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的本质是无为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4-11-19 20:12:52

文 / 子玉

竞争存在于政治、商业和职场等各个领域中,是任何一个人和团体在这个世界上都必然面对的课题,但竞争的最高明手段绝对不是战争,而是要以无为的心态保持战略定力,等待有利于自己的机会出现,然后再一招致胜。

一般来说,只有体量相当的个人和团体之间才存在竞争关系,狮子和蚂蚁博弈的命题永远都不成立。但是呢,两虎相争的结局又往往是两败俱伤,比如战争中就经常发生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事。

请记住,竞争绝对不是纯粹为了所谓的胜利让自己元气大伤,要讲究战略战术,争取以最小的代价获取决定性的胜利。

在战国的竞争格局中,秦国通过商鞅变法一朝崛起,常态化对关东六国进行武力输出,兼并了大量六国土地,但赵国后来也通过赵武灵王搞胡服骑射成为东方强国。

所以,秦赵之间的碰撞就成为必然,因为这事关由谁掌握一统天下主导权的大事。最终,因为上党的归属问题,秦赵在长平狭路相逢,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按照一般逻辑,以秦赵的体量如果进行正面决战的话任何一方胜利己方都会遭受重创,影响整体实力。所以,这个时候最考验的就是双方各自统帅的智慧,如何以高质量的战略决策来助力军事输出以达到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后的胜利。

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下赵将廉颇敏锐的发现了局势对己方的不利,于是坚壁不战,采取对峙的战略。

在廉颇的认知中,只要赵军坚壁不战,那么己方的实力就可以保存,完了还可以在对峙的过程中寻找机会,这个所谓的机会就是:要么赵国争取到了列国的支持;要么秦国内部出了问题急于撤军。

不管出现哪种变数,情况对赵军都绝对是有利的。这正是廉颇作为名将的素质。

但是呢,这个理论对秦国同样适用,秦军在保存实力的过程中可以坐等赵国内部出现问题,而且,秦国还可以发挥外交长处,故意在赵国内部制造问题。结果大家都知道,有利于秦国的变局最终还是出现了——赵王在没有资本和耐性继续对峙的情况下选择换将,以纸上谈兵的赵括,换下了老将廉颇。

秦国呢,也秘密将战神白起送到了前线,指挥这场将决定秦国国运的大战。

长平之战,最终以赵军的惨败而收场,赵国直接失去了和秦国竞争的资格。

只是,秦国虽然取胜,但也是损失惨重,这一点,我们可以用白起的原话进行验证:“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可以想象,如果采用正面的大规模决战的方式,秦军的损失将更加惨重,而且还不一定赢。所以,秦国实际上是吃了长平之战长期对峙的红利。

社会学中有一个纳什定律,其指出:在参与博弈的各方策略有限的情况下,存在一种平衡状态,即纳什均衡。在这种状态下,各方都没有单方面改变策略的动力。然而,在实际博弈中,如果一方能保持足够的耐心和稳定性,等待对方犯错,便可能打破这种平衡,从而获得优势。

也就是说,在均势的情况下最需要做的其实是保持耐心和自身系统的足够稳定,然后静静地等待对手犯错就行。

请相信,变数是一定会发生的,因为,运动是一切事物发展的规律,一切的机会都会在运动中产生。

长平之战的历史案例已经完美验证了这一点。

后来的王翦也是深谙此道,其率领六十万秦军南下灭楚,在秦楚势均的情况下王翦并没有急于开战,而是静静地等待,在修养军队的同时观察楚军。一年之后,当楚军吃不消准备调动时王翦是果断出击,一战灭楚。

想想,如果王翦一开始就和楚军死磕,即使取胜,那也一定是惨胜,而对于名将来说,惨胜根本不算胜利。

王翦深谙战争的精髓 图源/剧照

这也是我们衡量名将的一个重要标准。

商业世界同样如此。巴菲特认为,赢得对手的关键并不在于自己搞什么高难度的复杂动作,而是尽量不要犯错,等待对手犯错,从而获得胜利。

对此,芒格也表示:“你不必了解所有的问题,但只需要避免犯错。”

我们这一生最重要的不是做对了什么事情,而是少犯了多少错误。当然,如何少犯错误也是个战略问题,要多学习、多复盘、多总结才能做到。

行文至此,笔者想起了曾经在网上看到过的一个商业案例。故事大概是这样子的,一家公司的一个新销售经理想成为某一家有实力的大公司的供应商,但是呢,那家公司却有固定的合作伙伴,属于针插不进去的那种。按照常理,这个销售肯定会放弃,但意外的是,他不仅没有放弃反而屡屡去对方公司刷存在感,还时不时送一些小礼物。

这个过程一直持续了三年。

三年之后的某一天,变数出现了。由于那家公司在周五晚上的时候作出了周六运营且需要加设备的决定,于是就联系此前的供应商,对方表示,周末休息,下周一才能做。

此时,那个经常刷存在感的销售就进入了这家公司的视线,于是紧急联系对方,这个销售呢,马上就调动一切资源满足了对方的需求,成功成为对方的供应商。

这个案例足以说明纳什定律的正确。在商业世界中,所谓的变数其实更大,人事的变动、公司战略的转型等都会引起既有关系的转变,如果你想在商业的世界中如鱼得水,那守株待兔的功夫其实特别重要。

当然,反面案例也有。淝水之战前,秦国虽然在整体实力上比东晋更强,但东晋却有长江天险的地利,足以挡住存在水战短板的秦军。此时,荆州的桓冲和扬州的谢安也相当团结,而秦国内部又存在严重的胡汉矛盾。

综合对比,双方其实是一种均势状态。

这个时候,无论是东晋还是秦国,最好的办法都是静静等待,等待对方内部出现问题然后再用兵。历史上许多王朝都是内部出现问题之后然后被对手抓住机会灭掉的,当时的东晋也是屡屡紧抓北方的乱局进行北伐的。

375年,王猛在去世时其实就已经给苻坚说明白了这一点。

但是呢,苻坚在统一北方并拿下蜀地拥有了长江上游的顺流之势后还是决定南征。382年十月,苻坚举行御前会议,商议用兵东晋的事。当时,秦国庙堂是一片反对的声音,阳平公苻融在论证不可南征时就提出了一点:

晋国无衅。

晋国上下团结,根本不是南征的最佳时机。

但苻坚最终还是力排众议坚持要落地其投鞭断流的战略构想。结果大家都知道,淝水一战,秦军惨败,而且战死的全是秦国的基本盘以氐人为主力的骑兵,直接导致秦国对北方的控驭力下降。

淝水之战导致前秦失去了对北方的控驭力 图源/剧照

按道理来说,此时应该是慕容垂复国的最佳时机,当时,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就劝父亲说:“今秦王兵败,委身于我,是天借之便,以复燕祚,此时不可失也,愿不以意气微恩,忘社稷之重。”

虽然慕容垂也认可儿子的说法,但还是拒绝了对方的提议,将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苻坚,其理由是:“徐俟其衅而图之。”

等到秦国真正乱了才是慕容氏复国的最佳时机。

一般认为,淝水之战和秦国的崩溃是连锁式的事件,但真相实际上是,秦国当时并没有崩溃,还维持着对关东的统治,其崩溃是经历了一个逐渐败灭的过程。

如果慕容垂在淝水之战后就选择复兴燕国,那么很可能会引来秦军的密集式打击,结果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如此看的话,慕容垂的考虑绝对是实事求是。淝水之战后,他先是将手中的三万军队交给了苻坚,然后又护送苻坚回长安,在回去的路上他向苻坚提出去河北协助秦国稳定河北局势的想法,在得到苻坚的同意之后,慕容垂就回到了河北从长计议。

不久,随着河南地区的叛乱,慕容垂又有了领兵平叛的机会,最终蛟龙入海,实现了复兴燕国的大计。

在秦末的乱局中,慕容垂确实表现出了名将的素质,有耐心,能够精准地把握节奏。

战场如此,其实我们的工作生活也是如此。许多人在和同事竞争某一职位时都会选择主动出击,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这个时候高段位的做法就是,耐心等待,然后保证自己不犯错误,等到对方出现了失误你再上去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态度,当领导看到你的表现之后说不定机会就来了。

清王朝的九子夺嫡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太子和八阿哥在激烈的斗争中都将自己暴露了,结果康熙选择了办事能力出彩的胤禛为皇太子。

任何形态的斗争,耐心是最主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更要保持自身的稳定,尽量不要犯错误。

感情其实同样如此。如果你心仪的女孩已经有对象,这个时候你不要直接上去和对方竞争,耐心等待和时不时地展示自己的魅力才是最重要的。等女孩发现了身边人不如你的现实之后你的机会很可能就来了。

说白了就是,竞争最高明的策略不是用力,而是无为。

凡事,要有智慧,要有耐心。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