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理”与“礼”,哪个更重要?看看王阳明和老子的观点

三自国学 2024-09-28 09:27:16

今天继续心学的交流。

三自国学,力求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分享普通大众都能理解的国学精粹。减少烦恼,增进幸福,提升智慧。关注我咯。

孔子所在的时代,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

孔子因此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

目的是为了让人们都可以严以律己,遵守社会道德。

到了宋儒那里,更是来个登峰造极,喊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

人家孔子起码自己先做到了,给大家打了样;

而这帮人,自己三妻四妾,却要求别人“灭人欲”;

一方面强调传宗接代,另一方面又让人不要有人欲,那么请问,子嗣倒是从哪来呢?

可见“礼”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装点门面的道具;

约束及束缚他人的工具而已。

虽说阳明先生心学中也有关于去除私欲的说法,不过目的却不一样,是为了找到自己心中的“良知”。

这个良知,并不仅仅是道德、礼节,还有智慧与觉知,即“理”。

学礼到了极端,往往弄虚作假、伪善,欺人又自欺,不如不学。

而学理,则可以让我们提升认知,分辨是非,开启智慧,懂得立身处世的道理。

一个懂“理”的人,又怎会不懂“礼”呢?

只是他们更加明智和审慎,不会全盘地接受没道理的“愚礼”罢了。

老子的《道德经》中,几乎很少看到关于“礼”的说教。

倒是在其中的一章里一针见血地说出了他对“礼”的看法。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在老子看来,真正高明的人是遵从“道”的人,而“礼”,不过是一个社会失去了仁义的情况下,迫不得已的选择。

这观点乍听起来有点难理解对吧?

据说上古之人,单纯朴实,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那会儿对于犯错的人,只需要“画地为牢”,即在地上画个圈,让犯错的人站里面,这就算惩罚。

对这样人人具有高度自觉性的社会,哪用得上“礼”呢。

可见,封建礼教是国学的糟粕,并不值得弘扬和提倡。

那时的繁文缛节,说白了,是为了维护非平等的人伦秩序。

对人格与权利平等的现代社会来说并不适用。

请注意,不是说我们就不要讲“礼”了,只是要讲与时俱进的“礼”。

而国学中的“理”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儒家的理,注重修身;

道家的“理”,在于养生;

释家的“理”,则倾向修心。

如果我们能用心学的知行合一,去吸收并践行这三种“理”,逐渐接近内在澄明的本心,也就达到了心学所说致良知的境界。

这样的人,能不懂得基本的“礼”么?

理与礼,谁更值得学,您的观点是什么,欢迎探讨交流。

我是董三自,喜欢此文欢迎关注、点赞、分享、收藏。谢谢。

更多精彩:

国学:知与行,既是一回事,为何古人要分开来讲?王阳明4词总结

国学:王阳明的“良知”,和弗洛伊德的“超我”,是一回事吗?

提升能量的简易方法——《传习录》读后(先生游南镇)​

一切为了提升认知,开启智慧。欢迎加入!诚恳邀请您探讨、交流。

0 阅读:1