏他又舍不下这点夜班补贴。
这些事,老人其实都看在眼里。
我妈不止一次和我说:“你哥嘴上说嫌值夜班累,可还是想着干这点事,赚点钱。
”说这话的时候,我妈不像是生气,倒是带着些许失望。
失望的不是钱的问题,而是这个大儿子,眼里好像总是夹杂着些别样的想法。
子女对待老人的方式,为何总能引发争议?
伺候老人真的这么难吗?
我有时候会反思,或许不是伺候难,而是面对老妈时,我们子女都带着自己的“立场”。
站在老人的角度,他们其实很简单,只希望儿女们能让他们过得舒心一点、安心一点。
可有些时候,我们却忘了“尊重”这件最基本的事。
有些人像大哥那样,嘴上不饶人,行为上也总爱带着些“优越感”,总想着还是孩子时的“父母天生为我服务”,哪怕今天身份已经反过来了,他们也改不了老样子。
而有些像我这样的人,又爱较真,总想着为老人出头,反而总是埋怨兄弟姐妹没做够,总觉得有些不公。
其实说到底,最终真正亏待的,还是已经93岁的老妈。
结尾:伺候老人,不只是体力活,更是一份情感活。
在老妈的卧室里,贴着她年轻时的一张照片,那是我小时候看到过的最温暖的笑容。
如今,我们兄妹5个,竟然难以再让她拥有这样的微笑了。
或许,我们应该回到最初的角度去看自己的老妈——她是我们的母亲,那个在我们最无助时给予我们关怀的人。
当我们老去时,子女可能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
到那时候,你会希望他们用怎样的心态来看待你的年老体弱呢?
这个答案,是每个子女都值得好好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