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凤凰网财经报道,3月13日,西非内陆国家尼日尔首都尼亚美发生了一场能源震荡。军政府领导人阿卜杜勒拉赫曼·奇亚尼签署紧急政令,要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津德尔炼油厂及西非石油管道公司的三名中国籍高管在48小时内离境,并查封炼油厂账户。同日,尼日尔旅游部以“歧视性经营”为由,吊销了中资阳光国际酒店的营业执照。
中石油在尼日尔被驱逐,惊讶世界,又一幕"过河拆桥"上演,给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上了生动的一课。仅有"资金+技术"还不够,还得有硬实力,让别人不敢动你才行。中国工程师帮这个内陆国变成原油出口国,结果成果被掠夺。
此事源于3月13日,尼日尔军政府下令动用武力驱逐三家企业的中国籍总经理及金德尔炼油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及负责尼日尔贝宁原油外输管道的西非管道公司,并查封了金德尔炼油公司的所有银行账户,甚至关闭了尼日尔境内的中方酒店。
尼日尔(资料图)
多年来,中石油在尼日尔的付出有目共睹。从勘探到开采,再到炼油等一系列产业环节,中石油凭借专业技术和雄厚资金,助力尼日尔石油产业不断发展,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也带动了经济增长。双方本应是携手共进的伙伴,可如今却走到了这一步。
尼日尔军政府突然要求三名中国高管限期离境,还查封了阳光国际酒店。军政府给出的理由,一个是所谓的薪资争议,另一个是指责酒店存在歧视经营。但这些理由真的站得住脚吗?
这次事件中当地军政府手段蛮横,但他试图引用当地的司法理由和道义辩词,指控中石油等在公司内部对中国和当地员工给予相差数倍的不同工资,酒店也只接待中国人,属于-歧视-,也就是说,他们试图制造这件事是在司法范围内解决的印象,让人觉得他们赶人封店都是-合法的-,以此向中石油等公司施压,目的就是要中石油多给当地贡献银两。
尼日尔(资料图)
中国的资产是否只能任由他国势力挤压?但细细分析,这一切的发生,并非单纯的政治冲突,而是尼日尔政府因经济困境而采取的极端手段。试图通过施压,要求中石油在当地增加更多的“贡献”,为尼日尔的财政注入急需的资金。这不是国家之间的对抗,而是利益间的讨价还价。
中石油的反应更为理智,虽然当地政府的手段粗暴,但并未对中国工作人员构成威胁,没有发生人身伤害,这一态度值得注意。
在对中企高管“驱离”后不久,尼石油部长就公开表态,称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完全是因为中国高管拿了“太多钱”,但尼方也愿意“和中国谈判”。
此言语一方面解开了尼方的真实面目,另一方面选择的时间也很微妙,其“态度缓和”并没有如很多分析专家预计的那么久。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尼日尔国内经济直接“崩了”,自从实施驱逐令以后,尼国内津德尔炼油厂产能骤降70%,全国成品油供应断崖式下跌。
尼日尔石油(资料图)
现在当地工人看着生锈的管道干瞪眼,阀门使用说明书都看不懂。自己用不了,就琢磨卖了变现,国际买家一看设备型号直摇头,说这些设备,如果没有中国工程师团队根本运转不起来。
三家企业没收停工,原来的一万两千多当地工人全部下岗,饭碗没了,光首都尼亚美就有三千多人上街游行,把军政府办公楼围得水泄不通。自己产不了油,就得买别人的油,黑市油价暴涨3倍,加油站前排大队,抢来的油田成了甩都甩不掉的麻烦,军政府每天损失超1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